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盛鸿 《百年潮》2001,(11):79-80
<百年潮>1999年第5期刊载了罗久芳女士写的<罗家伦与五四运动>一文,如实地记述了中国近代著名文化教育界人士罗家伦在五四运动中的活动与功绩,读后令人感慨万千.确实,罗家伦是中国近代一位值得纪念的文化名人,尤其是他的爱国思想更值得颂扬.罗家伦一生多从事文化教育工作,其中以在抗战前后担任中央大学校长的时间最长、建树最多.至今,南京许多曾在中央大学任教与工作过的老人仍流传着一些罗家伦在抗战前后爱国护校的动人事迹.他在南京沦陷前成功地组织中央大学内迁,做到"鸡犬不留",就是其中一例.  相似文献   

2.
三十一岁的清华大学校长——忆我的父亲罗家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家伦,是一个不该陌生与遗忘的名字。如果一个人的一生可以用几个简单的符号来概括的话,我们或许可以用这样几个字符勾勒出罗家伦的一生:“五四运动”的学生领袖和命名人(罗家伦第一次提出“五四运动”这个概念);31岁的清华大学校长;中央大学的十年掌权者。  相似文献   

3.
《民国春秋》1998年第4期发表了《罗家伦主持中央大学》一文,其中提到罗家伦“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起草了《北京学界全体宣言》这份5月4日当天北京唯一的印刷品传单,在该宣言中首次提出‘五四运动’一词”。这个说法与史实有所出入。罗家伦的确是《北京学界全体宣言》的起草者,但宣言中并未提到“五四运动”一词。该词首次出现于罗家伦的《五四运动的精神》一文中。罗家伦于1912年进上海新式学校复旦公学,初步接触新思想和上海的新出版物,开始在学校出版的刊物上写文章。1917年入北京大学,主修外语和外国文学,积…  相似文献   

4.
“马上赶制900口大木箱,木箱内还要钉上质量上乘的洋铅皮!” 1935年5月下旬的一天,乘蒋介石专机从重庆飞抵南京,赶回国立中央大学参加毕业典礼的校长罗家伦,急匆匆命人做了件令人匪夷所思的事. “好端端要这么多木箱干什么?”众人一头雾水. “以后只怕要派上大用场!”罗家伦眉头一紧,叹口气说.  相似文献   

5.
黄季陆     
黄季陆(1896——1985年)四川省叙永县隆乡人。早年曾在上海复旦公学中学部读书,与吴南轩(抗战时期任复旦大学校长)和罗家伦(曾任中央大学校长)均为同窗好友。1917年毕业于复旦,旋赴日本留学,毕业于庆应大学。1919年复去美国留学,先后获得美国威斯灵大学学士学位,美国俄亥俄大学硕士学位。又任加拿大都郎托大学研究员,并在加拿大办过“醒华日报”。  相似文献   

6.
中央大学在抗战之初从南京成功迁至重庆,成为全国内迁最为彻底和成功的高校,为学校的重建和发展积蓄了力量。由于校长罗家伦本人的特殊政治身份和人际网络,中央大学迁校的决策过程反映了国立大学、教育部与蒋介石以及国民党中央核心层之间的互动关系。此外,中大的迁校过程也蕴涵了中央大学、重庆大学与四川省政府之间的复杂关系。中央大学内迁重庆后开始着力于重建教学与研究体系,稳定校园正常秩序,并调动师生的"抗战精神"。在这一过程中,中央大学和国家的教育政策更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战时背景使得国家的教育政策在中央大学得到了进一步落实与体现。  相似文献   

7.
下篇:在中央大学一、受命于动乱之际罗家伦提出辞职后,并没有得到教育部批准。但是他去意已决,便独自到武汉大学当了一名历史学教授。不料蒋介石到武汉后,先是让他回清华,后来又让他到南京担任中国政治学校教育长,并主持校务。  相似文献   

8.
正罗家伦与顾颉刚相识于"五四"前后的北京大学。1916年夏,北京大学在上海招考新生,24岁的顾颉刚报名应试,随即被录取。他于秋天负笈北上,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与他同年入学的还有傅斯年。1917年秋,毕业于复旦公学的罗家伦通过北大的新生考试,于这一年秋升入北京大学,主修外国文学。  相似文献   

9.
在民国历史上,罗家伦是横跨政学两界而又有胆有识的人物. 他1917年考入北京大学,第二年与傅斯年创办《新潮》杂志,成为与《新青年》并驾齐驱的一份刊物.1919年五四运动时,学生在街头散发传单,其中最重要的《北京学界全体宣言》,就是他临时起草的.随后,他在《每周评论》上发表《“五四运动”的精神》一文,第一次提出了“五四运动”这个概念.  相似文献   

