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计划经济是靠行政力量配置资源,市场经济是靠市场力量配置资源。市场力量主要工具是价格。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由行政决定价格,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市场决定价格,即由供求关系决定价格。价格改革就是由行政定价改为市场定价。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价格改革是最关键的一步。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国家,无一不把价格改革放到重要位置。1984年,国家领导人在多次讲话中强调,“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难度最大的是价格改革,而价格改革又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成败的关键。今后5年主要是过价格改革这一关,这一关过好了,其他事情就好办了。”  相似文献   

2.
余亦青 《环球人物》2013,(29):27-29
十一届三中全会定下改革开放大计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进行。与此同时,城市中也进行了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探索性改革。随着改革的深化,如何由农村改革和企业局部试点拓展为全面改革,成了全中国面临的历史性课题。1984年10月20日,十二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认真总结了近6年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决定》在许多问题,特别是商品经济、价值规律等重大问题上,冲破了"左"的思想束缚,澄清了许多人的模糊认识,引领中国向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体制的目标奔去。在这一征途中,有两个人发挥过重大作用:一位是全方位改革开放的推进者胡耀邦,一位是市场取向改革的倡导者薛暮桥。薛暮桥,最早倡导市场取向改革1980年初,《参考消息》上转载了日本《经济新闻》的一条消息:中国有一本书,跑遍了全北京都买不到,这就是薛暮桥所著的《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问  相似文献   

3.
正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实践及其成功经验的总结和肯定,也进一步明确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改革的方向和中国道路的要义。一、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是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原因从全球视野考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1979~2012年国内生产总  相似文献   

4.
正改革已进入更为艰难的攻坚战马国川: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过去了,回首过去的10年我发现,在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同时,社会矛盾也日益凸显,各种社会思潮的交锋也异常频繁。从2008年以来,就围绕着"普世价值"、"中国模式"等话题有过多次争论,您怎么看待这些争论呢?吴敬琏:和"万马齐喑、一声独大"的局面比起来,各种思想进行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并不是从中国开始的,当中国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自己的改革试验时,社会主义改革已成趋势。然而,由于受到普遍观念和既得利益的强大阻力,通过渐进改革实行市场化转型,鲜有成功的先例。中国的市场化转型没有导致经济衰退和体制崩溃,而且推动了中国持续30年的经济快速增长,出现所谓"中国奇迹"。国内外学者对"中国的市场化改革模式"的解释很多。一般都认为,中国改革与苏联东欧改革有"渐进"与"激进"之别。所谓渐进式改革,首  相似文献   

6.
价格改革是广东乃至全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一环 ,广东价格改革的成功 ,为全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经验 ,本文拟在探讨广东价格改革成功经验的基础上 ,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对广东价格改革成功的基本原因进行探讨 ,并进一步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体系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7.
闭雄壮 《沧桑》2012,(1):32-34
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很多次经济改革,经济改革的内容和效果都深刻地影响了王朝的兴衰成败。而历代王朝的经济改革的经验和教训,对我们现在和未来的经济改革也都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8.
马庆钰 《炎黄春秋》2010,(11):14-18
<正>中国改革已经走过了30年的历程。期间,我国在各相关领域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探索并取得了相应的成就。尤其在经济领域,对旧体制的改革所带来的增长速度堪称奇迹,获得了国内外不少赞誉。然而,在看到巨大进步的同时,我们更应该看到我国的改革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中国市场经济的现状迫切需要进行政治改革,以保证经济的持续性增长和社会的健康发展。为了避免改革成果的"得而复失",为了实现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我们有必要对我国改革已经形  相似文献   

9.
正2013年9月29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主办、西欧北美研究室承办的"近现代以来欧美社会变革与稳定"学术研讨会在世界历史研究所召开。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河北师范大学、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欧洲研究所和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及研究生共计五十余人出席了会议,其中有19人作了会议论文报告。与会者围绕"近现代以来欧美社会变革与稳定"主题展开深入探讨。欧洲研究所裘元伦研究员作了《如何在大变革中保持社会稳定——以德国为例》的报告,论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德国在政治、经济和社会三个方面的具体改革措施:政治改革将德国从封建军事专制国家和纳粹独裁国家改造为民主国家;经济改革将第三帝国的统制经济  相似文献   

10.
经济转型的瓶颈是政改滞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德 《炎黄春秋》2012,(6):25-28
在今年"两会"上,温家宝总理再次强调了中国推动政治体制改革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他说,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功,经济体制改革不可能进行到底,已经取得的改革和建设成果还有可能得而复失。温总理点到了我们下阶段改革和转型的要害问题。  相似文献   

11.
1979年1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我国改革的序幕。从此,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我国的改革始自农村,而后向城市延伸;从经济体制改革入手,向政治体制深入,而后深入到经济基础以及上层建筑各个领域,并不断向纵深发展。由于改革的推动,无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相似文献   

