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邓颖超 《神州》2008,(2):18-19
1982年夏,我翻阅一本《往事回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书中有一段以《机智的周恩来》为题的文章,内容是描述1928年恩来同志和我在大连遇险事件。嗣后,我又看到过几份资料也提到此事。因作者并  相似文献   

2.
我的案头有一本新出版的精装厚书,还有一大叠网上下载的资料,都是关于乡镇企业的,并且提到“苏南模式”。但是两者,大异其趣。后者,据说已有上千篇报刊文章,我看到的仅一小部分。其中除少数外,多数持否定语气,特别是对苏南模式,措辞不乏直率、尖锐甚至刻薄,如“终结”、“破产”和譬喻为“纸糊灯笼”。半年多来,我已先后收到和读到这些文章,还有人指出:面对苏南模式,经济学家“失语”了;有人干脆呼唤:苏南模式赶快向温州模式“投降”吧!  相似文献   

3.
第一次使用笔记本是在我大一的时候。虽然之前也经常看到咖啡厅里那些小资的女人男人们,在阳光灿烂的休闲的下午,在桌上放一个笔记本,上网,写东西等等,但是毕竟自己还是没有亲自使用过。所以,在我大一之前的生活里,一直觉得使用笔记本就是社会精英的象征,就是小资的象征,就是闲得没事做了跑到外面去上网写字的象征。4年后的现在,当我再看到有人装模作样地在咖啡厅里用自己的笔记本上网啊什么的我就是“吃饱撑着了”的感觉,因为比起家里超高的网速,超舒适的环境,超自在的私人空间来说.硬要抱了台笔记本跑到大庭广众下上网这件事情,难道不是很KUSO吗?  相似文献   

4.
申春 《炎黄春秋》2000,(4):13-13
说这笔记本珍贵,我想主要是上面有60年前毛泽东的题词:“碰了钉子时,就向钉子学习,问题就解决了。”这题词是毛泽东用毛笔书写在于江笔记本上的,言简意赅,极富哲理。笔者现就这笔记本征集过程引述一些鲜为人知的事情。  相似文献   

5.
又到岁末了,各大电视台大张旗鼓地准备春节的节目,各个单位也热闹地联欢和聚会,不由得让我想起了我的青少年时代。那时候虽然条件不比现在,但我们对编排节目展示自己热情很高。这是一张拍摄于1967年的照片,照片上,五个花季少女一脸灿烂的阳光。前排最左面的那个女孩子就是我。我满脸清纯,目光里充满了向往。  相似文献   

6.
编辑同志:读了你刊1958年第五期54页所载铁兵同志写的"介绍一本生动有趣的导引手册——莫斯科历史与建设博物馆"一文提到了北京和上海两市正在筹备的两所市博物馆的性质,我有一点意见提出供你们参考。据我所看到的一  相似文献   

7.
王璐 《中国西藏》2014,(2):88-88
最近,我花了很长时间,拜读了一本十分厚重的书,不但一口气把它逐字逐句地读完,而且还忍不住圈圈点点,摘录了不少精辟的语言,将它们抄写在我专门记录至理名言的笔记本上,真是感触颇多,受益匪浅。我所读的那本书,就是韩书力同志的《西藏走笔四十年》。  相似文献   

8.
乐嘉 《风景名胜》2012,(7):164-165
失散多年的朋友看到节目,设法找到我,发了个短信:“刚才那期节目里看到你对第一个男嘉宾说,让男孩直接去单挑女友的父母,把他们放倒的那段,有段你的特写,我被你的眼神震撼了,那一刻很心酸,这些年你很不容易吧。”我说:“是,大家活得都不容易。”  相似文献   

9.
邓伟志 《世纪》2020,(2):94-95
从《世纪》(2019年第6期)上看到张云教授的《潘汉年在南京会见汪精卫之谜》,很受启发。文章讲潘汉年见汪精卫是被动的,并且没说不当的话,符合实际。文章中提到潘有"心病"。什么心病呢?那就是他没有及时向党中央汇报。为什么迟迟不汇报呢?这是我长期关注的敏感问题。30年前我向扬帆、张承宗、梅达君等老领导请教过。  相似文献   

10.
林东海 《世界》2006,(10):26-33
复旦结缘西单的一条胡同内,有一座院落,这就是高教部所在地。1967年夏天,我刚到北京不久,想拜访鲍正鹄先生,好不容易才找到这里;向传达室说明来意,便进了院门,几经打听,终于找到鲍先生。他身上穿着一  相似文献   

11.
贾幼陵,1947年生。1967年插队内蒙。农业部兽医局局长。“我曾和西班牙公主说过,我前后当了38年的兽医。”农业部兽医局局长办公室内,贾幼陵凝视着电脑视屏上20岁时的自己:小平头、学生眼镜、青春无邪,在天安门广场上正笑容满面地向亲人朋友挥手告别。1966年,毕业于北航附中的贾幼陵,即将赴匈牙利学习做一名外交官,阴差阳错,最后成了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泌旗胡热图诺尔公社的一名兽医。  相似文献   