10.
1949年国民党大崩溃之际,著名的国学家、历史学家傅斯年没有选择留在大陆,而是跨海远赴台湾,就任台湾大学校长.1950年12月20日,傅斯年在台湾省参议会接受省议员质询时突发脑溢血,跌倒在了省参议会上.得到消息的“行政院长”陈诚、“台湾省主席”吴国桢、“总统府秘书长”王世杰、好友罗家伦等人都急切地前来探视,蒋介石嘱咐随时报告情形.傅斯年没能逃脱死神之手,一代学人溘然长逝,享年54岁.  相似文献   

11.
1940年,在牛津大学学习已达6年的杨宪益,接到吴宓和沈从文的来信。他们邀他回国教希腊文学和拉丁文学,并附寄了西南联大的聘书。杨宪益欣然启程。正值二战紧张时刻,他绕道加拿大、美国,经香港终于抵达重庆。1954年漂洋过海时他是独自一人,此次回国,却带回来一位女朋友——英国姑娘戴乃迭。几个月后,他们在重庆举办了婚礼。为他们做证婚人的是中央大学校长罗家伦和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  相似文献   

12.
“蒋家王朝”在1949年仓惶败兆时,带走了故宫的古董字画、国库的金条珠宝,也带走了“光复大陆”的幻想。但是最为无价的是,其“抢救”走了胡适、傅斯年、罗家伦……这些当时中国最著名的知识分子,正是这些知识分子,在风雨飘摇之际,在偏安一隅的孤岛上,让中国文化一脉相传。  相似文献   

13.
上篇:在清华大学一、年轻的大学校长1928年北洋政府垮台之后,罗家伦出任清华大学校长,当时他只有31岁。罗家伦(1897-1969),字志希,祖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西进贤。他早年在上海中国公学就读,后来考入北京大学。在北大,他和傅斯年等人发起新潮社,创办《新潮》杂志。  相似文献   

14.
正罗家伦(1897-1969),字志希,浙江绍兴人,著名教育家、历史学家,"五四运动"的命名者。他在清华大学校长任上虽然只有短短两年,其"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开创之功却无法抹杀,他是清华大学首任校长,也是清华校风学风的奠基者。处世为人:大度豁达新文化运动期间,吴宓曾与罗家伦有过笔墨官  相似文献   

15.
罗家伦比傅斯年小一岁,迟一年入学,迟一年出国留学,本行专业也是历史学。他们是五四运动的两大学生领袖,当时出足了风头,傅斯年洋洋得意地认领陈胜,那个吴广,无疑应该是罗家伦。  相似文献   

16.
正罗家伦是民国时期著名的学者,曾参加过"五四运动",也为民国时期教育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然而,他让众人所熟知的,是他的那种怪劲和倔劲。北大组织招生考试,罗家伦应试。因为写得一手好文章,考试时自信满满。说来也巧,他的试卷正好遇上胡适批阅,胡适看了他的文章后眼前一亮,大加赞赏,认为他将来必是一个可造的文  相似文献   

17.
傅斯年(1896—1950年)山东聊城人,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颇具影响的人物。对其整个一生的功过是非,难以在有限的篇幅内作出全面评价,本文仅就他在“五四”时期的思想、活动,试作分析。一“五四”运动是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在这一时期,由于国内外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因而我国的思想界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以1915年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先进的知识分子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反对封建主义的新文化运动。正是在这种新思想的影响和激荡下,1918年11月,北京大学文科学生傅斯年、罗家伦等人邀集了部分进步同学,创办了新潮社,出版了《新潮》月刊。  相似文献   

18.
考入北大成为胡适、陈独秀的学生 罗家伦(1897-1969年),号志希,浙江绍兴人,出生在江西南昌.他是五四领袖之一,不仅首创"五四运动"一词,而且是清华大学首任校长,更是一位学贯中西与新思潮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常说的一句话:"我们并不能盲从西洋,我们也不能迷信中国."  相似文献   

19.
《纵横》2007,(9)
一2006年5月4日,台湾国民党中央党部举办"五四名人书札"展览,展出了孙中山、毛泽东、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胡适、鲁迅、钱玄同、罗家伦、傅斯年、廖仲恺等十七人的手迹。其中,毛泽东手迹首次在台湾展  相似文献   

20.
蒋介石一生兼职无数。1943年2月至1944年8月,蒋介石担任了一年半时间的重庆中央大学校长。既然当了校长,当然要有个校长样子,在知识分子中注意树立“儒雅”形象,在青年学子中做出“长者”风范。然而,他在中央大学的所作所为,却适得其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