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耻民仇怎能忘,耄耋暮年记犹新!1937年7月7日,日本军国主义者,公然炮轰我卢沟桥,点燃侵华战火。日军的铁蹄,仅两个多月的时间,就从河北省踏入雁门关天险,于同年11月8日攻入太原。次年2月侵人临汾。日军势如洪水猛兽,长驱直人,沿着同蒲路南下。相继侵陷侯马、曲沃、闻喜、运城。  相似文献   

2.
刘展 《文史月刊》2002,(1):53-53
1945年8月上旬,日本侵略战争失败,宣布无条件投降前几天,我们八区工作队在孝义随第二战区楚溪春七集团军总部,星夜进军太原市。我属八区工作队的特务分队,驻扎在太原南城区大袁家巷22号李姓院内。该院的大门向东开,大门的正对面,过了马路的砖雕大门里,忘了门牌号数,就是驻的日军太原派遣军司令部的“慰安妇”,即军妓院。  相似文献   

3.
经盛鸿 《铁军》2023,(12):21-22
<正>1937年12月,日军攻占了南京,企图以武力与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征服中国人民,以建立长久的、稳固的殖民统治。然而,历史惩罚与嘲弄了日本军国主义当局。善良的南京人民面对侵略者的枪口与屠刀,不屈不挠,开展了各种形式的英勇反抗斗争。南京市民面对屠刀一批批倒下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入南京,对战俘与南京市民进行40余日的血腥大屠杀与强奸、抢劫、焚烧,使南京变成了人间地狱。  相似文献   

4.
作为人类共同记忆的南京大屠杀,有30万以上的中国平民和战俘被日本侵略军杀害,这已为全世界人民所熟知。可是,日军是一支特别凶残、暴虐的军国主义部队,它的残忍、野蛮,并不仅仅表现在南京一地。可以说,这支部队是打到哪里,就在哪里滥施暴行,杀烧淫掠,无恶不作。仅在华中地区,从上海到南京之间,就清楚地呈现着一条用数十万名死难者鲜血染红的暴行轨迹。  相似文献   

5.
1937年12月,南京沦陷后,侵华日军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对南京工商业进行大规模破坏。本文从南京市民呈文的角度作些分析,由于市民呈文所涉多为私营工商业,因而本文不包含国营工商业在内。文章主要从日军破坏范围、破坏方式以及对市民造成的影响等方面进行阐述,从而深刻揭露侵华日军对南京私营工商业造成的巨大破坏、对南京市民...  相似文献   

6.
经盛鸿 《百年潮》2009,(5):62-67
1937年12月13日,日军占领南京后,立即对手无寸铁的民众与放下武器的战俘进行疯狂的血腥屠杀,伴之以抢劫、强奸、焚烧.日军的恐怖暴行持续了6周,南京城成了一座人间的"活地狱".日军为了掩盖其惨无人道的屠戮,避免引起国际国内民众的抗议,用大量的图片精心"制造"南京"祥和"景象.  相似文献   

7.
德日两国在战后谢罪态度上的迥异表现主要体现在对战争性质和对战争责任的认识上,在战犯的处罚问题上,在战争的赔偿问题上,在历史教育问题上。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是国际社会给予德日两国的影响不完全一致,以及两者存在极大的个体差异。  相似文献   

8.
宋霖 《江淮文史》2015,(1):4-17,1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悍然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城乡战火连绵、硝烟四起,中国人民陷泥坠火、苦难深重。面对极其野蛮、极其残暴的日本侵略者,具有伟大爱国主义精神的中华儿女同仇敌忾,视死如归,前仆后继,共御外敌。"昭昭前事,惕惕后人",为不忘侵略者犯下的累累罪行,为铭记抗战英烈的光辉事迹,为实现海内外同胞"永矢弗谖,祈愿和平"的共同心愿,值此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本刊特辟专栏,以志为念。  相似文献   

9.
日本右翼势力、残余军国主义势力,利用历史教科书及其他手段,美化军国主义,宣扬对外侵略的正当性,做再现"大东亚共荣圈"的迷梦,是由来已久的.这种行径理所当然地受到过去被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国家的反对.去年再次出现了日本中学历史教科书问题.此前在一些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对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史实有所批露,肯定日本发动的战争的侵略性质.但是2000年几家出版社编写的送交文部省审查的中学历史教科书稿本,和过去的历史教科书相比,对战争的侵略性质和侵略事实,做了删改和歪曲.这件事又一次引起了过去被侵略国家的注意.  相似文献   

10.
1932年1月28日,日本侵略军大举侵犯上海,遭到中国守军第十九路军的顽强抵抗,著名的“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1月29日凌晨4时20分,多架日机由停泊在黄浦江中的日本第三舰队航空母舰上起飞,向上海闸北一带俯冲空袭。上午10时许,日机向位于闸北宝山路的商务印书馆总厂投弹数枚,引起猛烈爆炸,由于厂房内纸制品堆积甚多,燃烧极快,到下个5时许,全厂尽毁。  相似文献   

