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白雪 《神州》2012,(9):33-34
综观张爱玲的小说世界,我们发现张爱玲其实是一个“伟大的寻求者”。他寻的是,女奴时代谢幕后女性角色的归宿所在,她以否定现代生态下女性女奴角色的方式,表达了她深深的渴望,渴望女性能挣脱历史的、文化的、生理的、心理的诸般枷锁和桎桔。张爱玲是一位天才的女作家,她以细腻、冷峻的笔触抒写了一个个“真实”的故事。在她的笔下展现着一个个鲜活的女性传奇,勾勒出女性形象艰辛的生存状态的同时,也不断的在探求女性的自我归宿。  相似文献   

2.
关露、潘柳黛、张爱玲、苏青曾是蜚声上海文坛的四大才女。潘柳黛是个心直口快、幽默、尖刻,能一针见血戳到某些人痛处的人,因此得罪了不少人,包括胡兰成和张爱玲。矛盾发生在胡兰成的一篇文章上。那时张爱玲在上海崭露头角,胡兰成狂热地追求张爱玲,并挥笔写了一篇吹捧张爱玲的文章《论张爱玲》,把张爱玲文章形容成“横看成岭侧成峰”,对张爱玲身染“贵族血液”更是大肆吹嘘一番。潘柳黛与她们过去都是有交往的朋友,见胡兰成如此吹捧张爱玲:“那时我也心血来潮以戏谑  相似文献   

3.
王芳 《沧桑》2010,(1):231-232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华人世界再掀“张爱玲热”,并且从“张爱玲热”扩展到“上海热”。从表面上看,近年来文学创作中的“上海热”,热的是作为现代都市文明的老上海的文化及其魅力,实际上背后折射出的却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生存之痛与重写历史、建构想象过程之难。  相似文献   

4.
宋路霞 《江淮文史》2011,(4):119-125
商务印书馆是中国文化史的一部传奇,它的创办人夏瑞芳先生更是传奇中的传奇——他在一个特定的时刻走出江南水乡来到上海,又在一个特定的时刻抓住了人才,抓住了机遇,抓住了资金,抓住了市场。于是,小作坊变成了大企业,大企业变成了"大哥大",并在东南亚呼风唤雨达半个多世纪,其意义远远超出了出版界。  相似文献   

5.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华人世界再掀"张爱玲热",并且从"张爱玲热"扩展到"上海热"。从表面上看,近年来文学创作中的"上海热",热的是作为现代都市文明的老上海的文化及其魅力,实际上背后折射出的却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生存之痛与重写历史、建构想象过程之难。  相似文献   

6.
台湾女作家戴文采,其作品文字鲜活、哲思幽微,曾获“联合报小说奖…‘梁实秋散文奖”。她最引人注目的一段经历,莫过于20世纪80年代末在美国与传奇女作家张爱玲做了一个月的邻居,并根据亲身经历写下了散文《华丽缘:我的邻居张爱玲》,为读者揭开张爱玲晚年隐居生活的一角,本文为其节选——  相似文献   

7.
著名现代女作家张爱玲是1920年9月生于上海的,她的青少年时代也主要是在上海度过的。在这座现代中国电影事业最为兴盛发达的城市里,她从小就得以广泛地接触中外电影文化,深受电影艺术的熏陶,进而与电影结下了终生的不解之缘。张爱玲很小就独自一人去电影院看电影,虽然来回都需家里佣人接送,有时遇到佣人迎接不及时,看完电影后,还要在电影院门口等上好一会儿,但她从不厌烦,乐此不疲。她平时从学校放假回家,或去舅舅家与表姐们玩,最喜欢的娱乐活动也是看电影。有一次她和弟弟张子静从上海去杭州亲戚家玩,刚到的第二天,看到…  相似文献   

8.
在上海土生土长的犹太女人沙拉,命运多舛。1992年回到以色列后,她凭借独特的教育方式和艰苦奋斗,带领3个孩子从一贫如洗到家境殷实,“编写”了一部令人深思的财富传奇。  相似文献   

9.
小时候,杨雪兰想做一名出色的外交官,如今,百人会帮她实现了部分理想特约记者江一河发自北京杨雪兰的人生经历就是一部传奇。她出生上海外交世家,1938年,杨  相似文献   

