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通过实地调研和广泛信患搜集,介绍了白川合掌造的保护历程和发展状况,归纳了当地建筑形式、村落格局、文化传承方面的基本特点,梳理了在满足村民现代生活之需、旅游发展等方面所采取的若干重要措施,并分析和探讨了作为传统村落在现代发展中的优劣势以及有效促进保护与发展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2.
3.
胡国林  邬洪 《旅游》2002,(7):24-25
地处赣东北,位于皖浙赣三省交界的婺源是一颗镶嵌在黄山,三清山和景德镇旅游金三角的“绿色明珠”,婺源峰恋叠翠,碧波激滟,自然生态保护小区遍布乡野,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传统文化,绿色生态与古今名人遗迹自然融合,被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人称“最后的香格里拉”,这里山明水秀、林木葱茏、空气纯净、生态环境优秀。  相似文献   

4.
本文选择"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大研)古镇近旁的三元村作为乡村旅游研究对象,以其原生态民族文化为靓点,发展特色独具的乡村旅游,补偿"世界文化遗产"核心区丽江古镇纳西东巴文化受到过分商业化的冲击和原创文化不断流失的缺陷,搭建高端民族文化型乡村旅游平台,其主要目标是吸引中远程游客,满足其深入了解,亲身体验原创性民族文化的真谛之需,同时又推动民族地区乡村经济开放式健康发展,保障优秀民族文化得以传承。  相似文献   

5.
正为了能够让珍贵的文化遗产长久保存并传承下去,保存文化遗产的保护技术就显得尤其重要。日本对文化遗产保存技术非常重视,将其纳入无形文化遗产保护范畴进行统一保护。而日本对无形文化遗产的重视更是有目共睹,世界上最早从法律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国家就是日本。日本对文化财保存技术的保护,对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技术的保护或能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6.
袁咏琪  仝菲 《旅游纵览》2022,(21):143-145
自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乡村旅游崭露头角,受到大众的广泛关注。随着乡村旅游的全域化,乡村需依托其丰富的文化资源来吸引游客,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乡村发展旅游业的一大特色,通过非遗传承人将非遗文化传播出去,使优秀的传统文化有机会展示,助力乡村旅游业发展。本文以吉林省长白山草编文化为例,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对长白山草编非遗技艺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进行研究,构建“一乡一品”发展模式,以乡村、学校、企业合作的方式推动乡村文化旅游发展,对其发展过程进行探究并提出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7.
刘勇 《丝绸之路》2015,(4):53-54
本文通过对麦积山风景名胜区的实地调研、文献研究、考察访谈,并结合对文化景观的认知方法,把人类作用自然的观念、行为以及所产生的结果作为认知景区内文化景观的因素进行分析、评价,提出保护策略和措施,作为保护的一种途径和方法嵌入到景区规划中。  相似文献   

8.
24年前,一个初中生利用家里的简陋照相机第一次走进开平乡村,拍摄碉楼,从此,他与碉楼结缘,用相机记录下碉楼变迁的风云。[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中华遗产》2007,(4):98-99
世界文化遗产10项 法隆寺地区的佛教古迹(1993).姬路城(1993),古京都的历史遗迹(京都.宇治和大津)(1994).白川乡与五茴山的合掌造村落(1995),广岛和平纪念碑(1996).严岛神社(1996)、古奈良的历史遗迹(1998).日光市的神社与寺庙(1999).琉球王国的王城遗址及相关遗迹(2000)、纪伊山地的圣地和朝圣路线(2004)  相似文献   

