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地方志工作条例》颁布一周年之际,江苏省地方志办公室部署深入贯彻实施《条例》,开展“四个一”活动。一是向省地方志编委会全体委员寄发慰问信和《条例》。5月17日,省志办向省地方  相似文献   

2.
《中国地方志》2007,(11):51-51
为深入学习贯彻国务院颁布的《地方志工作条例》及《吉林省地方志工作条例》精神,进一步推动续志工作的顺利进展,吉林省地方志编委会于2007年9月18~19日在长春召开了全省地方志系统学习贯彻《地方志工作条例》经验交流会。参加会议的有省地方志编委会的领导及全省各市(州)、县(市、区)志办主任、方志科科长等90余人。会议由省地方志编委会副主任陈晓明、李云鹤主持。会上,白城市志办、辽源市志办、榆树市志办、蛟河市志办、梨树县志办、梅河口市志办、前郭县志办、抚松县志办、延吉市志办的领导分别介绍了他们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地方志工作…  相似文献   

3.
《宁夏史志》2006,(4):9-10
《地方志工作条例》颁布实施以来,特别是7月中旬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在泾源县召开的学习贯彻《地方志工作条例》座谈会之后,中卫市地方志办公室高度重视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认真研究,精心安排,加强协调,采取有效措施,狠抓了《地方志工作条例》的学习宣传,为深入贯彻《地方志工作条例》和推进地方志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和舆论氛围。  相似文献   

4.
<正>在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颁布五周年之际,回顾我省地方志工作几年来发生的重大变化,进一步加强对《条例》的深刻理解和深入贯彻执行,对于推进新形势下地方志工作的深入开展,保障地方志工作的科学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条例》颁布后,各级党委、政府更加重视和支持地方志工作2006年5月18日,国务院《条例》)颁布后,地  相似文献   

5.
4月21日.成都市地方志办公室召开专题会议.认真学习领会第五次全国地方志工作会议精神。、会议强调.市志办下一阶段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和省人大常委会《四川省地方志工作条例》,坚持“传承文化基因,接续成都文脉”的工作理念。加快推进第二轮两级志书、年鉴编纂工作,加大“数字方志馆”建设力度,深入实施资料年报制度.服务现实、主动有为,继续为服务“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和“文化之都”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6.
自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省人大常委会《四川省地方志工作条例》颁布实施,全省地方志系统十分重视《条例》的学习贯彻,依法修志取得良好成效。但在调查中,我们也了解到。一些地方在学习贯彻《条例》上,还存在“四易四难”现象。  相似文献   

7.
为进一步贯彻《地方志工作条例》、《四川省地方志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四川省地方志工作条例〉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实施办法》),推动四川省地方志工作持续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8.
《江苏地方志》2009,(2):19-20
2009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作出的战略部署,又好又快推进江苏“两个率先”的关键一年。也是地方志系统贯彻第四次全国地方志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地方志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依法开展地方志工作的重要一年。根据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今年全省地方志工作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条例》和《江苏省实施〈地方志工作条例)办法》(以下简称《实施办法》),扎实推进二轮修志,  相似文献   

9.
《广西地方志》2006,(5):63-63
为了加强对《地方志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学习和宣传,进一步增强修志的工作意识,全面推进陆川县的续志编修工作。2006年7月7日,县委、县政府召开乡镇、部门的行政“一把手”会议,全面学习贯彻《条例》精神。会议指出:《条例》的颁布实施,将我国地方志工作纳入了法制化轨道,是地方志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对于实现依法修志,建立地方志工作长效机制,保证地方志事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具有极其重要而深远的意义。要求各单位、部门要充分认识修志在先进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历史地位,用历史发展的眼光,认真履行修志“官职”,落…  相似文献   