10.
崔惠 《神州》2012,(30):24-24
《长恨歌》最能引起读者兴趣的不仅是对王琦瑶一生传奇故事的描写,更是因为小说中对旧上海文化的另类怀念。王安忆用一个女人的角度讲述了上海旧文化的繁华奢靡,不再是宏大的叙事,而是以民间视角解读四十至八十年代的上海生活。  相似文献   

11.
高峰 《环球人物》2013,(9):72-73
梅茨纳打赢了很多不可能胜诉的官司,如今却自杀身亡法国知名律师奥利维尔·梅茨纳死了。日前,他的尸体被发现漂浮在法国西北部布列塔尼海域。他在这片海域上买了一个名叫波埃迪克的小岛。有报道说警方在他岛上的住宅中发现一封遗书,并判断他是自杀身亡的。过去20年轰动法国的刑事官司中,法庭上几乎都能看到这位传奇律师的身  相似文献   

12.
清未红顶商人胡雪岩因有一部长篇传记小说已被不少读者所了解,作为历史人物真实的故雪岩是怎样一个人?《一代豪商胡雪岩的传奇经历》介绍了这个商人不寻常的一生  相似文献   

13.
1946年11月9日,蒋介石的私人顾问、澳大利亚人W·H·端纳病逝于上海,享年71岁,走完了他传奇般的人生之路。身后,几乎一无所有,仅留下一部争议颇大的回忆录《中国的端纳》(Donald of China),这也是我们赖以追寻他生平足迹的主要资料来源。  相似文献   

14.
佚名 《文史月刊》2011,(11):37-37
张爱玲未必想到她生前寂寞,身后却如此热闹。在上海的多条旅游线路中,有一条“张爱玲路线”。这条路线通往她曾经的住所,供张迷们凭吊。曾经她可以拒绝别人进入她的门,但是现在,她拒绝不掉了。  相似文献   

15.
阿寅《土司和他的子孙们》是一部以家族历史喻指社会历史的传奇文本。作者运用多重叙事者以及循环叙事等手法,最大限度地保证了传奇的可能。但单纯地以传奇故事为支点书写历史,未必能写出历史的温度和质感,那么这些要素就只能作为传奇的支撑和看点,而没有实现叙事主题的功能。  相似文献   

16.
在今天,一代才女林徽因依然拥有众多的追随者。不同于张爱玲的以文字立身,对林徽因来说,则是以身世个性传奇。她的身世氛围,更多地折射着那个时代的文化风尚,流逝的时光之水也冲洗不掉她的传世风华,反而令她更加迷人,令人追寻。  相似文献   

17.
罗彦慧 《丝绸之路》2012,(11):60-61
也许是受张爱玲小说的影响,或者是关于上海滩的电影看多了,虽然与上海没有特别的故事,但上海却成了我魂牵梦萦的一个地方,—直都想去看看。也许时下的上海滩早已寻不见20世纪30年代旧上海的半点风情,但我还是执意背起行囊,踏上了上海之旅。  相似文献   

18.
张子静  季季 《湖南文史》2012,(10):10-13
张爱玲曾在1944年5月发表的散文《童言无忌》中这样描写她唯一的弟弟:“我的弟弟生得很美而我一点也不。……我比他大一岁,比他会说话,比他身体好,我能吃的他不能吃,我能做的他不能做。有了后母之后,我住读的时候多,难得回家一次,大家纷纷告诉我他的劣迹,逃学、忤逆、没志气……”张爱玲笔下那个“很美”而“没志气”的弟弟,名叫张子静(1921—1997)。张爱玲辞世之后,有感自己“风烛残年、来日苦短”的张子静,决定把自己所知道的一些事情写出来。在文章中,张子静真情回忆姐弟往事、家庭变故、人世沧桑,其中不乏鲜为人知的细节。  相似文献   

19.
上海造就了上海人。上海人最大的特点是:精明、圆通、世故。张爱玲如何认识上海人?她如是说。  相似文献   

20.
龚菁琦 《人物》2018,(12):82-93
在海底捞成功的女性,靠的不是学历,是在实际行动里一点点积累的洞悉人心的能力。在海底捞的美甲区坐上半小时,就能从美甲师口中获得浓缩了人间况味的员工传奇。比如一位富婆离婚后来这里当服务员疗伤,拿着三四千的工资每月消费上万,端茶送水毫不怠慢;一个女老板在海底捞发了一个月热毛巾,后来开了家颇有名气的火锅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