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毛泽东与黄炎培谈兴衰周期率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与黄炎培谈兴衰周期率问题1945年7月且日,国民参政员黄炎培等应毛泽东邀请到延安访问。7月4日毛泽东邀请黄炎培到他家作客,遂请黄炎培谈他在延安考察的感想。黄炎培真诚地说:“我生60多年,耳闻不说,亲眼看到的真可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  相似文献   

2.
1945年7月1日,中国民主同盟常委黄炎培与章伯钧、左舜生、褚辅成、傅斯年等6位国民参政员接受中共邀请,乘国民党专为他们准备的飞机飞抵延安。受到毛泽东率领的中共中央领导成员朱德、周恩来、刘少奇、林伯渠、吴玉章、邓颖超、秦邦宪、张闻天、刘伯承等数十人,到机场热烈欢迎。7月4日,毛泽东邀请黄炎培到杨家岭他家里叙话。在窑洞客厅里毛泽东问黄炎培对几天的考察有何感想。  相似文献   

3.
杨璐 《民国档案》2011,(4):47-48
1941年夏,战时公债劝募委员会秘书长黄炎培原拟利用西北之行访问延安边区,中共领导人闻讯致电表示欢迎,后因其前往南洋劝募而来成行,却为1945年7月黄炎培等国民党议员访问延安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4.
新书微讯     
《黄炎培与毛泽东周期率对话》内容简介书中从不同角度、不同程度介绍1945年黄炎培与毛泽东在延安的周期率对话,再现了作为中国近代实业家、教育家、政治活动家、中国民盟和民建的创建者、新中国第一任副总理的黄炎培的生平活动;披露了他与毛泽东、邓小平等中共高层领袖的交往和参加百年前美国的世博会、参加辛亥革命、预言日本侵华、  相似文献   

5.
黄方毅 《江淮文史》2012,(5):4-22,1
“黄炎培周期率难题”执笔人姚维钧 上个世纪有两部同为夫妻合作,又脍炙人口影响深远的著作。一部是1937年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与其妻海伦的合著《西行漫记》,首次介绍了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及其领袖们;另一部是1945年黄炎培与夫人姚维钧合作完成的《延安归来》,向世人介绍共产党领导下的延安,同时又向共产党领袖毛泽东提出“其兴也淳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前者影响之大,超出中国,传遍世界;后者传颂天下,影响之久,到了21世纪的今天仍不时为人提起,被称作“黄炎培周期率”或“黄炎培周期率难题”。  相似文献   

6.
中国民主同盟,是梁漱溟、黄炎培、张澜等著名爱国知识分子为了调解国共纠纷促进团结抗战,在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指引下,并在周恩来等的亲切关怀、支持和帮助下,于1941年在重庆成立发展起来的。远在延安的毛泽东,对民盟也是十分肯定、备加关怀和热情支持的。他对民盟的重要问题,有时还亲自过问。他和民盟的主要领导人张澜、黄炎培、梁漱溟等,都有密切的往还,推心置腹的畅谈,并乐于虚心征求和听取他们对国是问题的意见。1945年5月,国共谈判由僵持而陷于停顿,民盟中常委黄炎培等忧心如焚,遂联络几位国民参政…  相似文献   

7.
难忘父母情黄炎培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又是一位勤奋的诗人。他1878年10月1日出生在江苏省川沙县城关镇(今属上海市)。17岁时,他父亲病故,终年39岁,黄炎培曾写诗纪念。比较而言,黄炎培怀念母亲的诗更多。他认为,“世界上有美人,最美的是母亲;世界上有好人,最好的是母亲。”他记得,大约他十岁左右,一天午饭,有一碟菜,他想吃。母亲说,留一下,某人要来吃饭。儿啊!待人好些,自己省俭些。黄炎培一直没有忘记这件事。1929年他52岁时,专门写了一篇题为《母训一则──待人好些,自己省俭些》的短文,教育自己…  相似文献   

8.
1931年9月 18日,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东北三省燃起战火。2个月后,上海的生活书店出版了一本《黄海环游记》的书,这是黄炎培于1931年初出海考察的游感札记,先于同年的五、六月间连续刊载于《申报》上,11月集辑出版。黄炎培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野心早有预感,在书中进行了揭露。 黄源环游考察由来 黄炎培此次黄海环游考察的成行,是受他从事职业教育决心的推动。 辛亥革命后,黄炎培就与教育结下不解之缘。他先是担任江苏都督府民政司总务科长兼教育科长,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他担任江苏省教育司长。他的职…  相似文献   

9.
黄齐生(1879—1946),近代教育家,贵州安顺人。 黄齐生一生坚持真理、正义、民主,热爱祖国、热爱教育和科学。他自学成才,不仅是著名的平民教育家。而且是学者、诗人、剧作家、教授。他是贵州现代史上著名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参与创办了达德学校.并投身辛亥革命。他与陶行知、晏阳初等一起从事乡村教育工作,为贵州培养了大批人才。1946年4月8日,在慰问重庆“校场口事件”被殴打的民主人士后.与叶挺、王若飞、秦邦宪回返延安途中,飞机在山西兴县黑茶山失事.不幸遇难,为史称的“四八烈士”之一。在纪念延安“四八”飞机失事烈士牺牲63周年之际,大家怀念教育家黄齐生先生。学习他支持黄炎培所创立的职业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10.
肝胆相照的挚友:毛泽东和黄炎培金湘泉深挚的友情是最感人的……国民参政员黄炎培、冷、褚辅成、章伯钧、左舜生、傅斯年,应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之邀,访问延安。1945年7月1日上午9时许,一行六人自重庆乘飞机,飞行4小时后,于下午1时半,安全到达延安。毛泽...  相似文献   

