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中国人理想景观模式与寺庙园林环境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李祥妹 《人文地理》2001,16(1):35-39
文章探讨中国人理想景观模式的形成及结构特征,认为中国人理想景观模式是中国文化生态经验对隐蔽和探索结构的强化,景观审美感受上以神秘隐幽为主;中国寺庙园林是这种景观理想的物化,其园林环境和建筑布局都表达了中国人对理想景观模式的追求;作为中国人文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寺庙园林在旅游开发中必须突出其文化内涵,营造氛围,使游客体味它的深层次的美。  相似文献   

2.
白芳睿 《旅游纵览》2013,(9):162-163
2013中国锦州世界园林博览会如同一朵含苞欲放的花朵在五月的锦州如约而至,精彩绽放!这是第四次在中国举办世界园艺性质的博览会,与前三次的举办城市昆明、沈阳、西安相比而言,无论是从前期的规划开发到建设,还是博览会的举办模式,锦州为世界呈现的世博园有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突破。文章将对锦州世博园旅游资源优势、旅游规划建设中的各个环节设计特点进行详细分析,解读锦州世界园林博览会"沧海"变"桑田"的诞生。  相似文献   

3.
观赏园林的技巧○红妹去苏州园林或北京园林旅游,许多人都想真正领略到一些景观的精华所在,以得到更美、更高的艺术享受。那么,观赏中国古代园林有何讲究呢?一般而言,中国园林的园景主要是摹仿自然,追求达到「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除了造园者利用山水画...  相似文献   

4.
民族地区旅游文化对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是旅游业发展的关键。民族地区旅游文化开发需要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特色与主题鲜明、兼顾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科学统筹原则。在坚持以上原则的基础上,结合旅游地区旅游文化特点,完善民族地区旅游文化开发需要调整旅游文化开发的产权结构、构建旅游营销策略、打造旅游文化品牌、制定旅游文化开发法律法规,才能实现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民族地区旅游文化对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是旅游业发展的关键。民族地区旅游文化开发需要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特色与主题鲜明、兼顾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科学统筹原则。在坚持以上原则的基础上,结合旅游地区旅游文化特点,完善民族地区旅游文化开发需要调整旅游文化开发的产权结构、构建旅游营销策略、打造旅游文化品牌、制定旅游文化开发法律法规,才能实现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锦州市旅游发展拥有良好的区位优势,随着2013年锦州世界园林博览会的召开,锦州市将会成为万众瞩目的旅游目的地。然而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锦州市在旅游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笔者从锦州市旅游发展现状和旅游资源出发,分析其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锦州市旅游发展状况及锦州世园会对锦州市旅游发展策略进行了进一步探究。  相似文献   

7.
杨瑞 《旅游纵览》2023,(15):105-107
本文从地域文化角度展开分析,阐述地域文化在旅游景区园林设计中的应用,首先分析地域文化要素在旅游景区园林设计中的应用必要性,其次总结地域文化要素与旅游景区园林设计的辩证关系,最后提出地域文化元素在旅游景区园林设计中的应用对策,希望能够在赋予旅游景区园林历史文化底蕴的同时提升其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8.
周晓琴  王睿 《旅游纵览》2015,(3):154-155
SWOT分析方法是对一个地区开发旅游资源的最重要评价,是开发旅游资源的先行条件。为了对赣州温泉旅游资源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赣州温泉旅游开发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赣州温泉旅游开发的对策。以期对赣州温泉旅游开发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9.
谢畅 《旅游纵览》2022,(7):115-117
为探究江苏省南京市民俗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策略,笔者分析民俗文化资源在旅游开发中的重要作用、南京民俗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的困境、南京民俗文化资源在旅游开发中的具体措施.南京民俗文化内容丰富,涵盖人文精神、生态自然、历史古迹、名人典故等,不同区域民俗文化差异较大,应用于旅游开发中,可以提升旅游活力,促进旅游业发展.因此,要发展民...  相似文献   

10.
1999年,我们将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50周年和澳门回归。避暑山庄博物馆也同共和国一起走过了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程。回顾总结博物馆的这段历史,我们在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下,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围绕避暑山庄及其周围寺庙,在陈列展览、文物保护利用、园林古建、民族宗教、旅游开发等方面,进行了多学科、深层次的探索研究,在陈展工作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一、发挥自身优势,走特色兴馆道路290多年前,在清朝康熙皇帝亲自踏勘与指点下,一座雄奇秀美的皇家园林诞生在塞北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热河上营,她就是举世闻名的避暑山…  相似文献   

11.
我国区域宗教文化景观及其旅游开发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宗教是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与旅游关系密切。研究不同区域宗教与文化景观之间的作用与关系,开展宗教旅游对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论述了宗教与宗教文化景观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指出了中国宗教具有明显的地理特征并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了宗教旅游的开发:①进行区域宗教研究,开展宗教旅游;②深究宗教文化内涵,设计开发宗教旅游项目;③保护宗教旅游资源,构建协调的文化景观;④解放思想协调关系搞好宗教旅游开发。  相似文献   

12.
代琦  张述林 《人文地理》2004,19(5):15-17,54
本文总结了我国近几年旅游规划在实际操作中的利弊得失,指出要给游客留下深刻印象首先就要做到突出地方精神和地方特色,在阐释非自然景观含义的基础上本文得出结论:非自然景观正是表现这种地方精神的最佳载体,接着本文分析了如何在旅游规划实作中正确运用非自然景观因素表现地方精神以及这种运用所带来的巨大吸引力,最后以重庆市大渡口区“老重庆”城旅游规划为例,从调查分析中总结出重庆的地方精神在于其非自然景观要素,在此基础上从主题营造、特色分区和景观设计三方面集中探讨了非自然景观在旅游规划实作中的具体操作。  相似文献   

