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柳树人是安顺籍抗战时期阵亡的国民党将领,其父是安顺地方著名爱国教育家柳惠希老先生。柳先生在安顺教育界和地方上颇有名气,曾参与安顺地方历史典籍《续修安顺府志》的编写工作,学术造诣很深。柳树人少年时深受柳老爱国民主思想的教诲,自幼萌发立志报国的思想。民国13年(1924)柳树人投笔从戎,考入了黄埔军校第五期,毕业后分配到国民党第五军。军长是社孝明,200师师长是著名的抗日爱国将领戴安澜将军,柳树人曾在戴将军的下属599团任团长。第五军在抗战时期,曾参加过鲁南,台儿庄战役,后又参加广西昆仑关攻坚战。戴将军抗日有功…  相似文献   

2.
<正>第一次食言蒋介石为人向来不苟言笑,但每当对人谈起他打天下的大本营黄埔岛时,就像变了一个人,情绪高涨,精神焕发。他在野期间一共培训了23期黄埔学员,其中一期和五期的毕业学员是他最引以骄傲的。吕梦熊、贺衷寒、宋希濂、胡  相似文献   

3.
曾扩情处事粗中有细 在黄埔毕业的同学中,一提起扩(读:况)大哥,没有人不认识他。这一方面因他在黄埔第一期同学中是年龄较大的一个,又名列“蓝衣社”十三太保之首;另一方面是他为人和蔼,乐于助人,只是有点马马虎虎,许多人都认为他是“大而化之”。 许多人说曾扩情“大而化之”,是说他遇事不肯动脑筋或幼稚可  相似文献   

4.
1924年5月、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助下,孙中山先生在广州建立了黄埔军校,粤军中尉军官冯达飞闻讯后即辞去军职前去报考,被录取编入学生4队,成为黄埔一期生。冯达飞,1899年出生于广东连县(今连州市)一个小贩家庭。其父早逝,家境贫寒,靠亲友资助,他才读了小学,中学。1919年9月,冯达飞毕业于县立连州中学,此时的他深受“五四”运动的影响,立志报国,投笔从戎。在黄埔军校学习期间,他接触了周恩来、蒋先云、陈赓等共产党人,并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年底毕业后他留校在教导团任职,于次年参加了讨伐反动军阀陈炯明的第一次东征战役,在作战中他身先士卒,勇敢顽强。  相似文献   

5.
黄埔农夫     
他叫董永科,今年87岁,是瓮安县草塘镇青地的一位老农。他曾毕业于黄埔总校末期,虽务农多年,年已是受,却精神矍铄,耳聪目明,别具气质,成为当地群众广为传颂的人物。但他却不喜欢正式的采访,笔者只能根据人们的摆谈整理一点儿有关他的轶闻。年轻时候,董永科血气方刚,怀着为国效劳的远大志向,考取厂黄埔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后,他被分配到本省黄平县督修飞机场。他为人正派,善待下属,疾恶如仇。有一次,他听到民工们反映有一个连职军官克扣粮响很厉害,就让人把这个上尉队长叫到眼前来,手握挂在腰间的“中正剑”,拍桌打板凳地把…  相似文献   

6.
李坤 《贵阳文史》2013,(1):48-51
做过安顺知府的人很多,常恩只是其中之一,也未必是最勤政廉政的那一位。但他留下了两件别的知府没留下的东西,一件是他主持纂修的《安顺府志》,曾受到梁启超的高度赞誉;另一件是《安顺、黎平府公牍》。  相似文献   

7.
徐会之是国民党政府的要员,又是一位经历复杂的革命者。他曾与黄埔同学发起“黄埔革命同学会”公开反蒋;他于抗战时期临危受命。解决和缓和各派系之间矛盾,为国共合作、部队团结作出了贡献;他与黄埔一期出身的贺衷寒、曾扩情、袁守谦被称为  相似文献   

