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让事实说话——贝德士眼中的南京大屠杀章开沅关于南京大屠杀,最早在国内外同时出版的原始史料结集,应是《曼彻斯特卫报》驻华记者田伯烈编著的《外人目睹中之日军暴行》①。在这些目睹日军暴行的外国人之中,有一位就是当年奉命留守校产的金陵大学历史系教授贝德士(D...  相似文献   

2.
郭沫若关于《为日寇暴行告全世界友邦军人书》稿及其致陈诚、周恩来、黄琪翔的呈文,是郭沫若1938年初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时,为国民政府所拟的重要文告。书稿首次向全世界揭露“南京沦陷后之十余日,每日有卡车十余辆载壮丁运往城外枪决,为数在十万左右。”书稿还列举了日军在南京等地抢劫,纵火、奸淫妇女、杀人比赛等种种暴行,是当时的中国政府控诉日军南京大屠杀暴行的诉状书。  相似文献   

3.
田伯烈是世界上首位向外界披露侵华日军在南京以及沪宁一线杀害30万平民这一数字的人士;他所编写的《外人目睹中之日军暴行》(What war means,the Japanese terror in China)是世界上最有影响、最早全面的揭露日军暴行,尤其是南京大屠杀暴行的图书。田伯烈编写此书这纯粹是一种个人行为,绝非因为受命于国民党政府国际宣传处。田伯烈完全是基于对遭受日军暴行蹂躏的中国人民深深的同情;基于一名职业记的道德良知;基于一个远东国际问题观察家所持有的独到见解才编写此书的。同时,这部书也凝结了外国友人的共同心血,饱含了他们对受害的同情和对施暴的愤怒之情。这其中,在南京目睹了大屠杀暴行的外籍传教士,如贝德士、史迈士等参与了该书的策划,并为田伯烈提供了大部分所需材料。  相似文献   

4.
1937年12月16日至27日南京金陵大学非常委员会致日本大使馆函,是最近整理日军侵华罪行史料时在我馆馆藏国民政府档案全宗中新发现的。该文件是当时在宁外国友人抗议日军在南京的暴行的重要文件,函中反映了日军在金陵大学及其附近奸淫妇女、抢劫、屠杀人民,无所不为的暴虐行径。文件形容“日军残酷之态度,非笔墨之可表述”。日军在南京大规模的集体屠杀主要在城外和沿长江边进行,因此该文件“惟所述尚不完全,只能表现全局之一鳞半爪”。该文件是日军在南京大屠杀期间所形成,正如郭沫若在为田伯烈著《外人目睹中之日军暴行》一书作序时所说“这些记录是国际友人冒着莫大的危险与艰难,为我们留下的血肉长城的一部分写照”,“这样公平的客观的写照,在我们自己是很难做到的。”该文件是关  相似文献   

5.
王树林 《百年潮》2008,(2):62-66
南京大屠杀是日军在侵华战争中制造的一系列暴行中最突出、最典型的案例,是现代人类文明史上最黑暗的一页。南京大屠杀事件伊始,中外媒体即给予高度关注。1938年1月11日,中共主办的《新华日报》在武汉创刊,此时南京大屠杀尚未停止。1月至5月间,《新华日报》报道日军在南京的暴行的新闻就有10余篇。透过这一媒体的窗口,可以看到日军的野蛮和残暴,以及中国人民所蒙受的苦难和屈辱。  相似文献   

6.
本刊 《民国档案》2004,(3):26-34
这是中国人以亲历、亲见、亲闻记录下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日记。日记的作程瑞芳女士,系当时南京国际安全区第四区(金陵女大难民所)卫生组组长。日记时间自1937年12月8日至1938年3月1日,逐日记录下了作亲眼所见的日军对金陵女大安全区烧杀奸抢的暴行,以及她在日军南京大屠杀期间的心路历程。程瑞芳亲历南京大屠杀之日记,与名的《拉贝日记》、《魏特琳日记》及《东史郎日记》可以互相印证,堪称揭露日军南京大屠杀罪行的又一重要铁证。题目为编拟定。  相似文献   

