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中国区域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历程、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经济地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属于地理科学体系中区域地理的重要部分和经济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区域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萌芽时期:从先秦到1909年德国工业经济学家Max Weber发表《工业区位论》为止,该时期主要探寻区域经济地理学的发展规律;奠基时期:从1910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止,为区域经济地理学研究框架的形成阶段;形成时期: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止,该时期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区域经济地理学学科体系;成熟时期:1979年至今,为该学科在中国区域开发中的广泛实践阶段。在中国区域经济地理学的发展过程中,陈才先生融合中外理论与经验用于中国实际,为中国本土区域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基础与学科体系的形成与完善作出了创造性的杰出贡献。在总结了区域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现状、方法现状和应用现状之后,认为区域经济地理学的未来发展趋势主要集中在三个方向:区域经济地理学与新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学不断交融交互发展;"三维目标空间"理论将成为区域经济地理学研究的一种认识论;低碳经济的发展将赋予区域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新内涵。  相似文献   

2.
丁四保 《人文地理》1992,7(3):14-19
本文列举了区域经济地理学研究中存在的危机表现,认为克服危机的出路在于参与区域发展与开发的实践。在当代的中国,实践领域是非常宽广的,区域经济地理学的科学属性和方法特别适合实践的要求。文章提出了当前应参与的实践课题和实践过程中应注意解决的一些理论认识。  相似文献   

3.
区域经济地理学与区域经济学是地理科学与经济科学在解决"经济区域(系统)"的发展问题过程中交叉发展的产物。区域经济地理学是一门古老而年轻的学科,区域经济学则是二战后形成的新兴学科,但两门学科有着共同的思想发展特点,与区位论的发展紧密相联,与区域问题相伴而生,并随着相关学科的发展而越发具有生命力。20世纪80年代以来,尽管在思维方法、研究侧面、学科层次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差异,但两门学科在研究内容和理论框架上越来越靠拢,在学科性质上也日益走向融合。  相似文献   

4.
我国区域经济地理学科的创新与发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王荣成  张英 《人文地理》2002,17(2):94-96
本文认为随着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区域集团化的飞速发展,区域经济地理学作为我国地理科学中的一门年轻学科,正处于深刻的变革之中。在新的21世纪中,学科发展面临着重大挑战,同时也面临着发展的重要机遇,要实现学科的创新与发展,关键在于如何深刻认识与处理学科发展面临的相关学科的挑战、继承与创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几个重大问题。最后,本文提出了区域经济地理学科的四个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罗小龙  陈烨婷 《人文地理》2012,27(3):141-146
南京大学是我国地理学研究的重要阵地,在经济地理学领域更是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基于对地理学刊物上发表论文的统计,对南京大学经济地理学发展的历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南京大学经济地理学发展主要分为快速发展期、波动停滞期、复苏繁荣期、蓬勃发展期等四个阶段。在研究内容上,主要涉及区域经济与区域发展、交通地理学、空间结构与空间布局、产业集群与新产业区、企业与区域增长、低碳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全球化的经济活动、技术进步与信息化、制度经济地理学等9个主要领域。这9大领域在国内学界有着重要的影响。最后,展望南京大学经济地理学学科发展,提出新经济地理学、制度转向/文化转向、服务国家需求是未来研究的三大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6.
区域发展理论与当代经济地理学的发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赵媛 《人文地理》1998,13(3):30-34
本文系统地阐述了区域发展理论发展进程的三个阶段,分析了每个阶段最有代表性的关于区域发展的理论,及其对当代经济地理学的影响。指出,区域发展理论在经济地理学研究领域中的广泛应用,有力地推动着学科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7.
通商口岸制度,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经济现象。近代中国经济地理学的格局和区域经济差异等内容,可以利用当代经济地理学、GIS技术、经济学等研究方法结合历史数据进行考察。近代中国一百多个通商口岸的发展,逐步形成了沿海、沿江、边疆对外开放的地理格局,为现代化提供了条件,促进了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空间扩张,也重构了中国的经济区域。为探究近代中国通商口岸影响下的经济区域变化,首先对通商口岸体系子口税贸易在地理空间分布进行探讨,初步界定一些较大通商口岸的影响区域,进而通过数量化和GIS方法,特别是使用空间交互模型得出结论。通商口岸体系是区域经济现代化的代表和系统性的研究对象,直接影响到当代中国的经济地理格局,可对当前中国经济地理区划提供有历史与现实意义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总结建国以来我国经济地理学发展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经济地理学所面临的理论、实践和研究者专业素养等方面的种种挑战。为适应新的社会经济体制及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文章认为我国经济地理学发展必须走创新之路,并就学科发展的指导思想、研究主题、理论建设及研究者知识结构改善和思维定式转变等提出了创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经济地理学中的农户研究   总被引:35,自引:4,他引:31  
中国目前约有2/3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农村地区的发展成为中国区域发展中令人关注的大问题。然而,经济地理学在农区发展的研究中,存在一个明显的缺陷,既大多数研究均忽视了农区经济中最基本的单位-农户。文章分析了忽视农户对地理学研究的局限,论述了农户与农区的关系,评述了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提出在经济地理学的农户研究中,应加强农户发展环境研究、基于农户的农区发展模型研究、农户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研究、基于农户的农区发展战略研究。  相似文献   

