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可持续旅游下旅游环境容量的量测问题探讨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4
本文在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 ,运用环境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旅游区的旅游环境容量的量测问题做了理论上的探讨 ,并在对其进行量化确定上做了初步的研究。认为在对其量化过程中要进行环境背景值、基线值的现状评价分析 ,各环境因子之间的联系与制约关系分析 ,累积效应分析 ,风险评价分析和旅游资源利用的帕累托最适度分析 ,通过各阶段对旅游环境容量的校正 ,最后认为旅游规划的环境容量应是帕累托最适环境容量 ,这才是保证旅游区最佳持续发展的依据 ,其表示为Cg=(1-L)RkAuRA 5i=1 Ci i。 相似文献
2.
VERP对我国风景名胜区旅游环境容量研究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游客体验与资源保护\"(VERP)框架是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NPS)研究人员对旅游环境容量(TECC)系统研究的成果,它既可以作为制订容量政策的规划框架,又可以作为一种监测和管理工具,这对目前还处在线性、静态研究阶段的我国风景名胜区旅游环境容量研究有很大的启示,VERP提供了一个理性的、符合逻辑的规划框架和操作性强的动态管理工具。 相似文献
3.
省际毗邻地区旅游经济的空间矛盾及调控机制探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区域经济合作以其非凡的绩效给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我国省际毗邻地区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也往往成为旅游产业的密集地带。文章在分析我国省际毗邻地区旅游经济发展中空间矛盾的现实特征以及对区域空间矛盾进行调控的重要意义的同时,提出了旅游经济空间矛盾调控的相应切入点,其中主要包括整合旅游资源、形成优势产品,共铸品牌形象、联手开拓市场,协调旅游规划、优化空间结构以及健全协调机制、调节利益冲突等。 相似文献
4.
基于旅游调控规划的湖泊旅游环境评价研究——以云南高原湖泊为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旅游环境是旅游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而湖泊环境是湖滨开发旅游的最核心的要素之一。随着旅游业成为云南主导产业,云南高原的主要湖泊都已开发为旅游区。本文对云南高原主要湖泊的水质、噪声、大气环境、垃圾处理、旅游容量利用强度和绿化率等环境监测数据进行了定量分析,这些指标表明云南各主要湖滨旅游区的环境质量都存在一定的问题。造成目前主要湖滨旅游区生态环境质量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湖滨旅游度假区正日益成为湖泊污染的一大源头。本文通过资料对比分析,说明和验证了各主要湖泊湖滨旅游区环境效应的影响程度和范围,为湖区旅游环境的调控规划提供了基础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5.
英美现代警察调控职能和调控手段变化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英美现代警察创建 1 70多年的历史里 ,其社会调控职能的变化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受党派利益操纵的“政治化”阶段 ;以打击犯罪为主的专业化阶段 ;以服务社会和预防犯罪为首要任务的社区警务阶段。每一阶段警察的调控行为都表现出鲜明的特色 ,但其巩固政权维护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本质没有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现代警察借以调控社会矛盾的手段和方法也变得丰富多样。以警车为代表的交通工具现代化 ,以电话和无线通讯为标志的通讯设备现代化 ,以电脑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现代化以及大量非致命武器的广泛应用 ,都使现代警察的调控能力和效率得到很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当前,中国旅游业正在发生变化,其开始从数量向着质量转变、从规模向着效益转变,在这种背景下智慧旅游就应运而生。通过构建完整的智慧旅游体系可以不断增强游客的旅游体验。近几年来,随着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这就增强了地方与地方之间、行业与行业之间的竞争力,最终为旅客提供了舒适的旅游环境。文章主要阐述了智慧旅游、旅游体验的相关的概念,还分析了智慧旅游提升旅游体验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7.
旅游功能系统:结构与要素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地理学将旅游作为人类活动的一种空间表现形式来研究,研究旅游活动的空间相互作用关系,是旅游地理学的重要内容。本文引入旅游功能系统这一概念,对其结构和要素进行了初步分析,并总结认为,旅游功能系统作为一种抽象描述旅游活动空间相互作用的概念,对旅游开发与规划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9.
