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晏子春秋》一书,疑误甚多,校释之事,殊为艰巨.吴作虞先生所撰《集释》,今又重印,收入中华书局《新编诸子集成》(第一辑)中.读后谨志所见,以供参酌.1.寡人之病病矣.《内篇谏上》42页按:“病病”应作“疾病”.《说文·疒部》:“病,疾加也.”段注:“析言之,则‘病’为疾加;浑言之,则‘疾’亦病也.”“疾病”,古之常语也,谓病困不能起.《左传·昭二十年》亦记此云:“今君疾病,为诸侯忧,是祝、史之罪也.”可证.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学术史上,以一人或一书而发展成为专门的一门学问者,历来并非罕见。尤其近来的学术界,似已成为一种风尚。但其中若干颇有名不副实之嫌,并不为大多数学者认同。而以《水经注》作者、北魏郦道元名字命名的“郦学”,以其研究历史之悠久,内容之丰富,参与学者之众多,确乎当之无愧。最近,当代郦学名家陈桥驿教授出版了其新作《水经注校释》1。这本书是郦学研究史上又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新成就。一 《水经注校释》在版本校勘上的成绩早在80年代初,陈桥驿教授就曾倡议编纂一部《水经注》的新版本2。虽然陈教授在《水经注校释》的跋中一再否认…  相似文献   

3.
《心术》等篇指的是《管子》中属于黄老学派的《心术》上、下、《白心》、《内业》四篇,前人已做过很多校释工作,成绩卓然.我今不揣谫陋,就管见所及,再续数条于后.心术上智乎智乎,投之海外无自夺,求之者不得处之者什么叫“求之者不得处之者”?意义不明,显是有误.俞樾以为“之者”衍,但“求之者不得处”也不大顺当,而从语法来看,“求之者”与“处之者”应是对文,“之者”二  相似文献   

4.
同学友陈奇猷同志几十年来从事《吕氏春秋》的研究,我早有所闻。1984年春在《上海出版工作》第4期上看到《孙楷第先生谈〈吕氏春秋校释〉》,孙先生说陈奇猷同志的书“实是五十年来唯一仅见之第一流著作。”后来收到陈奇猷同志的赠书。读过之后,深感吾师孙子书(楷第)先生的评语是恰如其分的。 陈奇猷同志的《校释》所以有这样高的成就,我认为一方面是他继承了我国历史上宝贵的遗产传统的训诂、校勘之学,又能博览和精通典籍。他对先秦的学术思想有全面的深入的研究。《吕氏春秋》是杂家,先秦的许多学派都有所反映。高诱等人只知用儒家思想来解释,往往是讲不通的。这是陈奇猷同志的博古的一方面。另一方面也是更重  相似文献   

5.
莱西丁鼎君,朴雅士也。历就曲阜、南京诸校学,高材勤学,该博多方。后从金景芳先生游,专志三《礼》,卓然有成。尝撰《〈仪礼·丧服〉考论》,物彻疏明,剀切得体要,有称于学林间。近复取宋聂氏《三礼图》为之校释。书成,示而征序,乃述之曰:  相似文献   

6.
李茂康 《文献》2002,(4):157-162
关于《释名》的版本和校释著作,周祖谟先生在《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中的《释名》条和《释名校笺序》等文中曾有详细的记述,其大意为:现在我们能看到的《释名》古本,是明代吕柟翻刻的南宋本,其中讹字、脱文不胜枚举.  相似文献   

7.
《晏子春秋(?)下》第四:“景公令兵搏治”,孙星衍《晏子春秋音义》云:疑搏埴,埴治声相近.”王念孙《读书杂志》卷六云:“治者,砖也.谓搏土为砖.《广雅》曰:‘治,砖也’.”王氏所释未免穿凿,孙氏所释亦不全面.“搏治”的意义究竟是什么?除了孙星衍.王念孙以外,历代关于《晏子春秋》的校释、笔记均未解释过.笔者认为:“搏”是“搏”的误字,“治”是“埴”的假借字.“搏治”当为“搏埴”试述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8.
周祖谟先生云:“事情总是创始者难。”(《论段氏说文解字注》)敦煌变文校勘释义先行者作的正是创始工作,因此创始者先行者校释中存在千虑一失是很自然的,对先行者所作的一些条目,几经推敲玩味,发现不无可商之处,于此略申管见,以期抛砖引玉,求精求是。《捉季布传文》“既交朱解来寻捉,有计隈衣出得身。”(五九页) 王重民先生校(重见简称“王校”。他仿此):“校记”[七八]云:“丁卷‘隈衣’作‘隈伊’,戊、辛两卷作‘隈依’。冯云:‘伊、依皆较衣好,隈应是偎之误’”。(七七页)作偎依?偎依成词,然词义于变文文义未安,故冯说仍未允洽。今谓隈衣、隈伊、偎依并系抄  相似文献   

