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董作宾是我国甲骨学研究上影响深远、贡献卓越的学者,本文从殷墟发掘、甲骨学研究体系的形成、甲骨文断代研究、殷代历法和年代研究等方面介绍了董作宾在甲骨学上的主要贡献。  相似文献   

2.
由中国殷商文化学会和山东大学、山东桓台县人民政府等单位主办的’97山东桓台中国殷商文明国际研讨会,于1997年8月18~22日在山东桓台举行,来自我国大陆、台湾和日本、印尼、韩国的百余名学者参加了会议。大会共收到近50篇论文和10余部专著,有几十位学者在会上发言,主要就商代考古、殷商史、甲骨学等方面的学术问题,进行了交流和研讨。商代考古学是大家最关注的问题之一。学者们就商代都城考古、区域文化、夏商文化断代、商族的起源与迁徙和商代文物、商周建筑等考古学问题,作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杨育彬等《郑州小双桥商代遗址的发掘  相似文献   

3.
一在甲骨文发现110周年之际,王宇信先生的新著——《中国甲骨学》问世了。该书是阐述110年来甲骨学发展历程与成就的煌煌巨著,全书分上、中、下三篇,共28章,总计90余万字。王宇信先生长期关注甲骨学的历史发展状况。他曾先后出版过两本专著———《建  相似文献   

4.
《南方文物》2009,(4):193-193
“王懿荣甲骨学研究奖”是由中国殷商文化学会、山东省大舜文化研究会为了推动甲骨文字考释、促进甲骨学发展而设立的以奖励甲骨文字考释为主的学术奖。此奖项设立后,在《中国文物报》、《南方文物》、《殷都学刊》等报刊发表征稿启示,得到学界的热烈响应,收到了多篇高质量的参评论文。  相似文献   

5.
2007年甲骨学殷商史研究十分活跃,刊布专著和论文140多部篇,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另外,8月中国文字学会第四届学术年会在西安召开。11月6日至8日中国殷商文化学会、中国大舜文化研究会主办,烟台经济开发区承办的甲骨学暨甲骨文书法国际学术研讨会,在烟台市举行。这些都促进了学术交流与进步。兹将今年成果择要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2005年甲骨学殷商史研究十分活跃,刊布专著和论文近200部篇,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另外,朱芳圃与甲骨学殷商史研究学术座谈会、第十六届中国文字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甲骨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分别在河南、台湾等地召开,促进了学术研究的前进。兹将今年成果择要介绍如下。一、甲骨学研究甲骨材料。本年新发现甲骨材料较少,主要研究集中于甲骨缀合与对著录书的校补方面。蔡哲茂《甲骨缀合六则》(《古籍整理研究学刊》3期)发布了新缀合的6版甲骨。林宏明《殷墟甲骨文字缀合新例》(《第十六届中国文字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发表了缀合甲骨18版。章秀…  相似文献   

7.
为了纪念甲骨文发现一百周年,推动甲骨学在下个世纪向纵深发展,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殷商文化学会、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安阳市人民政府、安阳高等师范专科学校主办,语文出版社协办,于8月20日至23日在河南省安阳市召开了“纪念甲骨文发现一百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中国海峡两岸和日本、韩国、美国、加拿大、法国以及欧盟的200余位学者出席了会议。本次大会进行学术交流的内容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甲骨学研究的总结与展望。许多学者  相似文献   

8.
20 0 4年 7月 2 8— 31日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殷商文化学会与河南省安阳市政府共同主办的“2 0 0 4年安阳殷商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安阳召开 ,出席此次学林盛会的有来自日本、韩国、美国、法国、意大利以及中国大陆和台湾、香港地区的海内外学者 1 30余位 ,此次会议的论文已先行结集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收入论文 99篇 ,会议期间 ,又陆续收到 1 0余篇论文 ,论文总数达百余篇。这里就研讨会的专家学者讨论内容作一简述。甲骨文方面。学者对花园庄东地甲骨占卜主体“子”的身份展开了热烈的…  相似文献   

9.
1987年6月10~16日,在河南省安阳召开了中国殷商文化国际讨论会。出席这次会议的有胡厚宣、张政烺、杨希枚、李学勤、安金槐、邹衡、田昌五、饶宗颐(香港)等著名学者,有来自日本、美国,加拿大、法国、联邦德国、英国的学者池田末利、伊藤德治、吉德炜、张光直、德麦铃、艾兰等共117人,提交论文106篇。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周谷城教授出席了在“殷墟博物苑”举行的开幕式。他说,甲骨学  相似文献   

10.
要写一篇介绍饶宗颐先生的文章并非易事,因为先生“业精六学,才备九能”,迄今已出版著作50亲部,发表论文400多篇,在敦煌学、甲骨学、词学、史学、目录学、楚辞学、考古学、书画、音乐、韵学诸方面都有骄人的成就,在海内外享有崇高的声誉,称他是哪一方面的“家”都不足以概括先生的学术成就。因而有学者戏称饶先生是“有家难归”的大学者。“有家难归”是因为“家”太多了,“归”到哪一家都不合适,故云。  相似文献   

