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这是一次特别的旅行,这是一次悲壮的登攀。1997年11月11日,当数十名服用自航灵芝孢子粉后获得新生的癌症康复者登上八达岭长城时,一个起死回生的神话被凝固在世人面前。 此次登长城活动,是由全国政协中协服务开发中心和中国食用菌技术开发有限公司联合发起的。在这数十名癌症康复者当中有工人、农民、军人、国家公务员、老红军、知识分子等等,年龄最大的80多岁,最小的44  相似文献   

2.
王烈凌 《神州》2013,(14):269-269
金秋十月,我有幸参加了湖北省教育厅组织的"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的家访活动,这是一次能够全面了解学生成长环境,探究学生真实生存状态的深层次的探访活动。我所走访的是八(2)班的10名学生。他们的家庭状况,积压自特点,大致分两种情况:一种是父母均在身边,家庭经济状况也比较好,父母文化素质比较高,对学生的教育相当重视,他们对孩子的期望值也很高,各方面都尽可能满足学生,目的是希望孩子能有个好的  相似文献   

3.
1923年8月17日下午,美国邮船杰克逊总统号载着一大批中国的精英,驶离上海黄埔码头。这些精英多来自清华。那时的清华无疑就是一所留美预备学校,高等科的学生大都一毕业,便成批结伴“放洋”。刚从燕京大学毕业的冰心,是第一次离家远足,同行的人中只有许地山和陶玲两人相熟。为排解思乡离愁的别苦,他们常在一起栏前极目远眺,观海上日出,望粼粼碧波,或到甲板上散步、集会、  相似文献   

4.
现在的领导干部中,有不少人具有理工科专业背景。观其简历,他们早期多在基层从事技术工作,与权力和政治接触很少,甚至没有接触。这说明,从政并非是这些技术型官员的初衷。不过,他们的技术专业背景,给了他们早期的生存技能和发展机会;在基层的多年生活,让他们对国情十分熟  相似文献   

5.
张奉连 《江淮文史》2012,(5):167-168
鲁迅与沈从文同为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作家,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两位曾经生活在同一时代的文学大师却有着深深的隔阂,他们从来没有会过一次面,甚至连一次直接的通信都不曾有过。有人说造成他们之间隔阂的原因是两人政治观、文学观的不同,也有人认为是由于性格上的差异,’这些说法当然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当年鲁迅与沈从文交恶的直接起因却是缘于一场非常偶然的误会。  相似文献   

6.
季伟 《旅游》1997,(10)
外国政要在八达岭○季伟雄关存古迹,形胜壮山河。对大多数国际友人来讲,长城和中国就像是同义词。如果哪位外宾到中国而未登长城做一次好汉,似乎就未到中国。为此游览长城就成了外交部、中联部为每位初次来华访问的贵宾所安排的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作为一名国宾导游员...  相似文献   

7.
韩俊霞 《神州》2012,(15):353-354
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没有情感的支持,人的感知、记忆、思维等活动都是软弱的,只有点燃了学生情感的火焰,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高度重视情感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努力创设和谐的教学情趣,把语文课堂演绎成富有情趣的生活而不是说教的舞台。  相似文献   

8.
刘俊巧 《神州》2012,(18):126-126
小学生的写作能力应早期培养,在学生们没有学会阅读以前,教师就应当重视、诱发学生的写作欲望,组织写作活动,使学生的写作和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在低年级进行写作练习,不但容易取得明显的成绩,有助于培养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的愿望,更能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表达生活,从而激发并保持他们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9.
钦鸿 《钟山风雨》2013,(6):51-52
时过八十余年,如今已没有多少人知晓上世纪30年代初的新春时节,左翼戏剧青年赵铭彝和郑君里曾有过两次南通之行。然而他们的这两次活动,对推动上海和南通两地的进步戏剧运动影响甚巨,在中国现代话剧运动史上写下了令人难忘的一页。  相似文献   

10.
普陀受戒记     
张望  张琪 《风景名胜》2009,(2):58-61
摄影师张望跟着学僧到普陀山,开始了一场特殊的“旅行”。与之对应,三大寺进香、紫竹林参拜、菩萨前许愿、佛顶山顶礼、西天境祈祷、百步沙观海上日出;素食养生、禅茶一昧、寻禅问道、修行游学等个性化的“禅意之旅”,使得越来越多旅游的人正从过去的首选目的地,逐步转变为选择注重自我提升的旅游产品和体验活动。  相似文献   

11.
正"从日出到日落之处,皆为天赐吾之大地。"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在南征北战时,曾说过这样一句豪情万丈的话。如今这句话被镌刻在成吉思汗陵区的石碑上,他的精神也在草原上生根发芽。蒙古人通过一年中各种祭祀活动,来纪念他们心目中这位真神。经年流传下来的祭祀活动,成为蒙古民族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2006年成吉思汗祭典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成吉思汗祭祀文化也得到了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重视和保护。  相似文献   