12.
满濂 《炎黄春秋》2014,(9):66-68
我在朋友处,看到《炎黄春秋》2013年第5期《卢作孚最后的日子》,我反复看了几遍,勾起了我对一段历史的回忆,久久不能平息。特别是文中提到卢的遗嘱“被西南军政委员会公安部的人员带走,至今下落不明”,  相似文献   

13.
正1967年已经是文化大革命的第二年,文艺舞台上一片肃杀、百花凋零,全国绝大多数剧团,从国家级剧团到县级剧团都因过去上演的是"封、资、修"剧目而停止演出,剧团中的一些名导演、名演员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而关进"牛棚",演戏的行头被烧毁,道具被砸烂,全国八亿人民只能看到八个样板戏。后来,一些群众组织和基层单位也开始学排样板戏,在本单位或在周边地区演出。  相似文献   

14.
危险的沉默     
她问我要地址,给我写信。纸的。这之前,她向我借一本现代汉语字典,用以参加成人高考。其间,经常短信问及一些生僻字的读音和解释。她没有电脑,似乎不知道互联网的存在。上一次见她是去年春节。在一排因拆迁临时搭建的平房里,老人和孩子们坐在屋子围成的广场上,聊天嫡戏。她与父母同住一间房,一个取暖器,两张床。她还像二十多年前那样,捧着一个黑色的红灯牌收音机,听着电台点歌节目,在暖色的白炽灯下绣花。  相似文献   

15.
舒云 《文史精华》2007,(7):54-57
叶群和江青的关系近年来披露了不少,但1967年叶群和江青的关系还有一些是鲜为人知的。那时江青“众星捧月”、大红大紫,正处于大权在握并且还要继续向上攀升的时期,叶群拼命巴结她,这和后来的情况完全不一样。关于这个问题,江青的第一任秘书阎长贵向我谈了一些他亲自看到和经历的情况。1966年6月,阎长贵被戚本禹从《红旗》杂志社调到  相似文献   

16.
正在我的眼里,一本杂志就像一档电视节目,《旅游纵览》就是一档精彩的节目。在这档节目里,杂志的栏目就是不同的"版块",比如深度涉足、女摄影家、行者无疆、生态大观等。节目有导演和节目嘉宾,在《旅游纵览》中,"导演"是编辑,"节目嘉宾"就是来自五湖四海的作者。在这档节目里,观众既可以学到专业的知识,也有太多开拓视野的新奇领域。这档节目,有专业精干的制作团队,有精心策划的专题  相似文献   

17.
前年春节前后,我偶然从贵州文史丛刊的普定专辑上看到袁愈嫈老师的照片,才知道她是普定人氏。前几年普定文联创办刊物,约写一篇短文,我提到普定籍的学者、艺术家任可澄、袁晓岑、刘纲纪,恰好漏掉了自己的授业老师。于是想,一定  相似文献   

18.
黄鹂 《炎黄春秋》2008,(1):59-60
一直不知道应该怎样向我的孩子述说40年前不堪回首的一天,那是我终生的噩梦,挥之不去却又难于述说。数百条活泼泼的年轻生命就在我的眼前一瞬间化为亡灵,而我从成堆的尸体中逃出生天。那是1967年的武汉,那一天是8月1日,我还不满14岁。  相似文献   

19.
不记得在哪一本画报上看到过一张悬空寺的图片,我就被那神奇、梦幻般的建筑深深地吸引住了,心里想着以后有机会一定要去看一看。悬空寺位于山西省浑源县恒山山麓,那里不是交通要道,由于过去对旅游事业的开发力度不够,要来这里一趟是很不容易的,所以我这个要去看一看的愿望直到过了二、三十年之后才得以实现。那天,我们一行从五台山向大同进发,拟转车去内蒙古呼和浩特,中途可在浑源停留并游览悬空寺,这样的安排使我兴奋不已。车刚进入悬空寺旅游区,我们就远远望见了“贴”在危崖峭壁上的悬空寺了(用贵州话说,“巴”在危崖峭壁上,更为妥切),其…  相似文献   

20.
三块手表     
陈毅林 《文史月刊》2008,(12):68-68
又要搬家了,家里的老物件都要清理。虽然搬进新家,房子更宽敞了,但我总还是割舍不掉这些颇具历史记忆的老物件。在老伴的再三催促下,我便逐一对那些老东西进行清理。在收拾一张旧桌子时,打开抽屉,里面整齐摆放着见证我工作和成长经历的笔记本,翻开这一本本笔记,泛黄的纸张上记载着“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万岁”,“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上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