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旅游现象的生存论本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斌 《旅游科学》2008,22(6):10-14
旅游现象的生成是建立在生存论的前提基础上,即人首先要满足生理生存需求和谋生生存需要,才会有旅游需求和行为的发生。人们在居住地惯常生活环境的生存谋生状态,决定了休闲和旅游的本质差异。旅游研究只有回到生存论前提,旅游现象和概念的本质才有可能得到深刻揭示:旅游就是人们通过筹划,离开和返回惯常生活环境,体验并满足非谋生需求的生存活动。  相似文献   

2.
一、旅游与休闲的概念旅游是人们以消遣、审美、求知等为主要目的,利用余暇到日常生活与工作环境之外的地方旅行、游览和逗留等各种身心自由的体验[1]。它是人们的一种短期(一般认为时间应在一天以上、一年以内)异地休闲生活方式和跨文化交流以及高层次消费活动。简单地说,旅游是人们利用余暇到日常生活与工作环境之外的地方的各种身心自由的体验。如果用最简略最通俗但难免欠严谨的语言表述,旅游是"休闲型旅行"或"异地休闲性活动"。  相似文献   

3.
对旅游本质的哲学辨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对旅游本质的正确认识是关系到旅游学科建设和旅游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命题,然而这一问题在学术界至今未能得到很好解决。从哲学的视角来辨析,旅游的本质应是“体验”,即旅游者的异地身心自由体验。将体验视为旅游本质的理由是:体验是旅游现象所具有的最一般、最普遍、最稳定的共同属性,体验是旅游现象区别于其他现象的独特属性,体验是规定和影响旅游现象中其他非本质属性的根本,体验是旅游活动产生、变化及发展的依据,这些理由符合哲学关于本质研究的特点及规定性。  相似文献   

4.
国内学者在运用现象学方法研究旅游现象时,由于未能对旅游体验等概念进行现象学的澄清,导致旅游现象学研究始终在心理学意义上进行。本文运用现象学方法对旅游体验、旅游体验的整体性、旅游世界和生活世界以及旅游体验的自身构成等问题进行了现象学分析,并与目前代表性观点就上述问题的方法论进行商榷。本文认为,旅游世界从本源上讲是由形式上不在场、但本质上又时时牵扯在场的生活世界及其"资粮"构造并呈现着自身,旅游体验则是在异地场的非谋生实践体验与生活世界积淀的体验相互激荡构成的境域中构造自身。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真正意义上用"旅游学"的视角构建旅游学科体系。  相似文献   

5.
桂榕  吕宛青 《人文地理》2013,28(3):154-160
本文从空间生产视角研究民族文化旅游开发,提出"民族文化旅游空间生产"学术概念。此概念借鉴融汇了空间生产、文化空间与文化再生产等核心理念,凸显旅游空间的文化建构本质。民族文化旅游空间是民族文化旅游地地理空间、文化空间、社会空间的叠合概念,是具有明确地理空间的旅游主客体互动的场域,具有物理性、社会性、符号性、可生产和可消费性四大属性。民族文化旅游空间的生产原则,以旅游环境承载力、游客体验满意度和旅游系统利益相关者的和谐度为前提。生产内容包括旅游物理空间、旅游景观符号空间、旅游参与体验空间三层面的生产。主要生产方式有原态保护式、历史复原式、模拟示范式、创新复合式、虚拟流动式。  相似文献   

6.
《旅游纵览》2013,(12):14-15
<正>随着旅游活动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的日益凸显,进一步明确旅游的本质已成为旅游学界与业界共同致力的课题,虽然业界普遍认同旅游的本质具有较强体验性,是一种短暂的异地性的体验活动。然而,关于旅游的本质看法还是个没有统一的话题。本文在综合当下有关旅游本质的研究理论,遵循认识事物本质一般规律的基础上,对旅游的本质进行再探讨,主要是从抛弃学术派别差异,探讨旅游活动具有的共同属性,来认识旅游本质。  相似文献   

