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太后下嫁"是清初三大疑案之一,指皇太极之妻、顺治帝生母孝庄文皇后下嫁摄政王多尔衮。此说源于多尔衮称"皇父摄政王"。关于"太后下嫁"的学术探讨已逾八十载,至今未取得共识。如何理解多尔衮"皇父摄政王"称号中"皇父"二字,是争议之焦点所在。主要有以下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就多尔衮的皇父封号及满洲风俗观之,孝庄下嫁摄政王一事殆非不可能。(1)世祖福临称多尔衮为"皇父摄政王"与孝庄皇太后下嫁摄政王多尔衮,两者之间有着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2.
在后金与清初皇室婚姻中,最助人谈兴的,莫过于皇叔多尔衮娶寡嫂孝庄文皇后的传说。由于抗清名将张煌言曾以此传闻为题,写《建夷宫词》十首,讥讽清皇室无视人伦大义,其中之一为“上寿觞为合卺尊,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官昨进新仪注,大礼躬逢太后婚”。此后,不但太后下嫁几成定论,而且满洲婚嫁不讲伦理纲常,也几乎成为无可辨驳的事实。本文不拟评述太后下嫁真伪,但却认为,这一传说提示了我们,在研究后金与清初皇室婚姻时,至少应注意以下几个题问:  相似文献   

3.
近日荧屏上播放了电视连续剧《康熙王朝》,其中有两个情节——“太后下嫁”与“顺治出家”颇引人注目。关于“太后下嫁”,剧中曾通过顺治之口向孝庄太后说:“儿臣六岁登基,天下烽烟四起,宫中杀机危伏,母后为保住咱俩的身家性命,不得不下嫁权臣多尔衮。”孝庄还亲口对年幼的康熙说:“当年我为了保住顺治的皇位,不得不以太后之尊下嫁多尔衮”;关于“顺治出家”,该剧更是浓墨重彩地描绘了顺治在其爱妃董鄂氏病逝前后,独锁深宫,参禅论道,一意要遁人空门。甚至在高僧玉林要焚死为之化度的僧人行森时,仍执意落发具戒,着僧衣芒鞋,义无反顾,皈衣佛门。面对此情此景,孝庄不得不下旨以“龙驭归天”的谎言来掩盖顺治实已出家的真  相似文献   

4.
胡荼  肖君 《神州民俗》2008,(4):45-47
这个家族里,有个荡气回肠的传说:每一位男性去世的时候都是圆睁双目。因为他们想回到爱新觉罗家族中去,做多尔衮堂堂正正的后人。这就是流传于粤港一带有名的“死不瞑目”的故事。  相似文献   

5.
评《多尔衮评传》朱绍侯,王宏斌郭沫若先生说,满清贵族统治中国长达267年之久是个谜。要破解这个谜,首先应当研究明清政权的交替是怎样完成的。明清的改朝换代是在多尔衮摄政时期完成的。研究清人入关夺取北京的历史,谁也无法绕过多尔衮这个关键人物。最近,陈作荣...  相似文献   

6.
从顺治元年开始,摄政王多尔衮成为清朝主要决策者。由于战略形势的巨变,为了得到朝鲜的物资援助,多尔衮及时调整了朝鲜政策,使得清与朝鲜的关系由征服与被征服者的关系开始向传统的宗藩关系转变。白顺治元年到顺治七年,虽然时间很短,但由于处于清王朝建立全国性统治的关键时刻,多尔衮的朝鲜政策承上启下,对清与朝鲜实现长期稳固的宗藩关系意义重大。除勇猛果敢、具有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之外,史料记载多尔衮具有多重性格,在摄政初期顾全大局、治军较严,后期则独断专横、脾气急躁、耽于享乐,因此这一时期的朝鲜政策也打上了多尔衮个人的鲜明烙印。本文主要从多尔衮摄政这一时期对皇太极制定的朝鲜政策的继承与调整以及其个人对政策实施的影响两个层面来阐述天聪年间至顺治初年的清廷对朝政策。  相似文献   

7.
巡按制度的兴废清初巡按制度于顺治元年五月始设,顺治十八年五月废止,其间经过四次停复。第一次实施从顺治元年五月到七年四月,为期六年,时值多尔衮摄政期。摄政王多尔衮顺治元年五月初二日进入北京,标志  相似文献   

8.
多尔衮拥立福临考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太宗皇太极死后,多尔衮拥立福临继皇帝位,这不仅是多尔衮一生中的重要举措,也是清代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弄清这一事件的真象,既有助于正确评价多尔衮其人,亦有助于认识清史演变中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9.
崇德八年(1643年)清太宗皇太极去世后,清统治集团内部出现了一系列政治斗争事件。这些政治斗争事件,与多尔衮——多铎联盟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具体考察多尔衮——多铎联盟的建立及其在政治斗争中的作用,旨在说明顺治初年政局变化的关键所在。不当之处,请方家教正。  相似文献   