对旅游景观认知构成与评价的浅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试图从\"心理--行为\"这一侧面入手,研究旅游者对旅游资源的\"感应--认知\"旅游景观的认知构成、旅游景观的认知评价,以补充研究旅游资源的调查统计方法以及弥补传统方法对旅游资源研究的偏颇与不足。 相似文献
10.
区域旅游竞争力的形成机理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区域旅游竞争力是目前学术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在梳理国内外对区域旅游竞争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了区域旅游竞争力的要素模型,对区域旅游竞争力的形成机理进行了分析,并对影响区域旅游竞争力提升的因素进行了尝试性研究。 相似文献
11.
12.
旅游流的研究及旅游"双流"系统的构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市场经济下,旅游客源地与旅游目的地的空间相互作用,通过旅游者、旅游企业、地方政府和相关社会团体的行为,形成旅游者流和旅游业生产要素流,后者包括资金流、人才流、技术流、信息流和物质流,二者的合流统称为旅游流。本文首先对旅游流的相关研究作了综述,然后结合各种示意图,阐述了旅游流的结构,并在旅游流的概念基础上构建旅游“双流”系统。旅游流的概念有助于人们理解旅游活动,而旅游“双流”系统为区域旅游发展规划提供了一个新的概念模型。 相似文献
13.
14.
论《旅游法》立法的若干理论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旅游法》正在制订过程中,期间发生了若干重大理论争议,消弭争论、达成共识是摆在立法者面前一道现实课题。本文认为,当前制定的《旅游法》应当是规制旅游业、但又不限于旅游业的旅游基本法,并提出了框架性立法、以人为本、旅游可持续发展等三种立法理念作为当前立法的价值指引,以期厘清论争,推动立法。 相似文献
15.
基于管理与环境视角的中国旅游效率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管理和环境的角度对区域旅游产业效率进行分析,测算全要素旅游管理效率和旅游环境影响率,判断究竟是内生变量还是外生环境影响了全要素旅游效率的高低,有助于旅游资源利用方式的优化和产业管理效率的提高。本文利用四阶段DEA模型对剔除环境因素影响的我国区域旅游效率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05~2009年我国旅游效率水平总体偏低,旅游业发展管理都是无效的;现阶段旅游效率的提升主要是依赖外生环境的改善,管理效率的提升明显不足;区域间全要素旅游效率、全要素旅游管理效率和旅游环境影响率之间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东部地区全要素旅游效率明显高于中部与西部地区。从提高旅游业管理水平和改善旅游业外部环境方面提出不同区域提高旅游业效率的发展对策:北京、天津、江苏等应重点改善区域旅游管理能力;河北、辽宁、新疆等应从管理和环境两个层面推进;山西、内蒙古和黑龙江等应重点优化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16.
我国旅游学研究现状与学科体系建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不同的语境下,“旅游”的含义是不同的,内涵复杂多义。“旅游学”一词一般只存在于《旅游学概论》类的教科书中,但从目前坊间收集到的国内《旅游学概论》类的教材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对于旅游学的内涵和外延,旅游学的学科性质、分类和归属等,各家看法都还很不一致,国外!学者对于此也无明确的一致意见。本文认为,旅游学的学科发展和体系建设应该从旅游的最基础、最核心和最本质的概念出发来研究和构建。 相似文献
17.
奥运与旅游相互促进的功能及方式——基于常规旅游价值链与全面营销导向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分析奥运作为全球特大型事件旅游对举办国或举办地具有的集聚性、不确定性、一次性影响特点与常规旅游对接待国或接待地具有平稳性、可持续性影响特点的基础上,运用国内外经验验证说明了奥运特大型事件旅游与常规旅游之间具有重要的互补性与互促性功能,并运用常规旅游价值链与全面营销理论进一步研究说明了如何充分发挥这种互补性与互促性功能的具体方式. 相似文献
18.
19.
论带薪休假制度的实行与我国旅游业的深入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足够的闲暇时间是人们外出旅游的前提条件。本文论述了我国实行带薪休假制度的迫切性,提出了在我国实行带薪休假制度、解决人们日益增长的旅游消费需要与闲暇时间不足的矛盾以推动我国旅游业深入发展的观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