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点滴忆汉俊     
汉俊是我先生李书城的胞弟 1920年。我从家乡松江到上海念书,由父亲的朋友介绍我寄居在书城、汉俊的家里。那里是一所上海人称作三楼三底的房子,坐落在法租界三益里。当时黄兴的遗孀徐宗汉住在贝勒路的一处房子,请了一位湖南老先生当家庭教师,我便同她的子女一美、一球等一起从老先生补习功课。准备投考学校。  相似文献   

2.
终身的遗憾:李汉俊与陈独秀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云根 《炎黄春秋》2009,(10):34-38
李汉俊原名李书诗,号汉俊,笔名李人杰、人杰、汉俊、汗、海晶、先进等,他是中共建党时期最有影响的思想家、理论家之一,被认为是党内“最有理论修养的同志”。陈独秀则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总司令”,被誉为“思想界的明星”、“新思潮的首领”、“政治革命之前驱”。他们两人不但都是中共早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的先驱,还同是上海中共发起组的主要成员,并先后担任了中共上海发起组的书记和代理书记,他们曾经为了一个相同的目标——创建无产阶级的政党——中国共产党,而并肩战斗,忘我工作。  相似文献   

3.
龙洞简史     
(一)龙洞是一股泉水的名字。这一股泉水在我老家油菜坡.离我老家的房子只有十步左右,在我老家房子里就能听见泉水流动的声音。如果提到我的老家。就不能不提到龙洞。老家这个词。在一般人看来似乎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我的老家却是具体可感的,它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那栋土墙黑瓦的房子,二是房子后面那片竹园,再就是房子右边的这个龙洞。长年客居异乡,难免时时回忆老家,每当想起老家来,我都会情不自禁地想到龙洞:而且,龙洞往往是我回忆的重点,它在我心中的地位有时候简直超过了那栋房子。这真是有点儿不可思议。  相似文献   

4.
我们这代人看起来很潇洒,其实就是一群奴隶,到死都得撑着"我就像个蜗牛,走到哪里,就把能房子驮到哪里。"坐在衡山路上一家环境幽静的咖啡馆,背后是落地窗外幽雅的风景,衣着时髦、妆容精致的宋静(化名),笑着调侃自己。这是位重庆妹子,性格爽利,精明强干。五年间,创下在苏州、上海、成都三地买下四套房子的历史,说起自己做"房  相似文献   

5.
对上海,我曾经写下过许多和我并不相关的文字。一座舞台般的空城,街上阒无一人,房子陌生。我梦中看到的上海永远如此。的确有点刻意,连潜意识也中了毒。1998年写《老上海》,最先是图片诱发了我,观察、援引、讽喻紧随其后。我在图片里倘佯,竭力修改梦中所见。那时候,许多人迷上了“上海考古学”。我觉得我有必要同他们划清界线。一年以后,我在《地图与肖像》中徒劳地辩解道:我写上海,“不是出自热爱,或不合时宜的怀  相似文献   

6.
顾祝同同汉奸周佛海在抗日战争时期一直过往甚密。1943年,我亲眼看到秘书代他用绢当信纸写成信,缝到棉被内,派人经皖南于潜县的厂口镇进入上海,送到周佛海那里。厂口镇我曾到过,地方虽小,然在抗日期间成了敌我商品聚集地,繁荣一时,有小上海之称。抗日胜利后,周佛海曾将上海福开森路一幢楼房住宅赠送给了顾祝同。这幢房子当时估价值一千根条子(每条十两黄金)。周佛海得免于死,可能这幢房子帮助不小。周佛海贿赂顾祝同@李致中  相似文献   

7.
这样看来,这老两口的日子还算舒坦,其实这间32平方米的上海老石库门房子里,居住着5口人——谭洪章.陈玲妹夫妇和他们大儿子一家三口。上海的老石库门房子多数都是几户人家住在同一屋檐下。个人私密空间与公共空间交错。但随着这种占上海市区住宅面积60%的老房子被一幢幢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取代.  相似文献   

8.
陈益 《钟山风雨》2008,(4):27-29
我认识徐景贤,大约已有十一二年了。每次都是与企业家朋友董先生在春节或国庆节前夕开车去他上海天平路寓所拜访,彼此很随意地聊天。徐氏寓所房子比较狭窄,住着他们夫妇和女儿一家,来了客人愈显拥挤。徐景贤知道我是作家,第一次见面就赠给我一册《生命似火》。他说,  相似文献   

9.
陈抗美 《湖南文史》2013,(10):59-60
1969年1月,我和四位同学响应毛主席的号召,从上海“下乡”来到安徽的濉溪县(今属淮北市)白沙公社王楼大队吴楼生产队插队。1970年的春节过后,我比其他上海知青提前回到了我所下乡的生产队。回到生产队后我发现我原先住的房子被调换了,换到了仓库旁边的一间小房子里。  相似文献   

