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围绕着应客观反映中共华北地方组织在创建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中的地位与作用问题,用翔实的史实说明,七七事变前后,中共华北地方组织已基本恢复。并成为华北最大政党,进而指出在八路军未投入开辟抗日根据地之前和八路军开始创建抗日根据地但暂时未到达的地区.中共华北地方组织即先机着手创建抗日根据地,首次提出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分为三种类型,即以八路军分兵发动群众为主、八路军与地方党组织协同配合、地方党组织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为主。  相似文献   

2.
王钦 《安徽钱币》2003,(4):37-37
抗日战争时期,在华北敌后,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建立了四大块抗日根据地,并根据需要,各根据地分别建立了自己的银行,并发行了各自的货币。这就是由贺龙和关向应领导的晋绥抗日根据地,成立了西北农民银行,发  相似文献   

3.
国民政府军队对百团大战的反应和策应配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民政府军队对百团大战的反应和策应配合刘贵福1940年8月20日,八路军在华北敌后发动了震惊中外的百团大战。8月22日,朱德、彭德怀向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卫立煌发出养电,通报了百团大战发动的目的、兵力部署及已完全切断正太路交通的战况。26日,卫立煌将百...  相似文献   

4.
抗币:即抗日货币之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开辟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所发行的货币,统称边币或抗币。具体地说:八路军开辟华北敌后根据地,一般称边币;新四军开辟的华中敌后根据地,一般称抗币。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共产党敌后根据地,有这样一位美国军官,他在中国全面抗战初期,曾两次巡游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延安和华北敌后,同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贺龙、刘伯承、邓小平及其他八路军将领多次交谈,在八路军从敌人手里夺回的地区里,纵横走访了好几个月,足迹遍布中国北方5个省份,行程5000多公里,成为访问中国共产党敌后根据地的第一位美国军官。  相似文献   

6.
1943年,日军不断对八路军及抗日根据地发动残酷“扫荡”,妄图在华北完成“治安强化运动”。在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太岳区,继1941年的“铁壁合围大扫荡”和1942年两次“辗转抉剔扫荡”失败后,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冈村宁次又发明出所谓的“铁磙式三层阵地新阵法扫荡”,准备在1943年秋季“扫荡”中用来对付八路军。然而,正当冈村宁次醉心于试验新战法时,他周密安排的“军官战地观战团”却被八路军团灭了。事情还得从一条绝密情报说起。  相似文献   

7.
<正>战争年代,山西作为革命老区,是整个华北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地带,而晋东南又是太行革命根据地的腹地所在,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最终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1937年10月,八路军一二九师开始在山西太行和太岳山区创建根据地,后又逐步发展为包括山西东南、河南北部、山东西部、河北南部等地在内的晋冀鲁豫边区抗日民主政府。太行根据地作为晋冀鲁豫边区的中心区域,具有关键性的战略意义,也是八路军的重要革命根据地和活动场所。  相似文献   

8.
豫皖苏边抗口民主根据地,是一九三八年十月以后,遵照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的指示,由新四军游击支队和八路军苏鲁豫支队共同创建的,是华中地区创建较早的抗日根据地之一。这一根据地范围广阔,横跨豫皖苏三省边境,是华北和华中两大战略地的联  相似文献   

9.
正平型关战役后,八路军一一五师的一部2000余人,在聂荣臻率领下展开游击战争。1937年11月,建立了以五台山为中心的晋察冀军区,创建了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根据地面积40万平方公里,人口2500万,县治108个,成为华北敌后最大的抗日根据地。在八年抗战中,根据地军民与日伪军作战3.2万次,毙伤日伪军35万余人。  相似文献   

10.
申伯纯,河北宛平(今属北京)人。192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经济系,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国民政府新编第十七路军政治处处长,参加过西安事变;1939年后任八路军前方总部高级参议、晋冀鲁豫边区参议会议长、华北财政经济委员会秘书长。  相似文献   

11.
《西域土地人物略》的最早、最好版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 ,《西域土地人物略》是现存少数记述明代西域史地的历史文献之一 ,其所证地域最广 ,可信程度甚高 ,并反映了当时西域与中原的联系及其相互影响。但目前两种通行本不仅文字讹误歧异处甚多 ,而且体例亦不相同 ,学者不知所从。得其祖本嘉靖《陕西通志》本 ,通行本中的讹误歧异即可厘清。至其作者 ,当非汉人或穆斯林 ;作时当在宣德十年 ( 14 35)甚至成化十年 ( 14 74 )之后。  相似文献   

12.
David Hunt 《Folklore》2013,124(1):75-90
Written evidence from the hunting folk literature of the Caucasus is presented together with the suggestion that the origin of the unicorn lies in hunting mythology and that remnants of it are to be seen in the figures in "The Lady and the Unicorn" tapestries in France.  相似文献   

13.
新中国建立前后,党和政府对私营工商业的政策经历了一个从利用到消灭的演变过程,而政策的实施既有成功的一面,也有失误的一面,产生失误的主要原因则是认识上出了偏差,对此有必要进行深刻的反思。  相似文献   

14.
朱军 《文物世界》2002,(4):38-42
觚,新石器时代马家浜化遗址即有陶制品出土,其用途为酒器。夏商较流行,西周后逐渐减少。部分器型仿青铜礼器,多用作陪葬冥器。  相似文献   

15.
16.
20世纪30年代报刊媒介与西北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玉梅 《史学月刊》2003,1(5):54-58
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危机、政治危机和民族危机,各报刊杂志纷纷刊登开发西北边疆的文章,喊出了开发西北的呼声。各有识之士利用报刊这一信息工具来研究西北、宣传西北;为开发西北制造舆论,推动了南京国民政府对西北的开发。但最终实效十分有限。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后首批留美生的选派是留学教育全面恢复的组成部分和重要标志,内驱力源于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巨大需求,同时中美关系的改善也为留学教育的恢复提供了宽松的外部环境.此次选派不仅促进了高教改革、科研创新,而且摸索出一整套向资本主义国家派遣留学生的选拔办法和管理体制,开启和引领了一个史无前例的留学时代.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汉赋作品中的服饰形象着眼,论述了汉赋在中国文学史中的重要地位以及体现汉代文化精神的礼乐精神,汉赋中的服饰形象描写与汉代礼乐精神的关系。通过汉赋中帝王、嫔妃、武士等的服饰描绘,论述其体现的礼乐精神以及礼乐精神对服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20.
ABSTRACT

Humanitarian diplomacy has always been a crucial element of humanitarianism, however it is now becoming a more prominent element of states’ foreign policies. It holds many attractions and much promise. It provides states with a way of expressing important qualities of international empathy and solidarity and can also enhance a state’s international reputation and provide valuable means for building relationship of trust and cooperation. This can in turn can be conducive to a state’s broader foreign policy objectives. However, there are also perils to the incorporation of humanitarian diplomacy into a state’s foreign policy. It can generate ambiguity and even conflict within a state’s diplomatic endeavours due to tensions between humanitarian and broader national interests. In exploring these issues it is useful to distinguish between humanitarian diplomacy and humanitarianism as diplomacy.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se issues in relations to Australia’s diplomacy. It argues that Australia has actively engaged in humanitarian diplomacy and humanitarianism as diplomacy. Whilst the two are often complementary, there are areas in which they have been in tension and even at odds. This has implications for Australia’s international reputation but also for its capacity to undertake genuine and effective humanitarian ac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