11.
父亲黄炎培(1878年生),长邓小平(1904年生)26岁。黄、邓虽不属同龄,而且也不像黄炎培与毛泽东那样有私交往来和师长之谊(黄是毛的老师徐特立之师),更不像黄炎培与周恩来那样有长年共事的经历和较多的接触,然而,黄、邓交往过、共事过,在延安、在北京,尤其是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提出的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与之前30年的1950年春黄炎培向毛泽东建议实行的国家大政方针相近,可谓“不谋而合”。黄1965年逝世,邓1997年作古,今年系邓公百年生辰,斯人已去,山河依旧,回首先辈,不胜感慨,乃作此文以示纪念。“半个老乡”大约是1953年的一个晚上,父亲开完会回…  相似文献   

12.
1945年7月,黄炎培在延安会见毛泽东时,有一段著名的对话.黄炎培说,"所谓‘其兴也浡焉',‘其亡也忽焉'","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找到新路,‘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毛泽东回答:"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  相似文献   

13.
精通中国历史的伟大思想家和政治家毛泽东,深深懂得治国之道。早在1945年毛泽东在延安的窑洞里,就同民主人士黄炎培谈过,中国共产党已经找到了避免“人亡政息”的新路,是完全可以跳出黄炎培所提到的“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周期率的支配。新中国建立之前,他谆谆告诫全党:“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全国解放之后,中国共产党处于执政党地位,毛泽东在重视言传的同时,更重视身教。他率先垂范,谦虚谨慎,廉洁自律,成为全党楷模。在凯歌声中他始…  相似文献   

14.
毕苑 《炎黄春秋》2014,(4):87-93,85
1940年6月15日,萧军来到延安,这是他第二次来延安。第一次是两年前(1938年3月)的短暂停留.而这一次,他在延安一住就是六年,直到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萧军一家随“鲁艺”前往东北解放区,告别了延安和中共中央。  相似文献   

15.
金义文 《江淮文史》2000,(1):120-120
抗日战争时期,延安杨家岭毛泽东主席居住的窑洞里挂着一幅国画。这是沈钧儒先生的次子沈叔羊于1943年所作,画面上是一把酒壶,上书“茅台”二字,壶旁有几只酒杯,画上有黄炎培先生所题《茅台酒歌》:  相似文献   

16.
一个人能遇到一位良师,这是一生中的大幸。很多人所以成才、成功乃至成名,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有幸遇见了一位好老师,得其指授、奖掖和栽培。中国民主建国会的发起人,1949年后曾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民建中央主委等职的黄炎培,就遇到了这样一位老师。1940年3月19日,黄炎培写过一篇情深意切的、痛悼其老师蔡元培的文章,题为《吾师蔡孑民先生哀悼辞》。1942年,黄炎培在出版一本用粗糙的毛边纸印成的书———《抗战以来》时,特将此文收入。文中详细追忆了蔡元培生前对他的教诲和帮助。颇为独特的教学方法1900年,黄炎培进入上…  相似文献   

17.
陈小丽 《百年潮》2008,(6):46-51
黄炎培先生是中国共产党的著名诤友。他亲手创建中国八个民主党派中的民盟、民建并任两党派中央第一任主席。他与毛泽东的延安对话被称作“黄氏周期率”,至今仍不时被人提起。近日,黄老的儿子黄方毅先生向我们讲述了黄老的许多鲜为人知的往事。在这些往事的片断中,让我们一起追寻黄老曾走过的路、曾有的追求与探索……  相似文献   

18.
1927年,黄炎培被国民党视为“反动学阀”遭到通缉,中华职业教育社也被查禁.匆忙中,黄炎培跑到日本占领下的大连避难.1931年,国民党撤销了对他的通缉令后,黄炎培回到上海开始着手恢复职教事业. 晤面蒋介石 一天,邵力子先生来到中华职业教育社.邵力子是黄炎培的老朋友,两人在上海南洋公学就曾是同窗,彼此非常了解.邵力子此次来,是受蒋介石之托,约请黄炎培去南京晤面.  相似文献   

19.
<正>1944年1月,重庆国讯书店出版了黄炎培的《中华复兴十讲》,内容是1942年6月30日至7月4日他在成都金陵大学"中华复兴讲座"进行演讲的记录,这些内容  相似文献   

20.
正父亲黄炎培对四川有很深的感情。他在晚年曾说"我在四川留居八年以上,占八十年岁月的十分之一,四川可算我的第二故乡了"(参见黄炎培著《八十年来》第95页,文史资料出版社1982年出版)。父亲一生走南闯北,可谓走遍天下又名满天下,为何偏对四川独有情钟呢?首先,父亲在川岁月经历的是国家民族的最危亡时刻,不能不在他心理路程上留下极重痕迹。其次,在川八年中已过六旬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