7.
程瑞芳日记考释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管辉  郭必强 《民国档案》2004,(4):132-135
《程瑞芳日记》是首次发现的中国人以亲历、亲见、亲闻记录下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日记。与以往公布与出版的中国人所写日记体回忆录不同,《程瑞芳日记》逐日所记叙的是作亲眼所见的日军对金陵女大安全区烧杀奸抢的暴行,以及她在日军南京大屠杀期间的心路历程。本所作考释是对《程瑞芳日记》及其作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8.
费吴生是南京大屠杀的亲历者、书写者与传播者。1937年11月,日军入侵南京前,费吴生临危受托担任南京国际安全区总干事。日军攻陷南京后,费吴生目睹日军暴行,一方面充分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保护诸多难民,另一方面用文字真实记录日军所犯罪行,并秘密计划将南京方面消息传送到外界。为此,他冒着危险将相关资料和胶片带到上海,带回美国,将日军在南京的暴行公诸于世。  相似文献   

9.
简述日军暴行研究的新进展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近代史研究所齐福霖近几年来,中国史学界比较重视日军在华暴行的研究,据不完全的统计,各个出版社共计出版了十多种有关日军暴行的专著、资料,论文约有几十篇。这些著作、资料及论文的出版,把日军暴行研究提高到新水平。新...  相似文献   

10.
美国《纽约时报》记者德丁(F·Durdin)1937年12月15日以前居于南京,他亲眼目睹了日本侵略军攻占南京后在城内大肆屠杀、焚烧、抢劫、强奸等滔天罪行,尽管德丁15日便离开了沦陷后的南京,他所目击、记录的仅仅是日军进城后最初几天的暴行,但这已经是十分骇人听闻的消息。12月18日《纽约时报》发表了德丁所撰写的这篇报道,将日军的暴行公诸于世,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南京大屠杀”的报道,它向全世界人民揭露了日本法西斯禽兽般的残暴行径,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现特由南京大学历史系高兴祖教授将该文译出如后。  相似文献   

11.
伯恩哈尔.阿尔普.辛德贝格(Bernhard Arp Sindberg),1911年2月19日出生于丹麦奥胡斯市一个奶酪商的家庭。在1937年淞沪抗战中,辛德贝格目睹侵华日军残杀中国无辜民众,留下了文字记载,并目睹英国《每日电讯报》记者菲力蒲.彭布鲁克.史蒂芬斯(Phillip Pembroke Stephens)被日军打死。1937年12月5日到南京城外栖霞山江南水泥厂后,他与德国卡尔.京特博士(Dr.Karl Guenther)一道,在保护该厂厂产的同时,建立江南水泥厂难民区和小医院,收容难民和伤员,送出记录日军暴行的难民信,栖霞士绅、民众曾赠给辛德贝格"见义勇为"的丝绸横幅。辛德贝格自己也用文字和照片记录了日军暴行,并驱车接送国际红十字会南京委员会主席约翰.马吉牧师,使马吉得以拍摄了一些电影镜头,写下《栖霞山之行报告》。他还为城内从事救援的其他外国人提供食品和消息。1938年6月初,辛德贝格在日内瓦向国际社会揭露了日军暴行,朱学范在其护照上写下"中国之友"的题词。辛德贝格于当年7月移民美国加州,1984年4月在美国去世。本组史料系辑译者新近从丹麦收集到的有关辛德贝格史料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2.
对于南京大屠杀这一惨痛的历史事件,国内外研究者着重于研究日军在南京城区和近郊的暴行,而对南京远郊和农村的情况则论述较少。1996年5月,笔者接到美国著名学者吴天威先生寄来的一份1938年1月25日栖霞山难民的《求援公开信》,这封信是从徐淑希编的《南京...  相似文献   

