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旅游》2006,(3):25-25
《旅游》杂志改版两年,确立了以国内选题为主打、兼顾国外选题的采编结合的风格,以每期一个大选题的形式,将一省、一市或某一地区作为选题的采访范围,如“大东北”、山东,“一半圣人一半海”、“安徽桃花源”、“秘境广西”、“中原文化之旅”、“告诉你一个不熟悉的北京”等,但我们并不拘于地域界限,以某一线索为概念贯穿的选题也可独立成篇,如“菩提树下的国度”、“中国红色之旅”等。  相似文献   

2.
秦志军 《旅游》2006,(2):6-6
2005年12月26日.《旅游》杂志社在王府井的台湾饭店召开了年末读者见面会。再往前一年.2004年12月.《旅游》在文章操作方面进行一项变革.开始大选题操作。到2006年1月.已经操作了“中原文化之旅”、“广西秘境”、“安徽桃花源”、“菩提树下的国度”、“中国红色之旅”、“南疆,苍凉美丽”、“告诉一个你不熟悉的北京”、“重庆变脸”等14个大专辑。  相似文献   

3.
读者论坛     
2006年9月号每一期杂志就像一桌菜肴,读者是食客,我们是厨师。9月刊的“主菜”是楚文化,如何能让这个地域性很强的选题引起读者的普遍兴趣和广泛认同,是这类选题的挑战。由读者的反响看来,它最终还是赢得了读者的肯定。其中,最大的肯定莫过于将这个专题赞许为是对楚文化的“一种更高层次的保护”。在这一期,《鞋子的故事》是一个着眼小,但立意新颖、深远的文章,同样也博得了很多读者的好评。  相似文献   

4.
《旅游》2005,(8):9-9
从2004年第12期开始,《旅游》杂志在内容上做出了新的尝试,陆续以专辑的形式推出了“中原文化之旅”、“大东北”、“天津,600年城记”、“菩提树下的国度”、“山东,一半圣人一半海”、“中国红色地图”、“安徽桃花源”、“秘境广西”8个专辑,  相似文献   

5.
读者论坛     
《华夏地理》2007,(12):12-12,14
2007年9月号 到处都在“鬼吹灯“的时候,《盗墓》引起的反响完全在我们预料之内,但让一位”物件儿”的收藏者产生触动与感慨并反馈给我们,却令我们有点意外。这是一封没有署名的邮件,进一步沟通之后,这位读者留下了落款.但显然是一个化名。每次在制作类似非常规的选题时,我们都会担心读者的反应,与之无关的读者会喜欢吗?  相似文献   

6.
《旅游》2007,(7)
从2004年第12期开始,《旅游》杂志在内容上做出了新的尝试,陆续以专辑的形式推出了“中原文化之旅”、“大东北”、“天津, 600年城记”、“菩提树下的国度”、“山东,一半圣人一半海”、“中国红色地图”、“安徽桃花源”、“秘境广西”、“寻找广东最美的地方”、“山西,遍地是国宝”、“乡土泉州”、“水之江苏”、“江西,千年守望”等一系列国内外专题。  相似文献   

7.
文章针对目前年鉴存在的质量问题,指出其核心问题是缺乏应有的选题原则所致,所以要使年鉴质量有一个大的提高,在编纂年鉴之初必须确立“年”、“全”、“准”、“新”、“大”、“热”、“特”等选题原则的构想。  相似文献   

8.
乃夫 《旅游》1998,(11)
1998年8月5日上午11:20分,一列旅游专列离开北京火车站,驶向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这是一列非常特别的旅游专列,特别在整列车乘坐的只有一家旅行社独自承接的一个团队。这列车挂了16节车厢,团队人数达到800多人。一次成行的旅游团以达到此等规模,如果不是创纪录的,也是世所罕见的。专列冠名“北京电信号爱心希望之旅”。特别的团队,特别的旅行就在北京──叮伦贝尔“爱心希望之旅”成行的前一个月,北京几乎所有的中央和地方的新闻媒介都报道了“希望工程爱心希望之旅”号专列将赴内蒙古的消息,几家大报还大版面地刊出了广告。希…  相似文献   

9.
《山茶》2009,(5):174-174
提到山西,不得不提及五台山——华北的屋脊,佛教圣地,浓缩建筑、历史、人文之精华。因为历史、经济等原因,这些精华并非保存在台怀和台顶的“五台山核心区”,反而在环绕着五台山的外台地区保存良多。《华夏地理》杂志特别策划了“大五台”之旅,一次融合摄影与文化的全新“朝圣之旅”。  相似文献   

10.
卷首语     
“不要再在我们的伤口洒盐了。”我们的特约摄影师高铭从唐山回来,转述了一位当地老人家说的这么一句话。高铭的转述表达了他自己对这次工作的反省,也让我们重新检视了自己策划这样一个选题的动机。的确,每届“周年”,媒体总不免行礼如仪般地重新把重大新闻事件重新翻搅一番,而我们这一期杂志似乎成了这个概念的集大成者。我们报道了地震,不仅因为  相似文献   

