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正>红河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地、农业文化遗产地,哈尼梯田红米就生长在海拔800—1800米的红河南岸哀牢大山云雾深处。哈尼梯田不仅有壮丽的景观,而且是典型的稻鸭鱼共生复合农业生态系统,呈现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哈尼梯田主产水稻,附产  相似文献   

2.
正农业文化遗产稻鱼鸭复合系统,位于贵州省东南部,有上千年历史。即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在水稻田中"种植一季稻、放养一批鱼、饲养一群鸭"的侗族传统耕作方式和技术。2011年,从江侗乡稻鱼鸭系统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保护试点地,2013年,入选第一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图为该系统的从江县加榜梯田。  相似文献   

3.
《神州民俗》2010,(3):28-31
中国是世界上种植水稻历史最古老的国家。长江中下游水稻生产面积及产量,约占全国总面积、总产量的三分之二。而太湖稻产区以其悠久的历史,密布的河网,充足的水源,集中的劳力,先进的技术等优越条件,居于各稻产区之上。  相似文献   

4.
如果有人指着一碗米饭说:“这是用转基因大米做的。”你会吃吗?什么是转基因稻米?转基因就是应用生物技术,把一些稻米中本来没有的基因转入到稻米中。转基因稻米有别于杂交水稻。透过杂交技术的品种改良只能够在近亲的品种之间进行,现代的杂交水稻都是在栽培稻之间或栽培稻与野生稻之间的杂交品种,育种及筛选优良的株系。即使是人工的杂交技术,  相似文献   

5.
<正>红河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地、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哈尼梯田红米就生长在海拔800-1800米的红河南岸哀牢大山云雾深处。 哈尼梯田不仅有壮丽的景观,而且是典型的稻鸭鱼共生复合农业生态系统,呈现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哈尼梯田主产水稻,附产梯田鱼及泥鳅、鳝鱼、螺蛳、鱼腥草等丰富的水生动植物。哈尼人依靠独特的自然环境,采用传统而古老的耕种方式,引高山泉水灌溉,把农家肥、高山绿肥自上而下冲灌到层层梯田中,人工耕耘,三犁三耙,精耕  相似文献   

6.
<正>红河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地、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哈尼梯田红米就生长在海拔800-1800米的红河南岸哀牢大山云雾深处。哈尼梯田不仅有壮丽的景观,而且是典型的稻鸭鱼共生复合农业生态系统,呈现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哈尼梯田主产水稻,附产梯田鱼及泥鳅、鳝鱼、螺蛳、鱼腥草等丰富的水生动植物。哈尼人依靠独特的自然环境,采用传统而古老的耕种方式,引高山泉水灌溉,把农家肥、高山绿肥自上而下冲灌到层层梯田中,人工耕耘,三犁三  相似文献   

7.
宋元时期吴淞江流域的稻作生态与水稻土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北宋初期,吴淞江流域仍有许多圩田内存在着大量的休耕地与不得耕种的积水田,水稻土的脱潜与剖面发育较慢。到了后期,吴淞江流域的水环境和农作技术都在推动着水稻土剖面的完全形成。宋初的丰水环境出现了变化,吴淞江的淤塞使这一地区的旱田化作用增加,脱潜化程度加强。与此同时,农作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搁稻、施肥、翻青和开沟技术,都促进了水稻土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8.
<正>2011年6月,贵州从江侗乡稻鱼鸭复合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这是我国获此殊荣的第四个项目,也是贵州唯一获此殊荣的项目,标志着从江拿到了一张世界级名片。四年来,从江借助这张世界级名片,努力打造传统产业和特色农产品,积极发展特色旅游,推动当地农民增收,同时,进一步规范稻鱼鸭复合系统的保护、管理、传承和利用。  相似文献   

9.
南郭言 《华夏地理》2005,(3):140-141
如果有人指着一碗米饭说:"这是用转基因大米做的."你会吃吗?什么是转基因稻米?转基因就是应用生物技术,把一些稻米中本来没有的基因转入到稻米中.转基因稻米有别于杂交水稻.透过杂交技术的品种改良只能够在近亲的品种之间进行,现代的杂交水稻都是在栽培稻之间或栽培稻与野生稻之间的杂交品种,育种及筛选优良的株系.即使是人工的杂交技术,也没有打破大自然的遗传规律,正如马与驴可以进行交配,但马与鱼却不可以进行交配.  相似文献   

10.
地处岭南的广东,其发展历史源远流长。广东先民在历史进程中,在与自然界的抗争中,通过长期的摸索,创造了无数业迹,古代的农业生产活动、成果,就是其中之一。本文拟从广东的考古发现,探讨其汉代以前的农业生产情况。一、水稻的栽培在考古发现中,稻谷遗存很多,且绝大多激发现于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这是因为这里土地肥沃,江河众多,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有利于农业的发展,适合水稻的栽培。因此,早在新石器时代,岭南地区就已经出现了原始农业,曲江马坝石峡遗址的中层和下层,发现了许多栽培稻的稻草和谷壳,伴随出土的还有用于掘…  相似文献   

