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朴民 《文献》2002,(4):38-43
何休(129-182),字邵公,东汉后期著名的今文经学家.他在《春秋公羊》学的历史上是一位继往开来、承前启后的代表人物.早期《春秋公羊》学的理论体系总结完成于他的手中,他所概括的"三科九旨"等一系列命题事实上已成为后世《春秋公羊》学的理论核心.清代著名《公羊》学家刘逢禄曾经指出:"无三科九旨则无《公羊》,无《公羊》则无《春秋》."①揭示了何休在《春秋公羊》学发展史上的特殊地位.在今天,考察这位有重大贡献于《公羊》学的思想家的著述情况,公允评价其对《公羊》学义例所作的总结,无疑有助于我们深化汉代经学历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论汉代春秋公羊学的大一统思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早在先秦时期,中国就有了“天下一家”思想的悠久传统。这种思想到战国尤其是汉朝时期,更进一步发展为系统的大一统思想。《春秋公羊传》是表述这种思想的一部著作。此书在战国时期就以口授的方式在学者间师生相传,至汉景帝时始著于竹帛。汉武帝时的春秋公羊学大师董仲舒作《春秋繁露》,对公羊学的大一统思想作了系统的阐述。至东汉末,何休作《春秋公羊经传解诂》,把公羊学的大一统思想发展成一套具有历史哲学的特点的理论体系。本文所要论述的范围就是这三部书的大一统思想的内容以及其间的发展。 (一)《公羊传》中的“大一统”思想  相似文献   

3.
中华书局1976年出版的《魏源集》,是晚清最早睁眼看世界的著名思想家魏源的短篇论著和诗文专集,其中收录了一篇有关公羊学的文章《公羊春秋论》(上、下)。编者在文末注明其出自《古微堂文稿》。将其与刘逢禄《刘礼部集》(道光十年本、光绪十八年延晖承庆堂重刻本两种版本)中《春秋论》(上、下)对照,可以发现,二  相似文献   

4.
赵沛 《史学月刊》2006,(7):116-118
杜预的经学成就主要在《左传》注,成书《春秋左氏经传集解》、《春秋释例》。杜预在《左传》研究方面的创获主要在如下几个方面:其一,杜预所谓“集解”不同于何休之“集众家之解”,而是“集经传而解之”之意,杜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序》称:“分经之年,与传之年相附,比其义类,各  相似文献   

5.
何休(公元129—182年)是东汉后期著名思想家、《公羊》学大师。其代表作《春秋公羊传解诂》是《公羊》理论的集大成者。在何休所总结的《公羊》学“义例”中,有重要的一项——“二类”,也即“人事与灾异”。它是何休思想体系中的有机构成部分,也是何休学说的一...  相似文献   

6.
俞樾公羊思想发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俞樾是晚清著名经学家。他治经治学的重点和主要学术成就体现在朴学方面 ,他的经学思想则倾向于公羊学。公羊学的基本思想即《春秋》当新王、孔子改制、三统三世、大一统、夷夏之辨等 ,都在俞樾的经传训诂中得到体现。俞樾还将“六经”视为一个整体 ,认为孔子删定“六经”是以公羊思想为主旨的。  相似文献   

7.
<正>《越绝书》是一部记载古代吴、越史地为主的地方史志。关于该书的作者说法一直较多,难以定论。然考其文字,却可以发现许多与公羊学有关的内容。前人也多指出"作者盖传《公羊》家学",或说"作者笃信《公羊》","宗《公羊》家言"(乐祖谋点校:《越绝书·越绝书序跋辑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118、122、121页)。通过对《越绝书》文字的梳理,《越绝书》中与公羊学有关的内容主要集中于《外传本事》《吴内传》《德序外传记》《篇叙外传记》等篇中。本文试对  相似文献   

8.
《公羊疏》引《尚书》注解以郑玄注为主,并未引述伪《孔传》。《公羊疏》所引之《孝经》旧疏,具有宗郑玄注,据谶纬立说之特点。《公羊疏》多引述北朝《公羊》旧疏,是《公羊》学一度"大行于河北"的反映。综合上述三个方面考察,《公羊疏》反映了北朝经学尊崇汉学之学风,其成书上限不早于北魏后期宣武、孝明帝之际(公元510年前后),下限不晚于北齐末、隋初(公元580年前后),很可能为东魏、北齐间燕赵之地的经生所撰。  相似文献   

9.
清代史学大师章学诚在其代表作《文史通义·易教上》开篇首句即言"六经皆史",这四字已成为当今学界关注的学术命题。而关注的焦点则基本集中在两个问题上。  相似文献   

10.
苏成爱 《文献》2020,(1):56-64
在出土后的将近50年时间里,定县汉简《儒家者言》的第24章一直未得到确切的考释。其实,简文与《风俗通义》所引《孝经》相同,以此为突破口,可以确定此章为带有经说的《孝经》,是现存最早的经传合璧的《孝经》抄本,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弥足珍贵。  相似文献   

11.
章学诚的著作很多,汇集于《章氏遗书》,其中最重要的当是《文史通义》、《方志略例》、《校雠通义》,后人将这三部著作汇编为一书,称《文史通义》。章学诚一生致力于文史研究,仰观国史春秋,俯察图经志乘,穷毕生之精力,创三书,立十议,标新立异,终成一家,成为方志学的奠基人。作为一名修志工作者,应将《文史通义》作为终身的读本,从中获取史笔文心之精要。  相似文献   

