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印度的宗教中存在着很多四臂神祗像。如果说宗教中一般的人形像还很难辨认出它是否具有神性的话,那么具有四臂的像就能肯定它是存在于宗教或神话里的神了。而且"四臂"是最简单的添加,也可以说此是造像神格化的起点之一。从婆罗门教到密教,构成了四臂像发展的主线。中国也有一些四臂的神像,究其渊源都来自于印度。而中国四臂像分布较少,也说明了中印文化之间的联系和差别。  相似文献   

2.
《收藏家》2014,(1)
<正>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在与中国本土文化水乳交融中不断发展,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佛教文化。佛教造像是佛教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国古代佛教造像在吸收印度、中亚、西亚等地艺术风格的基础上,融入中国传统的技艺和审美,发展形成中国美术的重要门类。中国古代佛教造像是旅顺博物馆文物藏品的重要内容,本展览从丰富的馆藏中遴选出精品,分为"诸佛、菩萨、罗汉、护法神"四个部分,以石雕、木  相似文献   

3.
佛教在东汉初由西域传入中国内地,先是由人口述佛经,后来才传来佛经与佛像,建立了寺院①(本文所记述的寺院仅限于汉族地区的大乘佛教寺院,对蒙古地区的寺院、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小乘佛教寺院及西藏、青海的喇嘛教寺院概不涉及)。相传中国最早的寺院是东汉的白马寺。最初的白马寺是什么样子,已不得而知了。《魏书》上讲“凡宫塔制度,犹依天竺旧状而重构之”。根据这条记载,从逻辑上讲白马寺是仿造印度的寺院形制而造。但许多学者对此持怀疑态度,其根据是汉代中国建筑风格与印度建筑风格截然不同,何以见得最初的白马寺是以仿造印度…  相似文献   

4.
<正>维多利亚-艾尔伯特博物馆的中国佛教造像收藏,规模居英伦之首。本文介绍其中四尊精美造像,涉及的文化故事跨越北齐至元代的七个多世纪。一八五二年成立的维多利亚-艾尔伯特博物馆(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是英国最重要的中国文物收藏机构之一,中国佛教造像收藏的规模更是居英国首位。本文介绍了该收藏中的四尊精美造像,时间跨越北齐至元代的七个多世纪。通过与中国国内的考古发现进行比较,这些雕像为我们了解中国中古世纪的宗教热忱提供了生动的一瞥。  相似文献   

5.
<正>佛教自公元1世纪由印度传入我国后,佛教艺术亦随之产生,佛造像艺术从传入伊始就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相依。特别是南北朝时期,佛像在吸收印度笈多艺术的同时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创造出沉静内省、轻盈飘逸的佛像艺术特色,迎来了中国佛教造像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代。一、印度笈多艺术特色印度笈多王朝(320?600)是继孔雀王朝之后又一统一印度的大帝国,孔雀和笈多王朝是印度历史上仅有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炳灵寺第8窟造像、壁画与佛经比对,认为此窟是一个维摩诘经变窟.《维摩诘经》是印度早期大乘佛教经典之一,汉代传译人我国.维摩诘居家修行的大乘佛教理念,迎合了我国土大夫阶层和知识分子的信仰需求,对中国文化和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维摩诘题材也成了我国石窟艺术中最重要的题材之一.  相似文献   

7.
从宗教学的角度看,宗教礼仪不仅是宗教行为的程式化和规范化,而且具有独特的功能。宗教礼仪在宗教信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就具体而言,宗教礼仪可以使人接近神,也就是说宗教礼仪能搭成一条沟通由神到人或由人到神的交流的道路。神人之间可以直接对  相似文献   

8.
新教非国教派是19世纪英国宗教多元化加速推进的主要力量之一,其自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初的发展壮大,为其积聚力量蓄势待发的重要阶段。整体而言,此一时期"不从国教派"呈快速扩展之势,但具体到不同教派,则情形有异,不可一概而论。作为一个整体的"不从国教派"之发展壮大的意义在于,它促进了以宗教平等为内容的"真正"宗教多元化时代的开启,进而深刻影响着维多利亚时代英国宗教进一步迈向平等化的进程;而"不从国教派"阵营内部的不同发展情形则表明,"不从国教派"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统一体,其内部诸教派各有所持,隐伏着相互矛盾、冲突乃至分裂的可能。"不从国教派"内部诸教派之间的差异及其所隐含的分化倾向,虽则不利于其力量整合,但同样暗合了宗教多元发展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9.
杨雪飞 《收藏家》2014,(1):15-21
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在与中国本土文化水乳交融中不断发展,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佛教文化。佛教造像是佛教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国古代佛教造像在吸收印度、中亚、西亚等地艺术风格的基础上,融入中国传统的技艺和审美,发展形成中国美术的重要门类。  相似文献   

10.
邢继柱 《收藏家》2011,(10):49-54
东北印度曾是一个高度佛教化的地区,印度各地佛教徒也曾奔赴此地取经学道,因此该地区融入了由各地怫教徒带人的文化艺术。印度佛教在12世纪中叶被回教消灭,帕拉佛教造像也随着帕拉王朝的毁灭而终结。  相似文献   

11.
《收藏家》2017,(11)
<正>佛像,泛指佛教崇拜的各种神像。它属于宗教艺术,同时也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佛教自东汉时期传入中国,佛像造像艺术不断发展、兴盛,成为佛教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穿着上佛教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如佛穿"大衣",菩萨穿"裙子"等。在造像中充分反映了其不同的特点,不同的时期在其所在的历史背景下所反映的衣物纹理都有所变化,  相似文献   