9.
1.《三国志》卷十五《魏志·贾逵传》: 太祖崩洛阳,逵典丧事。时鄢陵侯彰行越骑将军,从长安来赴,问逵先生玺绶所在。逵正色曰:“太子在邺,国有储副。先王玺绶,非君侯所宜问也。”(中华书局标点本) “问逵先生玺绶所在”令人费解。因“先生”一词未有用于称己亡父者。古籍中亡父称“先考”“先君”,当朝帝王之亡父称“先帝”“先王”。曹操生前封魏王。鄢陵侯彰当称之谓“先王”。《魏志·任城王彰传》注引《魏略》曰:“彰至,谓临菑侯植曰:‘先王诏我者.欲立汝也’”。可证。《资治通鉴》卷六十九文帝黄初元年载:彰“问逵先王玺绶所在。”可知宋司马光等著《资治通鉴》时所依《三国志》本作“先王”。近人卢弼  相似文献   

10.
王梵志诗音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梵志是我国古代最早的白话诗人。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五言白话诗.为我们留下了极其珍贵的财富。只是因为这些作品分散在篇幅浩繁的敦煌写卷里,被人们发现并逐渐引起重视,才是近几年来的事。张锡厚先生辑集出版了《王梵志诗校辑》,创集腋成裘之功,并进行了力所能及的校释工作。但因为是初创,其间校勘、诠释方面的疏误在所难免。笔者就将近年来在这方面的一些读书所得罗列于此。以尽些许补充之意。(1)《王梵志诗校辑》卷一3页《身如圈里羊》:“脱衣赤体立,则役不如羊。”校  相似文献   

11.
《水经·河水注》(陈桥驿《水经注校释》第 59页 ,杭州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 )有载 :“河水又东迳乡城北 ,东与全鸠涧水合 ,水出南山 ,北迳皇天原东……其水又北流注于河”。同书 (《水经注校释》第 6 0页 )又载 :“河水右会盘涧水 ,水出湖县夸父山 ,北迳汉武帝思子宫归来望思台东 ,又北流入于河”。按 :全鸠涧水的发源地“南山”与盘涧水的发源地湖县“夸父山”应为一山 ,因为“夸父山一名秦山”(《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十八《陕州·乡县·夸父山》引《寰宇记》) ,而秦山又名秦岭 (《元和郡县图志》卷六《阌乡县》) ,人们常把秦岭称为南山…  相似文献   

12.
《史学月刊》1984年第6期詹子庆同志《先秦士阶层的演变及其历史地位》一文,引顾颉刚先生“吾国古代之士皆武士”之说,论述颇为精到。唯詹文未对“士”之训诂略作考察,是美中不足。《说文》训士:“事也.数始于一、终于十.从一从十.孔子曰:推十合一为士。”此说近人多不以为然.实则士字甲骨文作“(?)”,“(?)”正是古文之十.另一方面,商代军制,以十进  相似文献   

13.
(一)卷188《周广传》(页5000):“周广,字克之。”(中华书局点校本,下同) 按:“克之”误,应作充之,形近而讹。归有光《震川先生文集》卷二《玉岩先生文集序》:周广“字充之”。古人名与字往往有意义上的联系。广,大也;充,长也,高也。(克,又疑作克。为俗充字) (二)卷258《成勇传》(页6680):“成勇,字仁有,安乐人。”按:“安乐”误,明代没有安乐这一县名,“安乐”应为乐安之误。乐安,隶山东青州府。徐  相似文献   