7.
本文选取浙江滨海地区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滨海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原则,并就浙江滨海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设计进行了讨论。"体验经济"是人类社会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服务经济之后,孕育而生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最早提出这一概念的是美国著名学者约瑟夫·派恩和詹姆斯·吉尔摩,在其1999年共同编著的《体验经济》一书中,他们将"体验经济"定义为"以商品为道具、以服务为舞台、以提供体验作为主要经济提供品的经济形态。"而旅游的本质则是"向游客提供一种离开惯常居住地的新鲜经历,一种以一定的物质条件为依托的服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旅游需求的持续升温,一些专家学者借鉴恩格尔系数,提出了"旅游恩格尔系数"的新概念,并尝试以此来讨论和测度收入增加对于旅游需求的正相关关系。但这一"旅游恩格尔系数"的定义及其内涵有悖于恩格尔系数的理论初衷,与恩格尔系数缺乏必要的逻辑自洽。文章从恩格尔系数的本源出发,应用旅游经济学理论来重新定义旅游恩格尔系数,即游客在旅游过程中(非惯常环境下),用于食、住、行等必需品消费占整个旅游消费的比例。一方面对恩格尔定律及旅游恩格尔系数适用的条件进行了探讨,另一方面对前面所述的错误观点进行了商榷。最后利用这一系数对于2004-2013年我国入境游客在华消费结构进行了统计分析,初步研究了这一系数在测度客源市场成熟度和旅游目的地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等方面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杨盼  黎世丽 《旅游纵览》2022,(24):33-35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层面的追求日益增加,倾向于通过旅游得到身心放松,旅游行业因此发展得如火如荼,民宿旅游作为旅游行业新业态,同样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欢迎。本文以阈限理论在旅游研究中的应用为出发点,选取黄果树旅游区民宿旅游体验为例,使用携程网络评价作为文本资料,利用扎根理论,得到相关概念和主范畴。研究表明,民宿旅游体验过程中,旅游者情感上呈现“向往期待—融入—反馈”的变化,可以理解为是“前阈限—阈限—后阈限”的渐进过程。  相似文献   

10.
谢彦君  樊友猛 《人文地理》2017,32(4):129-137
身体理论的发展为旅游体验本质的探究提供了新的可能,国内外的研究开始关注人的某些感官体验,但作为一个整体的身体还极少得到审视。在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采用身体地理学视角,对收集的徒步旅行游记和访谈进行扎根理论分析,提炼出24个范畴、7个主范畴和1个核心范畴,据此建立旅游体验本质模型。结果表明,徒步旅游体验本质上是一种具身化生成实践,即旅游者通过具体身体的参与,与旅游情境深度融合,寻求个体完善与成长的对象性活动。具体包括身体意识的唤醒、身心的浸入、与他人和自然的共在以及个体的生成等四种体验类型。这些体验主要通过旅游者由身体痛苦到精神快乐的逆向选择、具有仪式象征意义的行为表演和面向自我的反思性观照三种典型路径达到。在此过程中,作为整体的身体解除了规训和压制,展现出生动鲜活的样貌,迈向持续的生成之域。  相似文献   

11.
杨效忠  严星雨 《人文地理》2022,37(3):1-6+162
近年来,旅游业已然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但以经济发展为主要目标的旅游研究却呈现出固化和乏味的态势。未来旅游研究应科学与哲学齐头并进,与生命哲学的结合,更是旅游研究顺应时代发展的应有之义。文章以生命哲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梳理为切入点,探索旅游生命观的形成,以生命哲学视野下的旅游概念与本质为整个研究体系的逻辑起点,分析生命哲学视域下旅游发展的内在机理,从矛盾论、价值论的视角逐步探讨未来旅游的研究与实践方向。结合当今时代特征,发现生命哲学下的旅游本质应是体察风景、体验生活与体悟生命的统合。人与自然共同构建生命共同体,科学旅游发展观应转向“以生命为本”,未来旅游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生命自由和全面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生命延续。  相似文献   

12.
旅游规划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文  谢军 《人文地理》2003,18(6):40-43
"旅游"的核心概念是"经历",是人的一种精神需求,是一种社会行为,一种人的社会活动方式。旅游规划的目的是为人们提供一种社会活动空间。本文从旅游规划的伦理层面研究入手,对旅游规划的弱经济功利价值取向、可持续发展价值取向、比较优势价值取向和休闲价值取向进行了探讨。旅游规划的经济价值取向造成了旅游资源消耗、环境恶化、目的地生命周期缩短的恶性循环;可持续发展取向类似于生态旅游,是人地关系的新价值取向;在旅游规划研究中,比较优势价值取向不仅是一种思想,还是一种方法;休闲是人存在的一种状态,是人对幸福和生命意义追求的过程。其目的力图将旅游规划的研究和实践还原到旅游是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方式的层面上来。这对规划师的价值取向提出了新要求,与规划师个人的生活经历、个性、知识结构和创新能力有关。对于一个旅游规划师来说,树立"吾离今人远,而离后人近"的旅游规划学术自信、超前意识和休闲价值取向,并在实践中予以应用是时代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旅游活动中的旅游行为失范现象切入,研究具体情境中旅游伦理感知的作用机制,从概念辨析、逻辑思辨和科学实证等不同进路对情景化旅游伦理感知及其对旅游者行为的影响机制进行了考察。研究结果表明:旅游伦理感知的作用机制是一种体验动机导向的主观建构。社会层面的旅游伦理是一种共识性的伦理理型,其作用机制有赖于旅游者在伦理的情境性感知基础上所形成的个人建构结果。个体对于情景化旅游伦理的感知建构是一个体验导向的主观选择过程,此过程不仅受到客观层面建构障碍的阻遏,还与旅游者主观层面的建构过程相关,二者的交互作用共同发生于旅游情境当中,从而使旅游者的伦理建构往往呈现某种遮蔽现象,进而导致旅游者行为呈现失范倾向,甚至出现旅游交往的社会情境因不伦扰动而失序的情况。为此,文章根据建构障碍和建构过程在主客观层面的不同影响,将旅游行为失范进一步划分为伦理失察与伦理僭越两大类型,并据以辨析不同旅游行为失范背后的成因差异,为纾解或消除旅游行为失范提供理论参考,以期进一步丰富旅游伦理领域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4.
背包旅游者的演变与概念重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志远 《旅游科学》2014,28(4):38-51
作为背包旅游研究领域的一个基本概念,背包旅游者这个术语在概念界定的过程中遇到了新的挑战.本文认为有必要从“经”和“纬”两条线来分别梳理该概念的发展脉络、基本内涵和主要争议.在对背包旅游者概念进行深入辨析的基础上,结合背包旅游现象的新特点,本文提出:自主性和深度体验是背包旅游者概念的本质内涵,以此构成该概念界定的主要依据,因此,背包旅游者是倡导自主精神,采取自助旅游方式前往异地寻求深度旅游体验的人.同时,本文指出,现阶段的背包旅游者具有类型上的划分,借助“意义”和“形式”两个维度可将其分为朝圣型背包旅游者、形式型背包旅游者、享乐型背包旅游者及纯粹精神型背包旅游者.  相似文献   