13.
从漠视到觉醒:西方旅游研究对身体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少燕  陶伟 《人文地理》2019,34(4):1-12
旅游是一个身体体验的过程。旅游中的身体是物质性的身体和社会建构的身体的统一体。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人文社科领域“身体转向”、“感官转向”和“非表征转向”的到来,西方旅游学界的研究者开始关注到旅游者的身体和具身性话题。在梳理西方旅游研究关注与身体话题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总结了旅游研究关注身体话题的几个发展阶段和相应特征,并从身体与旅游目的地形象表征,身体政治与性旅游、医疗旅游,身体展演与旅游节庆仪式,身体、感官与旅游景观,具身性与旅游体验五大议题进行了归纳和探讨。提出了基于身体理论视角下的旅游研究的路径和框架,并进一步提出了国内未来研究需要重点关注的话题。以期推动国内旅游研究对身体的进一步的关注。  相似文献   

14.
桂林旅游景区书法景观符号效应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书法景观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特殊文化景观和文化符号,广泛应用于旅游景区而成为旅游景观的一种重要类型.本文以桂林旅游景区的书法景观为案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书法景观作为旅游景区的重要人文景观,旅游者总体上对其具有较高的认知和鉴赏兴趣;书法景观对旅游者产生了一定程度的符号效应,具体表现在书法鉴赏、文化象征、审美引导3个方面,对应于外在行为、文化环境知觉、景观审美活动3个层次的行为效应.书法景观的符号效应在书法鉴赏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而在文化象征和审美引导方面无显著差异.书法景观符号效应研究对于揭示人们的地方感和环境行为与书法景观之间的关系、旅游景区书法景观的设计和景区文化氛围的营造等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陈岗  黄震方 《人文地理》2010,25(5):124-127
旅游景观形成与演变机制的研究对于旅游景观的建设与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借助于符号学的相关理论,对旅游景观的形成与演变机制进行分析,并指出:在旅游景观形成与演变过程中,基于旅游景观意义的博弈,旅游文化主体不仅把自在景观符号作为一个整体加以改造而形成旅游景观符号的"能指",而且在此基础上赋予它的新的文化内涵,形成旅游景观符号的"所指",从而完成旅游景观的符号化过程。旅游城市化和旅游商业化现象是这一过程中的必然产物,是基于文化主体意义博弈的旅游景观符号的现代化重构。  相似文献   

16.
风景与旅游形象的关系密不可分。风景远不止于山山水水,它同时作为人类文化和理想的载体,更是旅行者实现“伟大浪漫”梦想的场域,同样的风景对不同的人群有着不同的意义——风景事实上有着一副多变的面孔(形象)。鉴于此,在建构风景形象或确立旅游主题形象时,不仅要根植于东道主文化,还应从“他者”的角度赋予地方更宽广的涵义,以创造和维持“地方神话”——因为在此建构过程中,旅游者也不由自主地参与了东道主文化的共生共建,其自身融入并构成了风景。  相似文献   

17.
刘宏芳  明庆忠  鲁芬 《人文地理》2014,29(5):134-141
对landscape旅游景观的判读传统由来已久。文章对landscape同源异形的景观与地景两种译法进行了比较,区分了旅游景观与旅游地景的异同,并将旅游地景分为"成为的"旅游地景、"再造的"旅游地景和"创造的"旅游地景。选用地景主要是考虑对其原意的尊重、强调土地在中华文明中的重要地位及重视其传导的地方性信息。研究从有形的空间与无形的文化相交汇的视角来探讨旅游地景与地方的关联机理,认为空间视角下的旅游地景与地方是"依附中的割裂"关系,文化视角下的地方与旅游地景则呈现出"渗透下的不可控"的关系。研究提出了处理旅游地景与地方关系的理想模式,即由多方均衡参与的基础支持和内外融合的策略来实现神形兼备的目标的全方位一体化融入模式。  相似文献   

18.
本文试图通过考察石涛底层体验对其艺术诉求和艺术品格的决定及传统庄禅观念对其艺术精神的影响,进而揭示石涛山水画之精神实质——在艺术审美观照中以逃避、超脱的方式而进行的一次次主体人格的生成努力。  相似文献   

19.
秦瑞英 《人文地理》2008,23(1):88-91
国外对旅游景观及其评价的研究已由客观到主观,由宏观到微观,由对景观特征研究延伸到对其内涵的研究,由景观形态到对其功能的研究。在城市旅游区,不同旅游者和城市居民通过"理解"所经历过的空间对其自身生活或旅游的"意义",产生对不同旅游景观区的认知,从而形成旅游认知景观结构。本文以我国城市旅游区(西安)为例对区域旅游景观结构进行探讨,并对景观(要素)空间配置的应用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0.
Roopali Phadke 《对极》2011,43(3):754-776
Abstract: While critical geographers have addressed how place politics impacts rural landscapes, less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the particular ways in which rural landscape identities are being impacted by the new energy economy. The nascent US wind energy opposition movement is evidence of broad, organized resistance to the landscape impacts associated with the re‐sculpting of rural energy geographies. Drawing from cultural landscape and place theory,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shifting terrain of wind opposition in the “New American West”. The article argues that wind energy opposition is fundamentally about who speaks for and negotiates conflicting social commitments to technology, economic values and an imagined American pastoral identity. By examining a case study of wind development in Nevada, this article considers how renewable energy development can constructively acknowledge the important role the “middle landscape” continues to play in American constructions of rural spa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