11.
18 99年殷墟甲骨文的发现 ,开辟了中国近代学术史的新纪元。经过几代学者的努力 ,一百多年来甲骨学研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并成为与历史学、考古学、汉语史和语言学以及古代科技史有着密切联系的学科。与此同时 ,甲骨学成为吸引海外学者探索博大精深的中国古代文明的一门国际性学问。而 1 949年以后的西周甲骨发现和研究 ,扩大了甲骨研究的领域 ,打破了凡谈甲骨则必殷商的传统看法 ,从而形成了一门全新的分支学科——西周甲骨学 ,是新中国甲骨学研究取得的重要成就。特别是 1 977年陕西周原成批有字甲骨的重大发现和陆续公布 ,把西周甲骨学…  相似文献   

12.
1999年8月20日至8月22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国殷商文化学会、安阳市人民政府等单位主办的“纪念甲骨文发现一百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河南安阳召开,来自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山东、河南等省市,香港、台湾等地区,以及美国、日本、法国、加拿大、韩国等国家的专家学者二百余人,齐集殷墟,隆重纪念甲骨文发现一百周年。大会共收到学术论文百余篇,涉及甲骨学、考古学、历史学各个方面,成果极为丰富。值得提及的是,国家重点课题“甲骨学一百年”业已完成,其主要成果——《甲骨学一百年》(王宇信、杨升南主编)、《甲骨文合集补编…  相似文献   

13.
复旦大学杨正泰副教授是近年来颇为引人注目的一位中青年学者,他在中国地理学史、明代交通地理和商人编著以及市镇经济方面所作的研究,获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已出版著作多部,发表论文四十余篇.  相似文献   

14.
田子渝 《民国档案》2003,(2):140-143
由台北中山纪念馆主办的“第六届孙中山与现代中国学术研讨会”于 2 0 0 3年 3月 2 9日至 30日在台北中山纪念馆中山讲堂举行。会议的开幕式和闭幕式均由馆长张瑞滨先生主持并致辞。会议的主题是“自由、民主与公平正义”。在开幕式上 ,台北市师范学院副校长陈光宪先生主讲了《自由、民主与公平正义》。参加研讨会的有来自日本、大陆、香港、台湾学者百余人 ,提供论文 30篇 ,其中历史类 10篇 ,思想类 12篇 ,时代类 8篇。(一 )论文的内容。第一 ,关于历史类的论文。这方面祖国大陆学者唱了主角 ,在 10篇文章中 ,台湾、香港学者各提供一篇 ,余…  相似文献   

15.
韩国“国际甲骨学学术讨论会”述要丁一“国际甲骨学学术讨论会”于1996年5月31日至6月1日在韩国汉城淑明大学召开。出席会议的,有来自韩国各大学中文科、历史科、各博物馆和研究机构的学者,也有来自中国北京和中国台北、加拿大以及日本等韩国以外学者和专家共...  相似文献   

16.
2006年8月20日至24日,由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与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共同主办的“走向世界的中国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扬州大学召开。包括日本、韩国、美国在内的国内外学者百余人参加了会议,大会收到论文八十余篇。这次会议是中外史学理论学者的盛会,也是史学理论学者与中共党史史学理论学者的盛会。  相似文献   

17.
2012年7月24至27日,由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承办的“日常生活史视野下中国的生命与健康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天津召开,来自国内外的50余位学者参加了会议,共提交论文40多篇。会议期间,来自历史学、医学等不同领域的学者在日常生活史视野下,讨论了医疗史相关的多方面问题。以下将分几个方面对部分会议论文进行简介。  相似文献   

18.
《尔雅》古今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尔雅》作为中国语言学史上较早的一部重要著作,引起了古今学者的重视,所以研究《尔雅》者,古今不可胜数,现存的专著就有一百六十余种,论文百余篇。这些专著与论文对于《尔雅》的研究都有一定的成就,其对中国语言学的贡献不可抹煞。本文拟就古今《尔雅》的研究作一述评,以见其千余年来我国语言学界《尔雅》研究的得失功过之大概。  相似文献   

19.
汉城“国际甲骨学学术讨论会”述要一丁1996年5月31日至6月1日,"国际甲骨学学术讨论会"在韩国汉城淑明大学召开。来自韩国各大学的中文科、历史科和研究机构的学者与来自中国的裘锡圭、王宇信、蔡哲茂,加拿大的许进雄,日本的池泽优等外国学者,共60多人出...  相似文献   

20.
中国学者首篇铅同位素考古研究论文究竟发表于何时?新近有文章说,“我国学者首篇铅同位素比值研究的论文”,是1985年发表的。这一说法是失实的:一、根据该文注释所引,1985年之文仅是一篇关于铅同位素方法的介绍性文字,并非研究论文;二、真正的研究报告其实前此一年即已公开发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