11.
纳粹大屠杀以其历史经历的极端性打破了德国历史的连续性,并作为历史意义的断裂和历史创伤,打破了战后德国人的代际认同、集体认同和民族认同。黑格尔“命运的因果性”、兰克“内在的关联”等德国传统思想资源成为对纳粹大屠杀进行历史反思的思想和意识前提。作为当代德国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学家,约恩·吕森提出德国人在战后反思纳粹历史的过程以1968年和1989年为界,形成了以参加战争及战后重建的一代、战后一代及战后二代这三代人的历史意识和民族认同取向为主导的嬗变过程。吕森以“命运的因果性”命题为核心来阐述战后德国人为纳粹历史悔罪的理论储备与精神机制,由此形成了第一代人的沉默、第二代人的道德批判和第三代人的历史化处理方式。“三代人”理论对纳粹历史反思的代际处理具有“理想型”和“形而上学罪责”的思维特征,其本身也是关于纳粹反思的学术性成果之一。  相似文献   

12.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军国主义者继续推行侵华政策,南京国民政府的部队虽和日军有过较量,但蒋介石认为,中日两国国力、军力相差悬殊,因此,总是尽可能避免决战,并且力图以“和平”作为推迟战争的手段。他以越王勾践忍辱负重、卧薪尝胆,终于灭亡吴国的精神自励,同时吸取中国古代“欲取先予”、“以柔克刚”等相关策略思想,一方面对日忍让、妥协,一方面则广结盟国,调整政策,安定内部,建设“国防据点”,经营西南根据地,准备抗战。他在这一时期的若干举措,为后来的抗战胜利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1937—1938年,上海、南京、武汉相继被日本侵略者占领,国民政府迁都重庆。重庆成为中国抗战时期的大后方、国民政府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也成为日军实施以炸迫降战略企图的最主要空袭目标。据重庆抗战大后方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西南大学教授潘洵介绍,为彻底“摧毁中国抗战意志”,日军下令对重庆实行大范围轰炸。1938年12月2日,日军总参谋长闲院宫载仁亲王代表天皇向侵华日军传达天皇敕令“大陆令第241号”.  相似文献   

14.
在1937年11月到12月侵华日军进攻中国首都南京与进行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期间,日军主力第16师团两名法西斯青年军官向井明敏与野田毅对中国战俘与平民进行骇人听闻的所谓"百人斩"杀人比赛。日本《东京日日新闻》等报刊对这两名法西斯分子的疯狂行径,在短短十余天时间中,竟连续四次进行跟踪报道,把这两个杀人恶魔吹捧为"日本勇士",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这个事例典型地说明了战时日本新闻传媒记者中的绝大多数人具备了日本军国主义者的一切思想特征与行为特征,是日本当局对中国实施武力征复与屠杀恐怖政策的宣传鼓动者。他们的战场报道宣扬日本的"侵略有理"与"屠杀有功",充满了法西斯的野蛮、霸道与无耻。  相似文献   

15.
1918年一战结束之际,美国驻华公使芮恩施在给国务院的密电中指出,在即将召开的巴黎和会上,如果中国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必将引发一场新的世界大战。这个战争预言,不仅是芮恩施本人的看法,也代表了当时在华美国侨民群体的主流意见,反映出一战结束之后美日两国在华利益竞争已经到了非常尖锐的地步。芮恩施的战争预言,揭示出二战的东方缘起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一战前后,芮恩施既是“门户开放”政策的重要阐释者,也是美国威尔逊政府对华政策的实际执行人,其基本思想是“联华制日”。至冷战初期,随着国际政治形势的转变,芮恩施的“联华制日”外交思想才逐渐被美国政府所摈弃。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建国初期《四川日报》关于爱国卫生运动报道分析,呈现出了作为内陆地区的四川在反"细菌战"的全国性的运动口号下,发起以改进环境和个人卫生,增强体质,减少疾病的卫生防疫运动实况。其卫生防疫、改进民生的作用与意义远远大于反"细菌战"的军事、政治使命,是全民参与卫生防疫运动的成功尝试。  相似文献   

17.
《四世同堂》,一部民族的痛史、愤史。在《四世同堂》中,老舍继承了鲁迅改造国民灵魂的五四传统,把造成国人性格懦弱、敷衍、苟且偷安的思想根源指向传统的北平文化。而整个北平文化又是以家族文化为基础的。因此老舍在《四世同堂》中便集中地审视了中国的家族文化,对其消极性因素进行了理性的审视与批判。如果说鲁迅从思想的角度,茅盾从政治、经济的角度切入社会现实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