14.
邹大海 《东南文化》2004,3(2):83-85
出土《算数书》“舂粟”一条,前人已经努力但尚未得到正确校勘。本分析了前人校释的得失,利用《算数书》内的其他材料、秦简、《说解字》等献,从客观实际、算理和致误规律等方面进行多方位考察,对该条进行了新的恰当的校释。  相似文献   

15.
《鬼谷子》是战国时期纵横家的惟一子书,在先秦诸子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鬼谷子》自陶弘景注以来,直至清俞樾乃有对其字句校释者,清末民初,常宁尹桐阳、番禺俞棪继踵之,解决诸多疑难.然仍有不少字句校释未安,致误读误用.今择其要者,举而出之,与海内外学者共商.  相似文献   

16.
《詩比興箋》是一部作者歸屬有争議的著作:一方面自清咸豐五年(1855)初刻本(下簡稱“刻本”)開始,即署“蕲水陳沆撰”;一方面自該書刊行起,即有“實魏默深先生之作”的傳聞。如楊守敬《與豹岑書》云:“吾鄉陳小舫為其尊人刻《詩比興箋》,實魏默深先生之作(原注:江南人皆知此事。敬以默深先生《詩古微》照之,其說至確)。當世不議其假託,而稱其孝思,況迂公  相似文献   

17.
黎锦熙先生在《方志今议》一文中指出:“每篇之首,宜冠小序(民国《川沙县志》名曰‘概述’……),篇成乃作,一人为之,务能提要钩玄,不蔓不枝,文采斐然,雅俗共赏。”其中黎先生要求《概述》“文采斐然,雅俗共赏”,即是指《概述》要讲究语言艺术。 写好一部志书的《概述》,有一定的难度,语言艺术可算其中的一难,因此黎锦熙先生曾在《方志今议》中要求《概述》要“文采斐然,雅俗共赏。”  相似文献   

18.
任二北先生校集的《敦煌曲校录》(简称)《校录》),自一九五五年出版以来,历时已三十余年。此书之问世,正如校者言,并非定本,但却集录了敦煌词曲五百四十五首,为研究我国文学史,尤其是词学史,提供了丰富而珍贵的资料。校者曾据罗振玉《敦煌零拾》、朱祖谋《疆村遗书·云谣集》、许国霖《敦煌杂录》、刘复《敦煌掇琐》、冒广生《新(?)云谣集杂曲子》、王重民《敦煌曲子词集》、北京图书馆钞敦煌卷子、郑振铎《世界文库》或《中国俗文学史》、卢前《敦煌文钞》、周泳先《敦煌词掇》、唐圭璋《敦煌唐词校释》及《云谣集杂曲子校释》、傅芸子《敦煌俗曲之发现及  相似文献   

19.
一、唐张建章《渤海国记》三卷、《戴斗诸蕃记》一卷,后书中华书局1975年点校本《新唐书.艺文志二》点作戴斗《诸蕃记》(第1508页),以“戴斗”为人名,《诸蕃记》为名,张万起先生还将“戴斗”收录到《新旧唐书人名索引》中,于是不少人都以为唐朝有一个叫戴斗的,著有《诸蕃记》一卷,实误。按“戴斗”,典故名,指北方朔漠之地,语出《尔雅.野》:“北戴斗极为空桐。”郑樵注:“戴,当也。斗极,极星也,谓之天枢。”古人常用这一典故,《唐大诏令集》卷六六《停封禅诏》:“亡其砂塞之地,游魂戴斗之乡。”张易之《出塞》:“转战磨笄地,横行戴斗乡”皆此…  相似文献   

20.
论我国古代“火正”职官之来源及其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汉论坛》1983年第六期上刊出沈长云先生《“鬻熊为文王之师”解》一文,以为:《史记·楚世家》记楚武王说“吾先鬻熊,文王之师”语中之“师”,系文献与金文中常见的“师氏”之“师”。该刊同年第九期刊出张正明先生《<“鬻熊为文王之师”解>辨误》一文,以为此“师”不是师氏而是“火师”。沈先生在1984年该刊第一期上又以《评鬻熊为火师说》为题驳张氏“火师”说不当,以“火师”之名出现较晚,火师与火正“是与五行说相附会的一种神道说教”,非西周实有之职官,故不见载于甲骨文与殷周金文中。张先生又以《读<评鬻熊为火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