12.
观日出     
正我没去过泰山,也没有领会过观泰山日出的壮观景象。但不管人们对于登泰山观日出有多少不同的感受和惊奇,从中引发出多少不同的感叹和思考,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无论是谁,要想看到那一幅壮观,都必须赶个大早,必须登攀到顶峰,才有可能一睹奇观,感受到那种一望无际的灿烂,感叹于那种大气、那种伟力、那种豪迈。当然,或许也有很多人看日出是在海边,一轮红日从天际悄悄地、慢  相似文献   

13.
恰同学少年     
这是一篇回忆“1977级”大学生生活的文章。“77级”因其特殊的背景而被称为“中国教育史上的经典”。本文对这一段生活的回忆,没有“骄子”的矜夸,也没有“学究”的酸气,而是谈笑风生,率性而为,但却让我们窥探到了“经典的77级”中真实的一面。  相似文献   

14.
张渝民 《百年潮》2014,(9):61-64
正我从小在上海读书、后加入中国共产党、进大学,参加过抗日活动和国民党统治区学生运动,新中国成立前曾任中共地下党复旦大学总支部委员、苏州学生工作委员会书记、第一届上海学联主席。金冲及《论解放战争时期的第二条战线》这篇文章发表后,勾起我对新中国成立前上海学生运动的一些回忆。组织义卖活动,救济困难学生1945年11月,上海各大中小学因物价飞涨,分别向学生增收第2期的学费,金额较第1期  相似文献   

15.
奇人趣事     
《环球人物》2012,(27):11
1不忘事的小伙子英国20岁小伙子奥雷利昂·海曼是位超忆症患者,他能清楚记得过去他每天做了什么、吃了什么、每天的穿戴甚至每天的新闻内容和天气情况。据海曼回忆,他和别人一样,对童年只有一些模糊回忆,但11岁时,他的生活开始改变。"我慢慢觉得我记忆力变好了,14岁时,我发现我记得很多年前的事情。"后来经诊断海曼明白了,自己与众不同是因为患有超忆症,像他这样的人,全球也不过20多名。普通人用大脑右额叶储存长期记忆,而他们大脑中处理语言和储存图片的区域也被用来储存长期记忆,这让其有了比  相似文献   

16.
<正>我出生在美丽的新疆绿洲新城——石河子,是实实在在的二代兵团人。五六十年代父母响应中央开发新疆、建设新疆的号召来到这里,在不毛之地参与建设了石河子这座新城,其中的艰辛至今经常听到他们说起。如今,他们已步入老年,经常听到的还有他们对那段艰苦岁月的回忆和对党的感恩之情。母亲常对我说,"虽然我不是共产党员,但我在旧社会出生,经历过吃不饱饭、穿不暖衣的日子,现在享受着幸福生活。我感恩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现在美好的生活"。  相似文献   

17.
一个国际研究小组星期四(97年7月10日—译者)报告说,眉脊粗厚的狞猎者,众所熟知的生活在最后冰期的尼安德特人没有演化成现代人,也没有进行两个种群间的联姻而留下后裔,虽然他们在史前的欧洲和亚洲共同徘徊了数千年。美国和德国的研究者说,在一项划时代的研究中,他们第一次成功地从10万年前的尼安德特人骨骼碎片中提取了DNA材料,并进行了繁殖和分析。将那些古代基因与今天世界各地数百人的遗传信息相比较,他们发现尼安德特人对现代人的DNA物质没有任何贡献。这就有力地说明这个物种发展的终结,或是自行绝灭,或是被与这同时代…  相似文献   

18.
在祖国宝岛台湾生活着约十万湖北籍的同乡,他们几代人在那里劳作、奋斗,为台湾的建设和繁荣作出了贡献,已融入到了那个社会。但他们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根,于是在台北,就有了湖北旅台同乡会、湖北文献社和台北私立金瓯女子高级中学,以维系那剪不断的浓浓乡情。随着台海关系的解冻,他们通过这三个单位,积极组织湖北同乡的寻根活动,从事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他们经常在台湾介绍湖北的社会、建设等各方面的情况,为家乡的发展积极招商引资,与此同时,他们也十分渴望家乡的人民了解他们的情况。最近笔者到台湾访问,受到这三个单位的热情接待,现将这三个单位的情况作一简介。  相似文献   

19.
田亮 《环球人物》2012,(25):71-73
12年来,李培生的工作量相当于从零海拔登了120次珠穆朗玛峰"日出、奇松、怪石、云海、温泉"是著名的"黄山五绝"。而今,有一群人用血肉之躯在黄山的悬崖峭壁间筑成了一道新奇景,他们就是堪称"黄山第六绝"的放绳工。在绵延的山峰间,有16名放绳工,每天肩挎绳索,行走、攀爬在绝壁上,不顾生命危险清理垃圾、帮助游客。李培生就是其中一名。  相似文献   

20.
庄严 《文史天地》2006,(2):20-24
中印缅三国交界处,有一片方圆数百公里的原始森林,号“称绿色魔窟”。二次世界大战中,三万多名中国远征军战士惨死在这片原始森林里,而活着走出这片“绿色魔窟”的三千多名战士中,只有一位女战士。这位女幸存者的回忆,让人动魄惊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