13.
全面抗战爆发之初,侵华日军利用其优越的航空力量对中国首都南京进行了规模空前的轰炸,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日军初炸南京之时,美、英、德、法、意五国联合划定“非轰炸区域”以维护其自身利益,同时劝告日本对其轰炸行为加以约束,均遭到日方拒绝.随后,日本海军以武力胁迫各国外交官及侨民撤离南京,并变本加厉地对南京实施无差别轰炸,在经历了美国驻华大使詹森撤离大使馆的短暂曲折后,美国等第三国一致抗议日军轰炸南京的局面正式形成.日军不顾各国反对继续对中国城市进行无差别轰炸,最终招致美、英等国政府及舆论的强烈抗议.中国政府借助国际社会抗议日军轰炸之呼声,促使国联通过决议谴责日军轰炸暴行,造成了有利于中国的外交局势.日军对南京的轰炸虽然持续时间较短,但对有关各方均造成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4.
1937年12月日军占领南京后实行了阻扰、拖延西方人士返回南京的策略。在美国等国的交涉下,该策略逐步放宽,直到1938年7月才基本结束。受此影响的包括外交官、医务人员、传教士及商人。日军当局的借口是南京不安全,但真实的目的是阻止日军在南京暴行的传播。就限制商人返回而言,保护日本的商业利益也是目的之一。该政策的实施表明,...  相似文献   

15.
《程瑞芳日记》中有耳闻目睹日军大屠杀暴行后的哀鸣,更有对残暴日军进行各种形式的反抗,展示了战争期间女性的命运。作为女性,她有民族主义情感的暗流与爆发,对性暴力与女性贞操的看法,女性特有的理智与情感,知识妇女的职业素养与宗教教育。  相似文献   

16.
●日军大举侵华,大片国土沦丧,国民政府于1937年11月迁都重庆。自此,日本大本营就将重庆作为重点轰炸的目标,制定了一个又一个罪恶计划,妄图摧毁和瓦解中国军民的抗战意志。《日机轰炸重庆的暴行》一文记述了日军对重庆历次轰炸的惨景。  相似文献   

17.
经盛鸿 《百年潮》2009,(5):62-67
1937年12月13日,日军占领南京后,立即对手无寸铁的民众与放下武器的战俘进行疯狂的血腥屠杀,伴之以抢劫、强奸、焚烧.日军的恐怖暴行持续了6周,南京城成了一座人间的"活地狱".日军为了掩盖其惨无人道的屠戮,避免引起国际国内民众的抗议,用大量的图片精心"制造"南京"祥和"景象.  相似文献   

18.
社会科学献出版社出版的《人道的颠覆——日军侵湘罪行研究》一书,用大量确凿的事实,清新的历史思维,全面系统地揭露了日军在湖南疯狂施暴、屠杀无辜的种种暴行。它为日军侵华“违反战争法规的犯罪”即反人类罪提供了新的佐证,是迄今为止研究日军侵湘犯罪最为详细的作。全书36万字,收入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中日历史研究库。作为历史学博士、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陈先初教授。  相似文献   

19.
受派前往其所在国进行对敌宣传工作的4名外国人中,已有3人完成任务返回中国。他们每人均成功地向日本秘密携去大量在华人所记各类有关日军暴行的中英宣传品。其中1人携有在南京拍摄到的记录日军暴行的400英尺电影胶片,并曾放映给驻东京之各国使馆人员和某些开明的日本人士观看。直到4月中旬,他们的行为尚未被日本当局发觉。  相似文献   

20.
1937年10月4日到1941年12月15日,美国《时代周刊》共刊载了4篇有关日军轰炸南京和日军南京大屠杀的报告。1937年10月4日题为“正如宣布的那样”(Asadvertised)的报道,是美国记者在日本海军第三舰队司令长谷川清中将在9月20日宣布要对南京进行大规模轰炸后星夜兼程赶往南京,亲历轰炸后所写的长篇报道,报道写道:“那些年纪太小、太老、太穷、病得太重或是什么都不懂而没有离开南京的中国人被大批屠杀”;第二篇报道(1937年10月11日)刊登了宋美龄的英文日记摘要,由于其地位特殊,日记读来耐人寻味;接下来的一篇1938年2月14日题为“证人”的报道,引述了当时在南京的《芝加哥日报》远东资深记者斯蒂尔的描述:“一位日本士兵站在不断增大的尸堆上,将步枪子弹倾注在任何还能动弹的尸体上。对日本人来说这也许是战争,对我来说却是谋杀”;最后一篇,时间为1941年12月15日,这时候外界对日本军在南京的暴行了解已经比较全面,报道明确指出:“日军占领并洗劫了南京,犯下了一些现代史上最可怕的暴行——大规模屠杀平民,并强奸了成千上万的中国妇女。”由于《时代周刊》是美国主流媒体,有很高的信誉,上述报道,特别是宋美龄的日记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