15.
无锡市坐落于太湖畔,风景优美,有"太湖明珠"之称。无锡也是一个旅游城市,在当前"文化旅游"理念兴起的风潮下,我认为无锡在这方面有很大的潜力可挖掘,并成为其特色,促进其旅游业的发展。一、什么是文化旅游我们把文化旅游定义为:通过旅游实现感知、了解、体察人类文化具体内容之目的的行为过程。文化旅游以"文化"为旅游对象,强调"感知"、"体验"的旅游过程。相比普通的观光旅游,它提升了旅游效率,以获得文化知识或文化体验为主,是比较高级的旅游类型。  相似文献   

16.
宫永秀 《神州》2013,(2):155-155
在哲学上普遍性达到极限程度的辩证法规律有三个,分别是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此处我们主要介绍其中之一的对立统一规律,它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也为人们的行为思想提供着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并寓于实践之中贯穿了几乎整个哲学。  相似文献   

17.
明确日常生活中与旅游情境下环境责任行为之间的关系对于推进个体环境责任行为具有重要意义。将黄山旅游体验操作化为体验经历,以同一批次黄山旅游者游前、游后的环境责任行为调查数据为基础,运用Smart PLS软件,基于最小二乘法,对游前和游后的日常环境责任行为对具体地点环境责任行为之间的影响关系进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①游前和游后数据均显示,日常环境责任行为不同维度均部分影响具体地点环境责任行为,但影响有限。②行为之间相似性越高,越容易产生影响。③旅游体验后的日常环境责任行为对具体地点环境责任行为的影响略大于游前两者之间的影响,旅游体验可能会增强行为之间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8.
旅游本质就是指旅游这一事物固有的,决定旅游的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纵览文献,笔者发现国内外学者们对旅游本质的认识也是见仁见智、莫衷一是。本文在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仅以二战以后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现当代大众旅游本质为研究对象,用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进行一番哲学释义。论文在分析现当代大众旅游产生的历史背景、现实条件和个人动机的基础上指出,旅游的本质是一种生存活动,现当代大众旅游是一种试图逃避沉沦和异化的生存活动。现当代旅游是以社会的病态发展和人的异化为前提的,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同时指出现代旅游的产生和发展也是阶段性的,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有着其产生、发展和衰亡的历史规律。  相似文献   

19.
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的机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程金龙 《人文地理》2011,26(3):142-146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更多地成为一种与人们心理、精神、审美、身份、地位、体面相关的特殊软性消费品。旅游体验的异地性、停留时间的短暂性决定了旅游者活动地域范围的狭小性,在旅游过程中,旅游者对城市旅游形象的感知不可能面面俱到。科学揭示旅游者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的机理,是确定城市旅游形象战略、选择城市旅游形象营销模式的基础和技术前提。  相似文献   

20.
<正>本文从旅游和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的矛盾问题入手,分析当前在旅游环境保护上存在的问题原因,查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对策,有效保持旅游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在物资和精神层面上的需求进一步提升,旅游业正快速发展起来,在温饱问题基本解决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人们热衷于休息时外出旅游放松身心,随着外出旅游人员和从事旅游行业的人员增多,逐渐显现出旅游对环境的巨大影响。一、当前旅游与环境保护存在的矛盾问题(一)重建设轻规划对于旅游景点的开发,不少地方还存在认识上的偏差,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