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历的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是祭灶的日子.乡村的老百姓常说“官三民四船家五”,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水上人家则为二十五举行祭灶. 童年时,家乡祭灶的风俗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今这首童谣还在耳边萦绕:“腊月祭灶,年节来到,小妮戴花,小儿放炮,老婆儿穿花袄,老头儿哈哈笑.”  相似文献   

2.
过年说祭灶     
正祭灶(农历腊月二十三)是一项在中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传统习俗。北宋时期,腊月二十三祭灶的风俗就已经广为流行了。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说,从农历的腊月十五到正月十五,当时京城汴梁城里的大街小巷"皆结彩棚,铺陈冠梳……间列舞场歌馆,车马交驰。"农历腊月二十三和二十四这两天,人们就开始焚香祭拜灶神,称为"祭  相似文献   

3.
先秦至明清及今,官方祭灶(国家祀典)的时间由每年的夏季、冬季逐渐演变为冬季(腊月二十三),每年祭灶的次数由多次减为一次,最终不见记载。民间祭灶行为则表现为:汉晋以前,祭灶时间很随意,祭灶次数有多次,晋以后逐渐确定在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本文考察了中国(以古代为主)祭灶时间的历时性过程,展现了国家祀典与民间祭灶的区别与联系,揭示出灶神功能在历史长河中的不断演化:由主饮食之神到无所不能的全神再到居家司察人间功过、上报天庭的小神,这一过程体现了中国灶神信仰文化的内涵变迁。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民间,有在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祭灶"的习俗。所谓"祭灶",实际上就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一种"送灶"、"辞灶活动",在民和三川地区,称之为"打发灶爷妮妮(奶奶)"。"祭灶"活动在我国民间来说是一项影响较大、历史悠久、涉及范围较广的风俗习惯。从古到今几乎每家每户的灶间都供奉有"灶王爷"的神像、灶马或者写有"东厨司命灶君之神位"的牌位,两边配有"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至于这个"灶王爷"和腊月二十三的"祭灶"活动的来历众说纷纭。  相似文献   

5.
正农历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是传统习俗中祭灶的日子。灶神这一天到天宫向玉皇大帝汇报工作,人们在这天晚上要举行送灶神的祀典。1901年农历腊月二十三,在南京读书的鲁迅和弟弟周作人放寒假回绍兴老家祭灶时即兴写了一首《庚子送灶即事》诗:"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鲁迅生前没有发表过这首诗作,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他的弟弟周作人从自己的日记中抄  相似文献   

6.
正"送灶",亦称"祭灶""祀灶""辞灶",是古城镇江民间流传极广、影响很深的一项祈求合家平安的传统习俗。旧时过了腊月二十,各家各户都开始忙着送灶了,同时也拉开了过年的序幕。送灶日通常定在腊月二十四,因为民间有一说法,叫"官三民四龟五鳖六"。官家、有钱人家一般腊月二十三送灶,对于普通百姓而言,腊月二十四日送灶是无疑的,否则就是另类的"龟"和"鳖"了。  相似文献   

7.
祭灶的源流     
农历岁暮 ,习俗有“祭灶”之举。祭灶起源于农业社会 ,所祭祀的对象就是传说中的庖厨之袖———灶君。中国民间传说 ,灶君是掌管炉灶的神祈 ,每年腊月二十三前后要回天述职 ,向玉皇大帝报告一年来在凡间的见闻 ,过年后才返回岗位。人们希望灶君“上天宣好事 ,下界保平安” ,用糯米粉和糖煎成糍糕 ,把灶君口胶住 ,使其说话含糊。祭灶是一种古老的风俗 ,据《吕氏春秋》称 ,周代有五种与家宅有关的祭礼 ,灶就是其中之一。而《论语》也说 :“与其媚于奥 ,宁媚于灶。”由此可知 ,祭灶的历史起码及于春秋战国时代 ,但其始记载粗略 ,到汉代才有比较…  相似文献   

8.
正腊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民间称为过小年,是祭祀灶君的节日。灶君,在夏朝就已经成了民间尊崇的一位大神。《论语》云"与其媚于奥,宁媚与灶"。先秦时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祭灶时要设立神主,用丰盛的酒食作为祭品。要陈列鼎俎,设置笾豆,迎尸等等。带有很明显的原始拜物教的痕迹。灶君本人,早期有炎帝、祝融之说。后来,既有灶君爷爷,又有灶君奶奶。灶君神像,贴在锅灶旁边正对风匣的墙上。两边配联多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下  相似文献   

9.
祭灶     
小时候,最巴望过年。 腊八祭灶,新年来到。腊月二十三,是过大年的前奏曲。从这天起,辞旧迎新的日程就紧锣密鼓。放了寒假的孩子们闲得乱窜,天天都在倒计时,掰着指头奶声奶气催年:“二十三,祭灶关;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蒸馒头;二十七,杀灶鸡;二十八,贴门花;二十九,打壶酒;年三十几,赶个露水集儿;大年初一儿,蹶着屁股作揖儿!”大人们早累得腰酸腿疼,要是还愁着年关还债,那气儿更是不打一处来,撵狗轰鸡似地吆喝:“爬一边儿疯去!” 记忆中的冬天常有雪。屋檐下总是垂着长长短短的冰凌挂。晌午头上…  相似文献   