8.
正陆汝群(1902—1951),广西容县石寨乡下烟村人,陆汝群是中国第一批经过正规军事院校培养出来的抗日将领,他曾先后考入广东陆军小学堂(又名黄埔陆军小学)、广东海军学校、黄埔军校第一期、黄埔军校高级班读书,成为黄埔将士中唯一一个在黄埔长洲岛就读过4所军校的高级军事人才。从黄埔军校毕业后,陆汝群跟着蒋介石、周恩来两次驰骋东征战场。在北伐战争中,  相似文献   

9.
我是安徽黄山市人,1921年生。抗日战争时期,毕业于黄埔军校十六期步科。  相似文献   

10.
刘畅  毛翊乔 《环球人物》2013,(28):56-59
李默庵,国民党陆军中将,著名爱国人士,黄埔军校一期毕业。在黄埔期间,他与共产党人关系密切,曾加入中国共产党。然而"中山舰事件"后,李默庵退出中国共产党。他曾视蒋介石为"新兴革命事业的卓越领导者",追随其血战沙场20多年,仕途可谓一帆风顺,从基层到高层,军队中的各个职务,他几乎都担任过。1949年,李默庵在香港与44名国民党高级军政人  相似文献   

11.
在安顺地区召开的《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座谈会上,一位满头银发的老人以及他慷慨激昂的发言打动了我。这位夺人名叫薛裕光,黄埔第十期军官班学员,今年已经77岁,家住安顺市西街一条名叫大梨树的巷子里。提起抗日,薛老(笔者对他的尊称)有些忿然:“有一种说法:抗战八年,贵州始终处于大后方。即使最后一年,日本人也只打到贵州的大门口——独山县。其言下之意是:抗日战争中,仿佛我们贵州人是躲在空空头过日子,没有直接参加抗日。更令人不解的是:今年纪念抗日战争五十周年,全国各地报纸、刊物、广播、电视发言和播映了不少文…  相似文献   

12.
1943年1月,何绍周调任中国远征军新编第八军军长,次年5月又任第九集团军总司令,兼中国远征军总预备队新编第八军军长,直接指挥了他军事生涯的巅峰之战——松山战役。何绍周是贵州兴义人,生于1902年,后为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因为他是何应钦二哥何应禄之子,所以人称"侄帅"。何绍周毕业于贵阳省立南明中学,1924年南下广州,考入黄埔军校,成为黄埔一期学员。与大多黄埔一期的名将一样,东征与北伐是何绍周军事生涯的起点。1926年,北伐战争打响。已经参加过第一、二次东征战争的何绍周于同年在李宗仁的第七军中担任团长,在湖南誓师北伐。  相似文献   

13.
周渝 《贵阳文史》2014,(4):22-25
正他是第一位牺牲在战场上的贵州籍黄埔骄子;他被黄埔军校校长蒋介石誉为"军校牺牲第一人"。作为第一批成仁的黄埔将领,蔡光举注定不会有太多的故事。但只要提及黄埔军校,他的姓名就必定难以被后人遗忘。1925年的春天,长洲岛上全副武装的黄埔学生军踏上了轰轰烈烈的东征之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一场复仇之战,此战所征讨的对象正是在3年前因与孙中山政见不合而发动"六一六兵变"的陈炯明。更重要的是,这场东征之战是黄埔军校建军以来,校军参加的第一场正真意义上的战争。  相似文献   

14.
编读     
<正>读者来信zhiyue909:贵刊这期(2014年6月上)65页的嘉庆皇帝画像好像配成了他儿子道光的画像了值班编辑:确实是编辑失误,向广大读者道歉。借此机会大家可以再认识一下这爷俩。黄埔建校90周年国历沙龙热议"黄埔,谁之黄埔"风云黄埔已历90载,值黄埔军校建校90周年之际,《国家人文历史》杂志推出题为"黄埔——蒋公的圈子"的封面故事,并于5月24日与中华文化发展促进会以及赞助商大益茶  相似文献   

15.
张宁 《文史天地》2013,(9):18-22
胡琏(1907.10.1—1977.6.22),字伯玉,出生在陕西省华县赤水镇会同坊北会村的贫寒农家,1925年考取黄埔陆军军官学校,属于黄埔四期步兵科,与他同一期的林彪日后则成为共产党的高级将领。毕业后历任国军第十一师、第十八军主官,抗日战争时以第十一师师长,于鄂西保卫战中死守石牌要塞,留下的家书表现了誓死战斗的决心,最后成功阻止日军自长江三峡进窥重庆的举动,荣获了青天白日勋章。内战中,曾在中原战场上挫败共产党军队。国民党退到台湾后,他曾守卫金门,在古宁头战役中打败解放军,也在八二三  相似文献   

