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雷云 《攀登》2008,27(1):12-15
社会主义的“本质”与“本质属性”是同一层次的范畴,而与作为其外在表现和反映的“制度特征”相区别。改革开放以来党对社会主义的再认识,经历了从制度特征层面到最高价值目标层面两个阶段,实现了从制度特征到最高价值目标,再从最高价值目标由共同富裕到共同富裕加社会和谐两次飞跃。党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深化,在于把社会和谐纳入“本质”之中。这是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和共同富裕与社会和谐的相互关系中引申出来的必然结论。  相似文献   

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党内和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洁 《攀登》2007,26(1):51-53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并且提出了“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的创新思路,使“党内和谐”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野下的重要议题。本文就“党内和谐”的内涵、价值及其路径选择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与分析。  相似文献   

3.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从大同市新荣区近年的实践来看,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科学发展,才能共建和谐,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1.关注民生,实现人与人和谐相处。人与人的和谐,最早见于孟子所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著名论断,将“人和”的地位置“于天时“”、地利”之上。而人与人的和谐,就是要达到相互尊重、彼此信任、和睦相处,幸福共生。在现实生活中,群众利益无小事,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4.
于延群 《丝绸之路》2009,(10):106-107
人的全面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崭新任务和宏伟目标。人的全面发展包含人的平等发展、应有发展、社会特性和谐发展、个性自由发展四个方面的科学内涵,其实质就是人的最根本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在发展要求、价值取向、实现途径和相互作用四个方面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5.
和谐精神是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精髓。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不仅十分注重人与人及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协调,也十分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崇尚所谓“天时、地利、人和”,其中心思想就是“天人合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批判地继承这种和谐精神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其内涵十分丰富。文章从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原则、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在解决矛盾中实现和谐、构建和谐社会与建设"三个文明"的关系等四个方面探讨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7.
陈名财 《攀登》2008,27(1):85-88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传统的家庭功能和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已不再是一个“家庭本位”的社会。但是,家庭在社会结构中的功能却仍然相当重要,家庭和谐仍然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因而以家庭和谐促进社会和谐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之一。建设和谐家庭,要在批判地吸收我国传统文化家庭和谐思想的基础上,通过内心修养,把家庭责任感内化为人们的情感追求。同时,既要提倡家庭成员基本的伦理关系,又要尊重与理解家庭成员自主的价值追求,提倡家庭成员之间的平等。  相似文献   

8.
张璐 《丝绸之路》2013,(2):92-93
本文从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以及人的身心和谐等方面对老子哲学中的和谐思想作了探讨,认为和谐不仅是老子的最终价值原则,也是现代社会的主要价值目标;在实践上,它有利于环境保护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稳定。  相似文献   

9.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马克思主义伦理价值观的继承与创新,是我们党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指针。“八荣八耻”,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彰显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也是对社会主义社会条件下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和规范。“对八荣八耻”进行解读,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0.
杨卫军 《攀登》2011,30(4):59-63
马克思以前的自然概念以非实践的方式来看待自然,割裂了自然与人、自然与历史、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的联系。马克思“感性的自然”突出了自然界与人的相关性;“人化的自然”强调了自然概念的社会历史性;“历史的自然”体现了自然与历史的辩证法;“人本学的自然”是对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分离的克服;“价值的自然”是对人与自然和谐的守望。  相似文献   

1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今人们特别关注的话题。 去年8月6日,温家宝总理到解放军总医院看望95岁的我国著名文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季羡林老人,季老说:“有个问题我考虑很久,我们讲和谐,不仅要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  相似文献   

12.
康永超 《攀登》2008,27(3):84-86
当代社会正在演化为时尚化社会。时尚社会有着时尚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把时尚价值看作最高的价值,是对只考虑主体的需要、不考虑客体的利益的传统价值观的极度张扬。由于时尚价值在时尚社会里被过度追逐,带来了严重的生态问题和社会问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和人与人的和谐,必须转换传统的价值观,确立一种既考虑主体的需要又考虑客体的利益的和谐价值观。  相似文献   

13.
"和谐"是儒家文化的特征,也是儒家文化的精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儒家文化强调的"和"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儒家文化中的"和"文化包括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以及人自我身心内外和谐。当前,我国社会发展正处于转型时期,疏理、发掘儒家和谐思想,科学的借鉴儒家和谐思想资源,对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将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蒋冀骋 《沧桑》2009,(1):69-70
主张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突出特点和价值取向,“和谐”思想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个发展过程,渗透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支撑和文化条件。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以倡导和谐理念为前提,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价值观,以坚持“以人为本”为根本要求,以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为标杆。  相似文献   

15.
莫仲宁  高清 《攀登》2009,28(6):85-89
企业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处于特殊的地位,其健康发展直接决定着社会的和谐程度。企业的社会责任强调再生产过程中对人的价值的关注,强调对消费者、对环境、对社会的贡献。但在我国,企业在创造社会财富的同时,却忽视了对其所造成的“负外部效应”承担本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因此,建立和完善企业社会责任机制,具有理论与实践层面的深刻意义。  相似文献   

16.
继中共十六大提出和谐社会新概念后,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又在党的历史上首次将“和谐”与“富强民主文明”联系起来,提出要“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并明确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战略目标的提出和对这一目标本质的认识,是我党深入总结历史经验、全面分析  相似文献   

17.
罗俊芳 《沧桑》2009,(1):49-50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是当前的一项主要任务,而红色资源开发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有诸多价值:红色资源开发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建设提供良好的社会氛围;红色资源与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有共同的价值取向——培育共同理想和民族精神;红色资源开发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建设提供一个实践体验式教育的天然途径。  相似文献   

18.
付文忠 《神州》2011,(11):146-146
价值观与文化思想的关系极为密切,它既影响到已有的文化成果的取舍兴废,又影响到新文化创造的取向和用力的大小。“以和谐为最高价值的价值观”(张岱年程宜山).是中国传统价值观文化思想的核心价值,尽管各派哲学、价值说各有不同,但其内涵是相通的,一致的。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些思想精华,为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9.
张洪勋 《沧桑》2008,(3):83-84
本文从法治层面对和谐社会的构建问题进行探索。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各种社会关系协调发展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法治为基础。社会主义和谐法治的基本价值是公平正义;和谐法治的基本内容应以权利为本位;和谐法治的实现机制——立法、执法和司法。  相似文献   

20.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的统一。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胡总书记还说:“和谐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各民族只有和睦相处,亲如一家,才能充分发挥中华民族的整体优势和创造活力,更好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