12.
怀念曹思源     
雅号,业绩的记录簿"曹破产"这个名字,对于经历过或了解过中国经济改革的人们来说,并不陌生。然而,在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人的观念里,"破产"还是十足的贬义词。正是当时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就读的曹思源,1980年首先倡导了破产淘汰理论。尔后他在1985年出任国务院破产法起草工作小组组长,主持起草《企业破产法》和失业救济法规,并通过院外活动推进这项立法。  相似文献   

13.
江春泽 《纵横》2008,(11):4-8
1992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2005年7月,曾经担任过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主任的陈锦华同志在《国事述忆》一书中提及一件往事:1990年9月,时任体改委国外经济体制司副司长的江春泽同志根据他布置的任务,完成了一篇《外国关于计划与市场问题的争论和实践以及对中国的计划与市场关系的评论》的报告。这份报告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肯定,并对当时进一步明确改革方向的决策起到了积极作用。本期,这一事件的亲历者江春泽同志为我们讲述起草这份报告的来龙去脉和幕后故事。  相似文献   

14.
李静涛 《环球人物》2013,(34):64-65
作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最高级别的经济工作会议,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通常被人们称为"定调会"。2013年12月10日到13日,2013年度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由于此前刚刚召开了十八届三中全会,所以这次经济工作会议在很多人眼中已经不仅仅是为来年的经济工作定调,更是中国未来几年经济的风向标。接地气的最高级别会议尽管受关注程度很高,但对于普通大众来说,涉及到经济工作的会议总会有些只知其名,不知其详。加上中央经  相似文献   

15.
政治体制改革的历史与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改革已经进行了30余年,经济改革取得了公认的成就,但30年来政治体制改革怎么样,则需要回顾、总结,这个问题关系到中国未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周曰礼  吴象 《纵横》2008,(8):31-33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中国有一句广为流传的话:"要吃米,找万里。"邓小平也说过: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万里同志是立了大功的。1977年6月到1980年,万里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他率先搞起了"省委六条",既而做出"借地度荒"、"联产计酬"、"包产到户"等一系列决策,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万里晚年用了"惊心动  相似文献   

17.
《攀登》2021,40(3)
习近平在正定县委任职的1982—1985年,是全党全国着力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大变革时代,《知之深爱之切》的许多篇章包含了丰富鲜明的改革理念。这一时期习近平的改革观主要包括"改革是大势所趋"的改革起因论、建设坚强有为的好班子的改革领导力量论、"人才对发展经济的作用不可估量"的改革依靠力量论、"衡量一个地区,很重要的是看经济发展速度和智力开发水平"的改革内容论、"改革戏必须大家唱"的改革条件论、"和衷共济搞四化,搞翻番,奔小康"的改革目的论等。应当说,习近平在正定发展史上书写下了打开改革开放大门,开启富民强县奔小康征程的光辉篇章。  相似文献   

18.
中国区域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历程、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经济地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属于地理科学体系中区域地理的重要部分和经济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区域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萌芽时期:从先秦到1909年德国工业经济学家Max Weber发表《工业区位论》为止,该时期主要探寻区域经济地理学的发展规律;奠基时期:从1910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止,为区域经济地理学研究框架的形成阶段;形成时期: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止,该时期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区域经济地理学学科体系;成熟时期:1979年至今,为该学科在中国区域开发中的广泛实践阶段。在中国区域经济地理学的发展过程中,陈才先生融合中外理论与经验用于中国实际,为中国本土区域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基础与学科体系的形成与完善作出了创造性的杰出贡献。在总结了区域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现状、方法现状和应用现状之后,认为区域经济地理学的未来发展趋势主要集中在三个方向:区域经济地理学与新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学不断交融交互发展;"三维目标空间"理论将成为区域经济地理学研究的一种认识论;低碳经济的发展将赋予区域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新内涵。  相似文献   

19.
王树程 《环球人物》2013,(29):32-34
时间进入20世纪90年代,经济改革已进行了10余年。虽然这十几年来,改革一直朝着扩大市场作用的方向在走,但始终没有明确提出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在党内外,关于改革方向的争论也从未间断。如果不确立一个基本框架,经济改革就会缺乏可操作的蓝图,从而难以为继。在这样的背景下,1992年10月,十四大召开,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11月,十四届三中全会召开,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这是科学社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中国税制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2年,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此,中国于1994年实施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范围最广、内容最深刻的一次税制改革。经过这次税制改革和9年来的逐步完善,中国已经初步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的税收制度,对于保证财政收入、加强宏观调控、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回顾1992年以来中国税制改革、发展的情况,目的在于真实地反映11年来中国税制发展的历程和取得的成就,总结经验,为今后中国税制的进一步改革与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