16.
1924年6月16日,陆军军官学校在广州开学,因校址设在黄埔长洲岛,故称黄埔军校.很少有人知道,这所军校的薪火至今仍在台湾延续. 黄埔军校,曾是革命党人的江湖,是蒋介石人生巅峰的起点.哪怕在他败退台湾、处于人生最低谷时,他对黄埔军校依然念念不忘.在党政会议上,他频频提及“黄埔精神”,以及自己当年带着500名黄埔师生北伐的故事;在官邸里,他说教育要“文武合一”,而国民党最大的失败就是教育.  相似文献   

17.
抗战时期,西南联大教师中,有位著名语言学家张清常先生。张先生到联大任教时,才23岁,身材瘦长,面貌清瘦,面上常带微笑,不知道的人还以为他是学生。他1915年生于贵州安顺,15岁就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1934年毕业后考入清华大学研究院语文所。1937年毕业时,适抗日战争爆发,即返贵州家乡。第二年(1938年)应浙江大学之聘任中文系讲师。当时浙大已迁至广西宜山,张先生即去宜山任教至194O年夏,共2年。194O年应其业师朱自清先生之招到昆明回西南联大任师范学院国文学系讲师,后陆续推升副教授、教授,1944年起,又兼任师院专修科…  相似文献   

18.
<正>抗战期间,海军学校迁至桐梓,浙大迁至湄潭,而军医学校则迁至安顺……贵州在抗战中功不可没。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的中央陆军军医学校迁址贵州安顺,度过了它非常时期的7年。安顺的历史,也因此留下了难忘的一页。  相似文献   

19.
《安顺读书山华严洞图》为刘峨士(奉璋)先生作于1945年3月。图长二三九。七厘米,纵三三。三厘米;纸本,无设色。由于年深日久,原图底色已变成棕黄。1944年“黔南事变”爆发,原藏于安顺华严洞的八十馀箱故宫国宝奉命紧急转移至重庆巴县飞仙岩庋藏。原故宫博物院驻安顺办事处主任庄严(字慕陵)为纪念在安顺的那一段难忘岁月,特委请同在安顺华严洞守护国宝的同仁刘峨士先生绘就此图。落款为“乙酉春三月为慕陵道兄写华严洞图??峨士”,引首“安顺读书山华严洞图”九个篆体大字,为时任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先生所书。图成后,庄严先生视若至宝,随身携带,遍请师友题跋。此后一直珍藏在身边,在他生前从未披露。直到他去世多年后的2010年,方由其子、台湾著名摄影家庄灵先生撰文介绍,并首次发表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主办的《紫禁城》杂志。笔者闻之,经与庄灵先生多次洽商,蒙其慨允,寄赐原图电子版并诸贤题跋,刊于安顺《黔中文化》第十七期特刊。2015年抗战胜利七十周年之际,贵州省文史馆王尧礼先生选编《民国贵州文献大系》第七辑暨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专辑时,将此图收入此辑中的《抗战贵州画录》。以下即该图原题跋释文及题跋者简介。值得一提的是,题跋者中,一位“习安张敬”为安顺人,即著名西南联大校歌的作曲者张清常之姊;另一位孙垚姑为贵阳人,是庄严夫人申若侠在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就读时的同学。  相似文献   

20.
吴奇伟(1890—1953年),是一位出色的抗日“铁军”名将,有“铁军之母”之誉称。 吴奇伟,字晴云,号梧生,广东省大埔县湖寮镇密坑村人。出身于贫苦家庭。他十四岁进入黄埔陆军小学,后升入陆军中学。陆军中学毕业后被保送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步科第六期。毕业后,曾在陈炯明部任排长、连长、营长等职。1920年8月,孙中山先生为准备北伐在广东建立革命根据地,一面命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