10.
杨青山 《人文地理》2002,17(2):90-93
近20年来,西方区域地理学发生了巨大变化。从80年代开始,出现了一种新的区域地理学。与传统区域地理学相比,新区域地理学倾向于结构主义、现实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哲学思维。强调区域的个性,强调人的能力及角色与社会结构在区域特性的形成与发展的作用。新区域地理学的核心概念是“地方”、“行为主体”、“体系”。在具体的区域研究中,它不仅注重当地的人及其它因素的重要性,也很重视“人”的各种行为背景,并且也重视来自“体系”的外部大环境的影响。本认为,新区域地理学的研究观点和方法对我国区域经济地理的研究具有启示意义,并主张在我国的区域研究中,应从对“地”的关注转向对“人”及“人地关系”的关注,发展中国的新区域地理学。  相似文献   

11.
我对区域经济地理学的认识与几点实践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才 《人文地理》2002,17(2):82-85
本文介绍了作者近半个世纪从事经济地理,尤其是区域经济地理学习、教学和科学研究实践的历程,对区域经济地理学科理论与实践的探索,是作者一生的主要学术活动领域。文中介绍了作者在区域经济地理研究中五个方面的贡献,总结了在教学与科学研究实践中的四点切身体会。科学的事业是万古长青的,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地理学科理论体系和方法论体系,还任重而道远,还须有志者进行长期艰苦的努力。作者的学习、教学与科学实践经历对青年学者或许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国际背景与中国特色的经济地理学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李小建 《人文地理》2004,19(1):27-31
近一、二十年来,以英美地理学家为主导的国际经济地理学界开始注重制度和社会文化因素对经济空间现象的影响。柔性专业化、网络与根植性、集聚与集群,区域管制等概念,频聚出现于国际主导地理刊物和国际会议讨论之中。国内也有一些学者引进这些相关理论并结合中国实例作了一些可喜的探索。这种引进理论--中国实际研究--理论总结的研究模式,推动着上世纪中国经济地理学发展。但是,从中国特色的经济地理学角度考虑,还应该探索其他研究思路。中国经济地理学发展背景,有一些在世界十分独特,如最大的且近20多年经济增长最快的发展中国家,工业化与城市化不相一致,体制变革、文化传统的特殊影响,人口与资源的尖锐矛盾,区域差异巨大,经济地理学在地理学中地位的特殊性等。根据这些背景,中国经济地理学需要冷静地审视国际学术动向和中国特色。立足中国实际,加强国际交流,凝练解释中国特殊经济地理现象的理论观点,逐渐培育国际经济地理学界中的中国流派。  相似文献   

13.
A senior Russian economic geographer reviews the peripatetic evolution of the discipline during the Soviet period. After an early phase in the 1920s and 1930s, when it made some practical contributions to economic planning, particularly in regionalization, economic geography was long relegated to the status of a teaching discipline separating it from the more goal-oriented economic sciences. In recent years, economic geography has again acquired greater practical relevance, largely because of the development, and official endorsement, of the theory and application of territorial-production complex theory as an approach to spatial organization of the Soviet economy. Its thematic content has been broadened by the inclusion of the increasingly active field of population geography and urban geography. The growing “social” content of the discipline has given rise to suggestions that it be renamed “social geography,” or at least “social-economic geography,” reflecting a similar change of designations of the Soviet economic plans to social-economic plans.  相似文献   

14.
展望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总被引:15,自引:7,他引:8  
吴传钧 《人文地理》1996,11(Z1):1-10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人文地理学得到了复兴,在理论、方法和研究内容方面都有了新的发展,其中尤以经济地理学、城市地理学和旅游地理学的进展较快,原先被视为禁区的政治地理学、文化地理学和社会地理学,也开始出现了一批可喜的成果。目前在中国经济体制转轨的新形势下,中国人文地理学正处于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即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又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在迈入21世纪时,作者建议中国人文地理学着重研究以下各课题:
(1)为充实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基础理论,研究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2)为配合(中国21世纪议程)的实施,研究全国和各地区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3)以土地利用为中心来研究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4)从节约利用和保护资源出发,研究地区自然资源系统;
(5)为发扬中国地理学的传统,更认真地为农业服务,研究促进农业和农村的持续发展问题;
(6)从理论和方法上提高区域地理研究的水平、并配合国家任务,开展区域综合发展的研究,包括国家和各省经济建设的重点区、海域、生态脆弱区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