10.
小年     
农历每年的十二月二十三和二十四为小年,2016年的小年为公历2月1日和2日. 小年的由来与灶王爷的传说有关,因为灶王爷在十二月二十三、二十四要上天汇报,民间为祈求来年平安和财运,就有了十二月二十三、二十四祭灶的习俗.  相似文献   

11.
以前中国人过年,从腊月忙到正月,除旧布新的考量,一直贯彻其中.有一首《新春习俗歌》唱道:“腊月二十三,晒被洗衣衫;腊月二十四,清洁房边地;腊月二十五,扫房掉尘土;腊月二十六,洗净禽畜屋;腊月二十七,里外洗归一;腊月二十八,家什擦一擦;腊月二十九,脏物都搬走.” 到了除夕,“有形”的脏、旧都已经被清理完毕,就轮到打理“无形”“精神层次”的了,比如“送穷”.  相似文献   

12.
正蒙古人崇拜火,视火为生命与兴旺的象征。他们敬火为神,在草原上,火神是诸神中最受尊敬的神。在每年农历十二月廿三日或廿四日,蒙古人家庭都会举行祭灶仪式,称为祭火节。蒙古人称灶神为"火佛",称祭灶仪式为"祭火",称祭灶节为"祭火节"或"祭火二十三"。祭火节的意义很像是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灶王节或祭灶节,只是关于日期缘由的解释、节日名称、节日形式和内容,有着明显的独特之处。蒙古人至今流传着"黎民  相似文献   

13.
《神州民俗》2007,(7):41-41
我国澳门的年俗,别有风情。“谢灶”是澳门保存下来最传统的中国年俗之一。 腊月二十三日送灶神,澳门人谓之“谢灶”。澳门人给灶神按中国传统也用灶糖,说是用糖糊灶神之嘴,免得其到玉帝面前说坏话。  相似文献   

14.
佚名 《文史博览》2008,(6):14-16
临震前6个小时的准确预测六位年轻人靠土仪器成功测出地震1975年2月4日19时36分,农历腊月二十三,差一天就是中国传统的"小年"。辽宁海城发生里氏7.3级大地震,震中在当时岔沟公社西南北庙子一带,覆盖海城全境,附近有100多万人。地震主要波及  相似文献   

15.
杨杰将军     
报考武学堂巍巍苍山,紧连着浩瀚的洱海,依山湖畔,就是古代南诏国的国都大理。公元1889年夏历腊月二十三日,城中一户贫寒的白族人家,一个娃娃赶在过年之前呱呱坠地了。父亲给他取名杨杰,取字耿  相似文献   

16.
过了大年初一,人们便开始串门,互相拜年。青年男女相约去"赶表",以歌声表达爱慕之情;或聚集在一起,在唢呐、月琴、洞箫、姐妹箫、铜鼓等乐器伴奏声中跳"打花包"。按照布依族传统文化习俗,居住在贵阳市乌当区境内的布依族同胞,每年进入农历腊月下旬,家家户户都忙着杀年猪、薰腊肉、灌香肠、烤米酒、打糍粑等,做好过春节的各项准备。腊月二十三晚上,每家都要在灶台上点燃一炷香,泡上一杯茶,焚化纸钱,并用麦芽糖  相似文献   

17.
由山东省民俗学会主办的2003年迎新春中国年画楹联学术研讨会2003年1月25日(农历腊月二十三)在济南召开。 会议论文就中国民间年画的民俗特性与人文精神、民间年画的艺术特色、山东民间年画的内客和审美特征,以及杨家埠木版年画、东昌府年画、平度年画、朱仙镇木版年  相似文献   

18.
在金陵岁时中,自农历腊月初八开始,南京人就忙着过大年的各种活动了。南京地区广为流传着这样一首过年童谣:“娃娃娃娃你别急,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你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祭灶神;二十四,写对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割年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炒米花;二十九,贴“道友”;三十晚上,坐一宿;大年初一,挨家走。”蒸年糕、炒炒米、扫房子、爬城头等等,这些活动使南京人的过年习俗显得更加别具一格。  相似文献   

19.
正甘肃河西走廊西端祁连山脚下古城重镇——酒泉民间传统节日颇多,俗有"四大节,八小节,二十四个末末节"的说法,每个节日都有固定的饮食,春节是较大的节日,人们常说"宁穷一年,不穷一节",足以说明对"过年"的重视。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扫房、送灶神开始,到正月十五日落灯结束,前后20多天。这期间有打扫卫生、洗澡、理发、杀猪宰羊、购置年货等很多富  相似文献   

20.
萧巍 《丝绸之路》2010,(8):30-31
本文从敦煌地区出土的汉、魏晋时期的不同类型的灰陶灶谈起,探讨了祭灶习俗的起源、目的,灶王爷在不同时期的称谓以及祭灶民俗反映出的古人实用性功利民俗心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