11.
本刊讯(记者潇桦)全国“幸福之旅”旅游联合体第五届年会,于2006年12月16日至19日在福建省福州市举行。“幸福之旅”是全国十大旅业联盟中唯一以“温馨”名字命名的群众性组织。从这样一个命名中不难看出:“幸福之旅”创办的初衷,就是要让更多的游客在旅途中获得最大的快乐和幸福!2002年1月创立“幸福之旅”,十分注重自身旅游品牌的树立与推广,通过开展一系列全国性的大型旅游推介和热点旅游产品集中采购活动,使团队的规模与实力不断壮大,在全国旅游业内的影响力明显增强,已由创办初期的32家旅行社发展到现在的96家,会员单位遍布全国26个省…  相似文献   

12.
读者论坛     
2007年2月号尽管春节未必是读书最好的季节,但我们2月号的杂志内容还是引起了读者的广泛回响。很多读者赞许“到西藏过大年”内容的实用与及时,也有读者告诉我们他身体力行到西藏过大年的经历。吕楠的西藏摄影作品,则有“慧眼识英雄”的读者,了解这篇作品独家与珍贵之处,对我们而言也是意外的惊喜。当然,由于猪年的到来,杂志中关于猪的选题得到了最多的关注和好评。《尼日利亚:黑金诅咒》一文因为贴近时事,则受到关心非洲国家现状读者的大力赞赏。  相似文献   

13.
最近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一切以“旅游27周年纪念刊”为中心。首先是策划27周年的大专题:中国27个三线城市之旅。旅游是个大概念,衣食住行游购娱;旅游也可以是个小概念,一粒  相似文献   

14.
《百年潮》2002,(6):79-80
本刊第5期登出了《读者意见表》,旨在更深入、更广泛地征求读者意见,提高刊物质量。“五一”长假刚过,本刊就收到众多的读者来信。捧读这一封封发自肺腑的读者之声,我们由衷地感到欣慰,感到广大读者对《百年潮》的至诚至爱。作为办刊人,有什么比读者对刊物的关注更可贵!在目前国内8000多种公开刊物和万余种内部刊物中,读者选择了本刊,而且相当多的读者是从创刊号至今连续自费订阅。为回报读者,我们只有加倍努力,也热切盼望读者朋友继续给以支持帮助。从本期起,我们仍将不定期推出“读者来信摘编”,倾听读者的声音,交流编辑思想,无论是赞美还是批评,我们都欢迎和衷心感谢。对坚持经常给本刊提意见和献计献策者,我们将给予酬谢和奖励。  相似文献   

15.
读了几部市、县志(含二稿)的“大事记”,觉得在收录和写作方面存在几个问题,有必要作一番探讨。问题多出在建国后部分,古近代部分也有所反映。一是大小倒置。例如,某年市两位作者创作的两首歌曲被收进国内某集子一事,上了“大事记”;同时期市内城区行政区域调整,涉及半个城市的事,“大事记”却未提及。建国后某部门的一把手易人,录入了“大事记”;晚清和民国初期部分知府、县知事,却未反映。这些问题无疑会影响“大事记”’‘大”的特声、。二是轻重兼容。主要反映在对灾害收录方面。如梧州原是一个沿江不设防的城市,洪水季节…  相似文献   

16.
<正>著名画家蔡可刚先生是画小写意花鸟的高手。他游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佳境圣水,感悟到了飞禽走兽、鱼虾畅游的神韵。浏览他“珍禽”的画卷,如走进百鸟愉悦的天堂;观他的“大漠之旅”,如伴随着驼铃走在无垠的戈壁;读他的“大  相似文献   

17.
做这一期《问道江西》选题的同事用了两周时间走了三清山、龙虎山、萍乡和宜春,回来时,脸上多少带着些被我笑称为“清静无为”的表情,在某个安静的下午,他们中的某个还会突然说起在三清山上与道姑的一次只言片语的浅谈。在他们看来,这是一条自然和人文并重的旅程,这条“问道江西之旅”,从旅游观光的角度看点颇多,  相似文献   

18.
以人为本的历史农业地理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已出版的若干种关于中国历史农业地理的研究专著,大多借助农业地理的叙述框架,在时间维度上加以延伸和拓展。很显然,这种研究的重点不在概念的提炼和理论的构造,而在于尽可能详细地描述某一历史时段或某一历史时段某一区域中农业地理构成的诸要素(如地形、地貌、气候、土壤、人口、土地垦殖、耕地面积、作物及品种、耕作制度、产量等),达到对所描述的时段及区域农业面貌的全景式鸟瞰。已出版的此类著作对于中国农业历史地理学的贡献甚大,但久之,读者不免心生疑问,历史农业地理难道只能是“历史时期的”农业地理,它到底有没有属…  相似文献   

19.
我们在泰国清迈当地一家酒吧约见朋友“带鱼”,作为一个在清迈已经呆了一年半的准泰国人,我们觉得他有义务就此番泰北之旅提供建议,但是他漫不经心的神情让人觉得不踏实。  相似文献   

20.
“词位研究”这一概念是50年代陈梦家先生提出来的,指的是在分析卜辞文法时“我们不能先确定了某一个字的词类或词性(如说雨是动词,衣是名词)而分析句子,我们应该先从句子中看某一个字的地位和其作用,如“解衣衣我”的“动,名,动,名”的组合。因此我们不能说“衣”是动词或名词,只能说在“解衣”的结构中它是处于动词之后的名词,在“衣我”的结构中它是处于名词之前的动词”。其实早在十九世纪西欧汉学界中,在有关古代汉语语法研究方法这个问题上,基本上有两种不同的意见。德国著名语言学家混伯特(W.Humboldt)主张,通读“古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