10.
多尔衮争位质疑宋国强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九日,清太宗皇太极在清宁宫“端坐而崩”,九子福临继位,是为一年后定鼎中原的顺治皇帝。目前史学界普遍认为,顺治继位是清统治集团内部争夺最高权力斗争的折衷方案,具体地说,是肃亲王豪格和睿亲王多尔衮窥伺神器的斗...  相似文献   

11.
济尔哈朗与多尔衮同为和硕亲王,共同辅国理政,而两人的人生却走向了不同的方向。济尔哈朗与多尔衮在军事方面都有着杰出的才能,然而,由于两人性格迥异,济尔哈朗的"妇人之仁"使他晚年得到了善终,而多尔衮的霸道与独揽大权却让他在死后都不得善终。  相似文献   

12.
本文依据中国国家博物馆藏《皇父摄政王以疾上宾哀诏》,考证皇父摄政王多尔衮并无叛逆之心,追罪多尔衮的案子是天大的冤案。  相似文献   

13.
《湖南文史》2009,(6):57-57
1644年6月6日清兵进入北京,原明朝的文武百官出城五里外跪迎睿亲王多尔衮。  相似文献   

14.
1644年6月6日清兵进入北京,原明朝的文武百官出城五里外跪迎睿亲王多尔衮。  相似文献   

15.
曾为清初摄政工的多尔衮,其领旗问题,一直为研究八旗制度史、清初政治史的学者所关注。最初,人们沿用清史专家孟森《八旗制度考实》中的观点,认为多尔衮始终领正白旗。随着研究的深入,不断有人指出这种提法的不确切之处,即多尔衮领镶白旗,后来才改领正白旗的。最早论述这一观点的,是日本学者阿南推敬①。其后的一些学者也得出相同的结论②。但多尔衮究竟是通过什么手段而成为正白旗主的?又是何时改领正白旗?其目的又是什么?由于清官方文献的隐讳,史料缺乏,一直不得其解。阿南惟敬曾在某些方面提出了看法(见下述),由于缺乏足…  相似文献   

16.
左书谔在《北方论丛》第二期撰文认为,吴三桂之降清并非真降。作者列举了七点证据:一是吴三桂一贯抗清的态度;二是吴三桂与多尔衮磋商联军过程中的书信;三是多尔衮兵临山海关,吴三桂出迎的言行;四是山海关战役的布置及战斗;五是山海关战役后多尔衮加强了对吴三桂的控制;六是吴三桂的檄文;七是吴三桂在攻占北京前后欲立朱明太子的行动。  相似文献   

17.
李晗 《沧桑》2013,(5):18-20
李自成和多尔衮是明末清初政权更迭中两个非常重要的历史人物。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李自成排斥拒绝明朝儒士,多尔衮则尽力招抚故明官员,信任和重用汉官。二人在用人政策上的不同,成为影响他们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8.
《华夏人文地理》2005,(U09):52-54,56
1644年,李白成农民军攻陷北京,明崇祯帝自杀。清军在吴三桂的带领下乘机入关打败农民军,多尔衮迎顺治帝入关,定都北京。清军入京后,实行旗民分城居住制度,内城居八旗子弟,  相似文献   

19.
正一、顺治也曾"入学难"顺治十六年(1659年),广东籍的高僧木陈忞与年轻的顺治皇帝有过一次长谈,其中有一段顺治关于自己学业方面的感叹:"朕极不幸,五岁时先太宗早已晏驾,皇太后生朕一身,又极娇养,无人教训,坐此失学,年至十四,九王(多尔衮)薨,方始亲政,阅诸臣奏章,茫然不解。"(《北游集》)以此可见,福临在继位之初,并未受到多大重视,在当时多尔衮与济尔哈朗两位摄政王的操控下,其在当时能否成为真正  相似文献   

20.
清朝自开国伊始,修史活动多有具体的、直接的政治需要。清太宗即位多年之后,才着手纂修清太祖朝实录,其目的不仅是宣扬后金与努尔哈赤的立国创业之功,还借此突出皇太极本人的地位,连实录名称也将其生母写上,从而配合皇太极强化君主集权以及称帝改国号的进程。顺治帝入关后六年,亲政之际才纂修清太宗朝实录,此间有多尔衮令人“篡改”实录的政治斗争,此为日后多尔衮与同党刚林的一项罪状。而顺治二年宣布纂修《明史》亦只是借此渲染明朝已经灭亡,清廷接续正统,并笼络已降附的汉官与绅士而已,实际纂修工作成效甚微。康熙四年再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