12.
论点摘编     
藏传佛教和道教中国道教学院朱越利教授于《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发表论文《藏传佛教和道教》指出:藏传佛教和道教二者的历史渊源很深。文章首先介绍中印文化交流史说,通过印度人来华学习和道士赴印度传授两种方式,道教的功法、禁咒、医术和炼丹术等,曾于公元三四世纪传入印度。另外,熟黯杂密法术的来华印度僧人们回到印度后,免不了传授融汇了道教的巫术、魔术、占星术、方术、谶纬、神咒等等内容的密术。该文接着介绍运用宗教比较学方法的成果说,印度纯密的确融入了道教内容。结论是,公元8世纪,印度密教传入吐蕃时,被包…  相似文献   

13.
赵贞 《敦煌学辑刊》2005,3(3):22-35
“九曜行年”是一种以世人年岁为据而将人的命运与九曜联系起来的推命方式。根据它的原理和规则,世人的命运每九年一个周期,九年之内随着年岁与九曜的依次更替,人的命运也相应地发生改变。从P.3779《九曜行年灾厄法》对佛经《梵天火罗九曜》的吸收以及敦煌发现的具注历日和星命术类文书来看,这种推命方式来源于印度,伴随佛经的译介而传入中国,至唐宋时期已经相当普遍,广为流行。但差不多同时,九宫、八卦等命理术语渗入进来井成为九曜推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的命理学因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起来。  相似文献   

14.
佛教自汉代由印度传入中国,经晋魏以来逐渐成为人们的宗教信仰之一,二千年来流传甚广,影响极大,故有关佛教的文物遗存也很多。除石窟寺庙建筑外,尚有绘画、壁画、写经、刻本、印本、写本佛经、藏经纸、石、铜、善业泥造像、泥塑、金、银、  相似文献   

15.
从健陀罗与印度的造像风格说起由于地理、宗教、文化上的关系,西藏佛像的造像风格与毗邻的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以及内地汉传佛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特别是小型铜怫造像方便携带,流动性极大,在文物鉴定中经常会发现各种风格的遗像,因此,对这些小型佛像的认识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在认识和理解西藏佛造像系统前,应该先从佛教造像的源头─—健陀罗与印度两大系统的造像风格说起。健陀罗是古代的地名,位于今巴基斯坦和印度的西北部一带,中心即现在的巴基斯坦白沙瓦。学术上将这一地区考古发掘而发现的带有希腊艺术成因的佛造像称为健…  相似文献   

16.
黄春和 《收藏家》2001,(8):32-35
藏传佛教造像艺术肇始于公元7世纪初,此后一直伴随着藏传佛教的发展而发展。千百年来,它在继承印度密教艺术的展础上,不断融入西藏本土的传统信仰和民族审美情趣,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貌。其中,造像种类繁多、形象复杂多变是最为引人注目的艺术特色。藏传佛教以密教为主要特色,密教在宗教实践中主张“即  相似文献   

17.
高鹏 《文物世界》2010,(4):42-45
<正>在中国雕塑史上,宗教雕塑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而中国的宗教雕塑是以佛教造像为主流,尤其到了后期,佛教造像的发展直接决定了中国雕塑发展的兴衰演变。  相似文献   

18.
佛教造像     
正佛教造像艺术产生于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1、2世纪间的印度北部犍陀罗地区,是糅合古印度原始佛教艺术与希腊雕刻艺术于一体的一种造型艺术,即所谓犍陀罗佛教艺术。中原佛教造像出现于东汉晚期(约公元700年),东汉、三国、两晋时期的佛教造像比例失调,还没有形成单独的体系,显示出中国早期佛教造像原始性的一面。十六国时期,佛教艺术进入初创阶段,佛教造像的创造尚处在模仿吸收外来佛教艺术阶段,这  相似文献   

19.
2010年10月,在上海博物馆举办了《中日文化交流的见证·鉴真和空海》展,其中有日本和歌山金刚峰寺保存的空海大师从中国带回日本的"诸尊佛龛木雕像"。本文通过对该像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了该造像由印度高僧金刚智在中国所造,并为密宗所特有的观点,同时对其他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本刊曾于1990年1—3期连载了阮荣春先生《早期佛教造像南传系统》一文,文章根据近年来于长江流域发现的60条例早期佛教造像实物,联系印度、中国以及日本的有关资料,首先提出了“佛教造像先兴于南后盛于北,在公元三世纪前后已存在着一条从中印度经长江流域到日本的佛教文化传播线”的观点,引起中日学术界关注。1990年底,由南京博物院、北京大学、南京艺术学院和日本龙谷大学学者联合组成的中日联合研究组对中国南方进行了为期三年的考察调查,并先后于四川成都、江苏南京、日本京都和名古屋召开了四次中日学术研讨会,不但使南方早期佛教实物由原来的60余例增至300多件;而且研究的范围进一步向纵深发展,国内外研究或关心的学者也大量增多。为配合这项中日合作研究项目的开展,我刊曾于1991年第3期起开辟了《早期佛教造像南传系统》研究专栏,前后两年,在学术界产生了积极深远影响。“南传系统”的研究是个全新的课题,是个跨国度的系统工程,要研究的题目很多,其中许多问题随着国内外诸多学者的间入正逐步理出头绪。目前中日联合考察调查工作虽已结束,但真正的研究工作尚刚刚开始。基于此,我刊决定继续开办“早期佛教造像南传系统”专栏,不定期地刊载有关研究文章以及新发现的实物资料,热切希望关心本项目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