10.
《巴蜀史志》2006,(4):18-19
6月1日,广安市地方志办公室印发《地方志动态》专刊,刊登《条例》全文,要求“迅速开展《条例》的宣传学习、贯彻落实工作,进一步推动全市第二轮修志工作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1.
在《地方志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颁布前,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颁发过两个关于地方志编纂工作的规定。一个是《新编地方志工作暂行规定》,一个是《地方志编纂工作的规定》。《条例》与这两个“规定”最大的不同是将“地方志编纂工作”改为“地方志工作”,将“地方志编纂机构”改为“地方志工作机构”。联系到《条例》的具体内容,我们说。它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关于地方志工作的规定。当然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是编纂地方志。  相似文献   

12.
《新疆地方志》2012,(1):3-5
在自治区认真开展“三大主题”促进周活动之际,我们召开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全体委员会议,主要目的是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实施(地方志工作条例)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充分发挥地方志大编委会的作用,扎实做好第二轮地方志修志工作。这对于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和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精神,进一步落实《条例》,推进全区地方志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刚才,廖运建同志向各位委员汇报了2006年以来自治区地方志的工作,并对今后工作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建议,我都同意和赞成。  相似文献   

13.
2006年5月18日,国务院颁布《地方志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条例》的颁布实施,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地方志工作的关怀和重视。阿勒泰地区史志系统工作人员为之欢欣鼓舞,掀起了学习宣传贯彻《条例》的高潮。一、学习活动由浅及深,有组织、有计划、有声势,收到很好的宣传效果从去年下半年开始,阿勒泰地区史志系统有步骤地深入学习《条例》。通过学习,大家明确了地方志书的属性和作用,明确了各级政府领导地方志工作和地方志机构的职责,以及地方志工作经费来源。大家在学习中结合工作实际进行了座谈,树立了依法修志的观念,增强了做好工作的…  相似文献   

14.
《中国地方志》2007,(7):23-23
2007年5月18日,是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颁布实施一周年。《条例》的颁布实施,将地方志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这是我国新编地方志工作史上具有划时代和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一年来,全省各级地方志系统认真抓好学习贯彻,有力促进了全省第二轮地方志编纂工作的开展。为了继续深入学习贯彻《条例》,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15.
2009年7月6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在南宁市举办全区分管地方志工作负责人专题研讨班。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实施(地方志工作条例)办法》以及全国、全区地方志工作会议精神,总结第一轮尤其是第二轮修志以来的工作经验,研究进一步做好地方志工作。  相似文献   

16.
《地方志工作条例》已颁布施行一年多了。在深入学习《条例》活动中,笔者认为《条例》所强调的地方志工作是各级政府的"官责",修志工作必须坚持"官修"的精神,在《条例》条款的字里行间显示出深邃的内涵。只有明晰各级政府对地方志工作负有的职责,各级修志机构切实履行好各自的修志职责,地方志事业方能持续、稳定、协调、可持续地发展。  相似文献   

17.
《地方志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指出:“地方志书,是指全面系统地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这里必须明确的是,地方志书的本质特征是“资料性文献”,资料是地方志书的基础,一本志书编纂是否成功,关键在资料,资料的充分和真实,决定了志书的价值,决定了志书能不能真正发挥其“资治、教化、存史”的功能。《条例》处处体现了地方志工作明显的行政性,体现了地方志书的“官书”性质。如“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地方志工作的领导。地方志工作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相似文献   

18.
地方志是一种“资料性文献”,2006年5月18日颁布的《地方志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对此进行了“法律确认”(见《条例》第三条)。这种确认未必能成为学术上的共识,但资料性是地方志的重要特征,这一点应当是毋庸置疑的。地方志的这个特点决定了资料工作在地方志工作中的重要地位。然而从新时期两轮修志的实践看,资料不足却是各地地方志编纂中遇到的普遍问题。  相似文献   

19.
《地方志工作条例》与地方志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在全国首轮新编地方志工作基本结束、第二轮修志全面展开的背景下,《地方志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于2006年5月18日正式出台。《条例》的颁布实施,将地方志工作纳入了法制化轨道,“是方志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本文试图通过对相关规定的粗略解读,论述《条例》在地方志事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南京市浦口区政府结合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认真落实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和《江苏省实施(地方志工作条例)办法》,抓住“三次机遇”,明确“三方之责”,坚持“三个原则”,推动地方志事业的规范、持续和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