10.
我说我是陈伯华的“陈派” 香港的好景不长。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日寇得寸进尺,步步南侵。武汉、长沙、桂林相继失守,又逼近广州。大炮的轰鸣在港九一带隐约可闻。社会上盛传日机要轰炸香港。港英当局亦为之惶恐不安。为安全计,刘骥带着我乘船躲过日寇数次轰炸,到了上海,住进租界内的马斯南路,那儿有我们的一幢房子。  相似文献   

11.
寂寞斑斓     
叶菡 《神州》2011,(2):96-101
当一切都已成为记忆,我对我的朋友们说,或许,在我的下半生,我会快乐地活着,虽然不一定,但是总有可能吧。童年应该是金色的,或者是天蓝色的,我的童年是在奶奶家度过。村子里栽满了梨树,而我们的房子就建在梨树园里面。房子后面是一条河,小河的对岸是一  相似文献   

12.
古岳 《中国土族》2011,(4):14-21
我去看望一个老人。而这个老人已经不在人世了。所以,2011年11月1日下午,当我走进他曾经住过的那套房子时,并没有看到这个老人,但我仿佛看到了他的影子。这是一套三室两厅的房子,应该有110平方米以上。有两间小房间里各支着三张床,都十分破旧,几乎所有的木床都曾反复修补,有几张木床的腿断了,就钉了两块小  相似文献   

13.
我的房东们     
我第一个房东是同学的同学的姨妈。那时我大三,在广州实习,和三个女生一起租的房子。房东一家就搬到了我们楼上。我带着行李到那儿的时候,他们正在搬家具。房东女儿跟我说,一些旧东西都留给你们,我们搬家买新的。过几天发现,原先留下来的凳子一天比一天少了,变了形的旧扫帚都不见了,怪不得房东天天下来敲门!  相似文献   

14.
李根清 《炎黄春秋》2014,(5):59-64,58
内勤1964年底,我从北京到上海担任林彪内勤的时候,林彪住在徐汇区太原路的一座房子,那里的内勤有两个人,一个叫刘文儒,一个叫屈真。我去了以后,与刘文儒一起照顾林彪,还为林彪抄写读书卡片,渐渐地林彪也找我记录他口述的一些东西,誊抄他报送毛泽东、中央或中央军委的信件、公文稿等。  相似文献   

15.
若提起拉萨的黄房子,大多数人第一反应一定是八廓街玛吉阿米美丽的传说。但在布达拉宫东侧也有一座称为“玛尼拉康”的黄房子,在黄房子的对面有一家来自青海三姐妹经营的酥油店,她们通过自己的勤劳与善良演绎着当代拉萨黄房子的故事。  相似文献   

16.
上海历来就是一个移民城市,从19世纪中叶开始曾经经历过三次大规模的移民潮,能够理直气壮在格式表格籍贯一栏里填“上海”的委实不多,所以,上海老房子前被多加了个“洋”字,也就不在话下了。随着年轮更迭光阴流逝,老洋房里的洋人换成本地人而后又换成洋人的故事每天都在发生着。  相似文献   

17.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不久后的一个星期天,我单独去探望公婆(章文晋的双亲)。他们住在东四九条一所院落的三间小房里。我一进到他们的房子,见两个老人已摊开一张报纸,拿着放大镜在仔细寻看。猛然抬起头来,见是我进门,显得格外高兴。婆婆叫我也来到桌前,原来他们正在聚精会神看尼克松访华的新闻报道。其实那已经是一张过时的旧报了,我正纳闷  相似文献   

18.
儿子两岁时,同事送来一桶积木,儿子对积木好奇得团团转,一个劲地缠着我陪他玩。开始,我给儿子搭了个简单而具有一定高度的“房子”。儿子很感兴趣,马上拿起积木模仿着一块一块往上搭,但是,只到第三层,积木就倒下来了,面对这样的挫折,孩子“哇”的一声就哭了,同时一下子将我搭的“房子”也推倒了。  相似文献   

19.
正时下流传着不少关于高房价的段子,其中最经典的当属"2016年败家行为排行榜:1.卖房创业,2.卖房炒股,3.卖房出国……2016年兴家行为排行榜:1.北京买房,2.上海买房,3.深圳买房……"尽管是些调侃之词,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节节飙升的房价带给普通中国人的无奈和焦虑。房子之于中国人,一直以来都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房子是安宁、房子是幸福、房子是家……那么,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为解决城镇居民,尤其是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居民的住房问题,  相似文献   

20.
邵逸夫先生原籍浙江省镇海县长山乡下邵村(今宁波市北仑区下邵镇)人,生于1906年10月14日。父亲是一位商人,早年离开家乡到上海从事漂染业。邵逸夫年轻时家境小康,但他在17岁出道初期,不是继承父业,而是与其兄邵醉翁、邵仁枚共同从事娱乐事业。20年代初期,邵氏兄弟在上海开办戏院。1923年,邵家衰落,只剩下一所房子和一家戏院;后经过全家商量,决定保留戏院而卖掉房子。邵家一家大小驻足戏院里,破釜沉舟,从事戏剧和电影事业。当时,美国默片初传入上海,上海人争看一些如查理·卓别林早期的新鲜滑稽影片。邵氏兄弟具有敏锐眼光,看到这新兴的事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