10.
论文梳理了海外移民与闽南澳头侨乡传统文化景观的形成与传承,分析了乡村振兴背景下侨乡文化景观的多元拓展。在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背景下,各地侨乡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动力。在以厦门为核心的闽南区域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中,澳头侨乡活用涉侨历史文化遗存,持续以活态、动态积累而形成多重性的文化景观,如闽南古建、番仔楼、妈祖信仰等。近年来,澳头以乡村振兴政策为推动侨乡转型发展的新动力,充分发挥侨乡开放包容的优势,多元活用各种涉侨人文景观,从海港侨乡逐渐发展为国际化侨乡小镇。澳头的转型发展为进一步拓展侨乡研究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案例,为长时段的侨乡文化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1.
成立于战国后期的日本茶道(初期称为“茶汤”或“佗茶”),虽然在形式上与南北朝时的“婆娑罗寄合”这种喧闹、奢靡的饮茶之风迥然不同,甚至与室町幕府的将军所举行的茶会也有很大的差异,但是禅的精神的融入,正是对“婆娑罗寄合”的一种反省与反动,而室町幕府茶会中的“唐物数寄”、以建盏天目茶碗为代表的“茶具足”和“书院座敷”这三个基本文化元素,是后来日本的茶道得以成立的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书院座敷”构成了茶道得以展开的基本空间,“茶具足”是茶道得以进行的基本器具,而“唐物数寄”则是使整个茶道活动充满了优雅文化气息的基本组成。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文物保护体系中,世界文化遗产地的法律地位、保护原则与理念、管理体系和机制等各方面均与一般的文物保护单位有较为明显的差异。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世界文化遗产地文物保护管理规划(以下简称为"左江花山岩画保护管理规划"或"保护管理规划")是在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的基本框架下,按照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原则和基本策略,对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的保护、管理、利用等方面工作进行统筹协调的规划。规划的意义在于奠定左江花山岩画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地的法律基础,并达到理顺保护框架、融合世界遗产和文物保护单位两种保护管理体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金疆 《旅游纵览》2023,(5):143-145
非物质文化遗产多植根于乡土,见证了乡村发展历程,是乡村重要的精神文化资源.文章以河北省承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抓手,制订科学合理的发展计划,希望通过文化产业带动产业融合,调整乡村产业结构,为乡村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进而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4.
金疆 《旅游纵览》2023,(9):143-145
非物质文化遗产多植根于乡土,见证了乡村发展历程,是乡村重要的精神文化资源。文章以河北省承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抓手,制订科学合理的发展计划,希望通过文化产业带动产业融合,调整乡村产业结构,为乡村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进而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5.
邱智鸿 《旅游纵览》2022,(16):64-66
本文以湖湘文化腹地娄底市为例,探讨如何通过乡村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来促进文化遗产的活化与利用。文章首先分析娄底市乡村文化遗产的主要类型,其次阐释娄底市乡村文化遗产活化面临的问题,最后梳理出娄底市乡村旅游产品开发中文化遗产的活化策略,即加强认知,深入挖掘乡村文化遗产内涵;有效打造文化体验活动,推动文创产品开发;主动营销,推进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希望能够促进娄底市乡村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进一步推动乡村旅游发展。  相似文献   

16.
文化线路是近年来国际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提出的一个新的概念,被认为是拓展文化遗产规模和复杂性趋势新的发展成果,具有多维度的文化内涵,往往是指拥有特殊文化资源集合的线形区域内的物质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族群。文化线路作为一种文化遗产体系,一种文化遗产资源的集  相似文献   

17.
新时代下的中国针对日益明显的“三农”问题提出了新的方略:乡村振兴战略。文章从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出发,以山东省东阿县张本家族墓地石刻保护研究为例,分析乡村文化遗产保护的必要性,提出可行性保护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东阿县对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科研空白,为国家乡村文化振兴策略的地方运用打下了基础,并有着一定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8.
<正>20世纪下半叶以来,日本国内大量的森林遭到破坏,变更为农地和建设用地。同时,由于农药的使用与使用有机肥料向无机肥料的转变,使得农田的质量不断下降。而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阻断了自然的生物廊道。这些变化造成了生物多样性的降低、传统知识逐渐丧失;同时,山区还面临兽害的增加,农村环境污染和竹林的不断扩张等一系列问题,农业生态系统曾经面临严重挑战。山地乡村景观(在日本被称为"satoyama",即"里山")是日本山区的传统农业景观。近十多年来,日本一些地方通过对村落周边的山林进行人工干预,定期适当间伐树木,使光线容易到达地面,再通过引水建造水田等培育  相似文献   

19.
广西是中国茶叶产区之一,拥有丰富的茶文化资源和独特的自然景观。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茶旅文化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提升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本文深入探讨广西茶旅文化景观对乡村振兴的促进作用,通过对广西茶旅文化景观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的基础进行分析,明确二者协同发展的优势和机遇,并提出相应的协同发展策略,旨在为广西茶旅文化景观与乡村振兴的有机结合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推动广西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红色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对其进行合理开发利用,不仅能够使先辈的革命精神代代传承,还能够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依托红色文化遗产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是带动乡村经济、文化发展,推动乡村振兴的有力措施。本文以四川省达州市为例,分析达州市的红色文化遗产资源现状,深入挖掘其多元价值,明确该市红色文化遗产与乡村旅游融合的现实问题,之后提出二者融合发展的创新路径,以期实现红色文化遗产与乡村旅游的共生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