12.
<正>西汉中期以降,经学政治地位和社会影响力的极大提高,于皇帝诏令中多有体现。自汉武帝"罢黜百家,表章《六经》"(《汉书·武帝纪》,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12页),儒家思想超拔为汉王朝的统治思想后,诏令中称引儒家经传者屡见不鲜(按,西汉时期的"经"指"五经",即《易》《书》《诗》《礼》和《春秋》。西汉通行今文经,六经中《乐经》已不存在,因此只有五经。其中《礼》指《仪礼》,时称《士礼》,《春秋》通常指《公羊春秋》。"传"指《论语》《孝经》一类的准经以及解释说  相似文献   

13.
《后汉书·儒林列传》记载东汉著名今文经学家何休卒于光和五年 ,即公元 182年。以后 ,此一记载一直没有引起人们的怀疑 ,所以 ,一些著名的出版物 ,如刘汝霖《汉晋学术编年》①、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② 等 ,均无一例外地照抄《后汉书》本传 ,将何休的卒年定在光和五年。其实 ,细读《后汉书·儒林列传·何休》 ,就会发现其卒年与行状间有着明显的矛盾。其一 ,《后汉书·儒林列传·何休》 :“太傅陈蕃辟之 ,与参政事。蕃败 ,休坐废锢 ,乃作《春秋公羊解诂》 ,覃思不门 ,十有七年。”陈蕃任太傅是灵帝建宁元年 (公元 16 8年 )正月 ,同年…  相似文献   

14.
作为大一统思想的补充,《公羊》家提出了三世说。他们认为,《春秋》是孔子应天为新王制义法,《春秋》即一王之法。“《春秋》论十二世之事,人道浃而王道备,法布二百四十二年之中” (《春秋繁露·玉杯》)。在《春秋》里,寄托了孔子治世的理想。《公羊传》哀公十四年说:“君子曷为为《春秋》?拨乱世,反诸正,莫近诸《春秋》。则未知其为是与,其诸君子乐道尧舜之道与?未不亦乐乎尧舜之知君子也。制《春秋》之义,以俟后圣,以君子之为,亦有乐乎此也。”何休《解诂》说:“末不亦乐后有圣汉受命而王德如尧舜之知孔子为制作。”又解释“制春秋主义,以俟后圣”说:“待圣汉之王以为法。”认为孔子是为新王立法,此新王,即圣汉之王。当周之世,作新王之法,权假文王,最后落实到为汉代立法。  相似文献   

15.
在学术史上,《史通》外篇获得的评价并不高,《四库全书总目》及晚近学者多认为,其内容有与内篇"重出"或"抵牾"之处。追溯《史通》的学术渊源,并从理论体系的角度审视《史通》内外篇,可以发现内篇效仿了《文心雕龙》骈体专题论文的批评文体及其理论系统,外篇则在文本考证方法和述学文体两方面继承了《论衡》,弥补了内篇所缺乏的专书的专题研究;内篇讨论"近代之史",而外篇着意于《尚书》与《春秋》经传,亦是刘知幾为《史通》所设置的"断限"。因而,《史通》外篇的成立,是由史学需要专书研究的性质与骈文在论述文本考证方面的不足,以及《史通》自身的学术渊源共同决定的,不能将其简单视作刘知幾著述的初稿或者读书札记。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选择章太炎经学研究中最具代表性的《春秋》《左传》研究进行论述。章氏对《春秋》《左传》的研究基本上以论述《春秋》《左传》二者之间的关系为出发点 ,以批驳公羊学派的《左传》作伪说为皈依。他从史学角度论证《春秋》为经史一体 ,《左传》信而可考 ,论证《春秋》三传的关系 ,论证《春秋》《左传》笔法、体例、行文的不同之处等 ,从论据到论点均有精彩、可取之处 ,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7.
《尚书》学家刘起釪先生有多篇(部)论著讨论《禹贡》的成书时代,反复论证《禹贡》成书不晚于春秋,提出的证据为《禹贡》写成必在春秋以前或不晚于春秋的一个"铁证",一个"要证",一则"史事",和两则"必早于战国的史实"。此后,刘先生进一步采信辛树帜、邵望平两人的《禹贡》成于西周说。本文认为,刘先生提出的证据存在诸多问题,讨论问题的方法也不尽可取,他对于顾颉刚先生的批评,尤其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8.
《经籍(?)诂》还是《经籍纂诂》? 清代学者阮元组织三十多名经生将唐代以前(个别宋人训诂资料也收列其中,如孙爽的《孟子音义》)典籍中的训诂资料汇集在一起,成为一部非常有用的工具书,至今仍无可替代。但此书的名称各工具书的介绍及学者们的称引颇不一致。有的写作《经籍纂诂》,如《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辞源》(1981年修订本)、《传统语言学辞典》(河北教育出版社1990)、《四库大辞典》  相似文献   

19.
傅振照 《浙江方志》2001,(2):23-28,31
章学诚,字实斋,号少岩,原名文(孚支),浙江会稽(今属上虞市)道墟人,后卜居绍兴城内塔山下辛弄(此处今存章学诚故居)。生于清乾隆三年(1738),卒于嘉庆六年(1801),享年64岁,葬于山阴芳坞。清代著名的史志理论家,《清史稿》称其所著“《文史通义》、《校雠通义》,推原《官礼》有得于向(刘向)、歆(刘歆)父子之传。其于古今学术,辄能条别而得其宗旨,立论多前人所未发。”“学诚好辩论,勇于自信。  相似文献   

20.
《輶轩语》为近代著名教育活动家张之洞所撰。光绪元年(1875),张之洞督学四川,此书是为诸生、学僮"举业"而作,分"语行"、"语学"、"语文"三篇,先行后文,重在讲读书治学之方法,其书名之所以叫"輶轩语",是"取扬子云书輶轩使者绝代语释之义"。此书集中体现了张之洞早期德育为体,智育为用,恶公羊,兼汉宋,以及"经世""务实"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