11.
杨迎秋 《风景名胜》2021,(2):0239-0239
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是房建工程施工中采用的一项重要技术,该项技术的应用会对房建工程质量造成直接影响,因此,相关施工人员要提高对该项内容的重视,做好相应探讨工作。下面,针对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应用进行全面探讨,希望文中内容对相关工作可以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水陆稻形态和生理特征的比较观察,对古稻作文物资料、稻作遗址历史年代的比较分析,证明陆稻由水稻演化而来,先人的驯稻皆由水稻开始,并由平原洼地逐渐向山区高原迁移。进一步论证和肯定了丁颖先生关于水稻是基本型,陆稻是变异型的论断。  相似文献   

13.
随着时间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以及生活质量都得带了提高,最为显著的表现就是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尤其是铁路网络的完善。无论是在高山,还是在低洼地区,铁路施工技术都得到了满足,而这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文章就只要以软土地区的铁路施工技术为例,向大家介绍一下大孔径钻孔桩技术的具体操作以及应用该项技术的前提要求。  相似文献   

14.
黄顺交 《风景名胜》2020,(3):0065-0065
在当前时代下,随着我国营林生产的持续性发展,营林生产已经成为社会上广泛关注的问题,为了从整体上提高营林生产的效果以及质量,在营林生产中造林规划设计和造林技术的应用是非常重要的,相关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要结合营林生产的需求以及要求做好造林规划设计,并且选择正确的造林技术开展日常的工作,从而有效的改善我国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5.
<正>2005年2005年6月9—11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稻鱼共生系统’启动研讨会"在浙江杭州和青田召开,同时举行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授牌仪式,FAO驻华代表Mona先生、朱秀岩总经济师、茅临生副省长、李文华院士、关君蔚院士等出席。2006年2006年6月10日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成立"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李文华院士任中心主任。  相似文献   

16.
吕渊 《风景名胜》2021,(2):0397-0397
水稻是非常常见的粮食作物类型,其在粮食种植中所占的比重也是非常大的,水稻的高品质种植不仅能够提供更为优质的粮食产量,还能够促进种植区域经济水平的提升,要想实现以上要求,需要对现有的水稻种植技术进行优化和调整,并通过优良技术的宣传以及推广,促进整体水稻种植质量以及产量的提升,达到增产增效的最终种植目的。就当前水稻种植情况来看,虽然化肥以及农药的应用取得了一定的促进种植以及病虫害防治效果,但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的不良情况也较为严重,均不利于水稻种植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需要在未来水稻种植过程中对相关种植措施进行优化和调整。  相似文献   

17.
关于中国稻作起源证据的讨论与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对傅稻镰等人最近的文章批评中国栽培水稻起源研究缺乏证据、提出长江下游水稻栽培开始于公元前4000年这一观点一文的回应。我们首先考察中国从野生稻采集到水稻栽培过程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而从水稻形态学和考古学的角度对早期水稻遗存加以研究。讨论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长江流域最早水稻栽培的时间:长江下游和淮河流域初期栽培水稻的遗存;考古遗存所见水稻粒形态大小变化的意义。我们也考察了傅文用来区分野生水稻和栽培水稻的几个标准:考古纪录中所见的未成熟稻遗存、水稻粒的增大和水稻粒的形态。根据已经发表的资料和我们对水稻的研究,我们认为到全新世早期(距今9000年前后),南北中国的新石器时代居民就可能已经收获野生稻并开始水稻栽培了。  相似文献   

18.
汪明峰  李健 《人文地理》2009,24(2):17-22
新的信息和通信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仅仅反映在它创造了一个新的产业部门,更重要的是它促进了知识的扩散、应用和创新。这使得信息时代的企业学习和创新过程,已经呈现出交织并存的两种模式:即在全球层次运作的跨国企业网络和在地方层次演进的企业集群网络。文章从信息和知识的角度,探讨信息时代的区域地理特征,以及信息和通信技术对产业空间组织的影响效应。重点分析全球生产网络和地方产业集群中的信息和知识过程,以及互联网技术所起的作用及其发展动态。  相似文献   

19.
孙维昌 《收藏家》2016,(8):19-21
距今6000-5000年左右,随着陆地逐渐向海扩展,来自太湖西部山麓地带的先民向东迁移,开始了对上海地区的开发,先后创造了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上海的早期先民根据自然环境的特点,因地制宜地发展了水稻种植、家畜饲养等农业生产方式。他们不断地提高手工业生产技术,开发出新型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同时通过陶器、玉器等向世人,  相似文献   

20.
秦汉农业:精耕细作抑或粗放耕作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秦至东汉中期 ,我国农业生产仍处于由锄、锸耕向犁耕过渡时期。东汉后期或魏晋南北朝 ,北方中原地区始进入牛耕时代 ,南方还要晚一些。《吕氏春秋》、《胜之书》等所说的先进耕作制度只是农学家的提倡 ,远未在全国普遍推广 ,当时多数地方还是粗放耕作。以往的农史将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当做一般的、已被普遍采用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 ,这是一个误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