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海堂是清代著名学者阮元(1764—1849年)任两广总督时在广州倡办的,成为当时广东的最高学府。 阮元,字伯元,号云台,江苏仪征人,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进士,历任乾隆、嘉庆、道光三朝的封疆大臣。在任两广总督期间(嘉庆二十二年奎道光六年,即1817—1826年),还兼任广东巡抚,兼署学政、粤海关总督等职。他重视文教事业,除倡办学海堂外,还设局修志,组织人力重修《广东通志》,于道光二年(1822年)成书,全书共334卷,470多万字,是一部权威性地方文  相似文献   

2.
陈昌齐研究     
清代嘉庆年间,阮元来粤任两广总督,重修《广东通志》(以下简称“阮志”),首选广东海康籍人士陈昌齐担任总纂。王增权曾撰《陈昌齐与〈广东通志〉》一文述及:“……《中国名人大辞典》及《中国地方志词典》有其小传。”既是阮元荐选的广东通志总纂,陈昌齐的经历、学问肯定非同一般,而其生平事迹仅得一二篇小传明显不足。于是从陈氏所著《赐书堂集》及有关文献,初步考察研究陈昌齐——这位在京、浙等地任职,后曾身居《广东通志》总纂要职的粤籍著名学者之一生。  相似文献   

3.
福建全省性的地方志编纂,始于明代弘治年间黄仲昭的《八闽通志》,继而有万历间何乔远《闽书》。清代则编有多部闽省通志:康熙间郑开极等人、雍正间谢道承等人,皆纂有《福建通志》,乾隆间沈廷芳等则纂《福建续志》,道光间有陈寿祺等《重纂福建通志》。福建最后一部旧式省志是民国五年至二十六年,由陈衍主纂的《福建新通志》,该书也简称《福建通志》。  相似文献   

4.
戴璟于明嘉靖十四年(1535)编修的《广东通志初稿》,是首部广东通志。关于戴璟及《广东通志初稿》的研究并不多,其在广东方志发展史上的意义与作用尚未得到充分认识。本文站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并通过对戴璟其人及《广东通志初稿》编写经过作进一步梳理,由此分析该志在体例、体裁、资料选用方面的特点,阐述《广东通志初稿》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5.
广东通志,其荦荦大者,有明代的“戴志”、“黄志”、“郭志”(两种);清代有“金志”、“郝志”、“阮志”以及民国有“朱志”和“广东通志馆志”等,为数共九种。《粤大记》是明万历南海人郭棐所撰通志之一。郭棐是我国著名方志  相似文献   

6.
曾荣  陈韵茵 《中国地方志》2023,(1):38-47+125
朱希祖作为民国《广东通志》的编纂委员,致力于志料征访、体例创新、篇目革新等工作,其所撰《广东通志略例》表现出求“新”求“变”的旨趣和特色。他与温廷敬因修志理念的分歧所引发的体例之争,在某种意义上反映了近代方志转型背景下传统方志革旧鼎新的内在要求。而国立中山大学广东通志馆所倡导的学术研究与方志编修并举的修志模式,不仅推动《广东通志》体例、篇目和内容等的革新,还促使以方志为基础的传统学术研究不断深化和发展,从而形成近代方志转型与学术演进双重互动的历史格局。  相似文献   

7.
正民国《福建通志》总卷五十一,分卷六百一十,是为民国27年(1938年)续纂完成之刊本,共一百册。其互异版本:一、民国11年至23年间陆续刊印之《福建新通志》分卷单行本,共只三百三十卷(未完)。二、民国36年《福建通志》补刊本。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7年、1963年及1982年三次重印之民国《福建通志》新  相似文献   

8.
笔者曾写《“贵州”一名由来考证》(载《贵州文史丛刊》1993年3期),其中,对“宋太祖敕书说”提出质疑。原文大意是:(民国)《贵州通志·舆地志》说,“按《康熙通志》载,太祖赐水西土官普贵敕书,有‘惟尔贵州,僻在要荒’之文,是贵州之名宋世已有”;又《贵阳府志·沿革》说,“五代  相似文献   

9.
民国期间陆续修成的《江苏省通志稿》(以下简称《通志稿》)中的《选举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三卷《隋唐宋元进士》条,载有唐代江苏地区进士116人的科分、籍贯等情况,笔核诸史传,发现其中非进士出身9人,籍贯不正确6人,失载进士12人。现将有关情况考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广东三种志书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这里所说的三种志书,指的是黄佐的《广东通志》、郭棐的《粤大记》和阮元的《广东通志》,是广东最有代表性、最重要的三种史志书。黄佐是位献学家,一生枕经籍史,除《广东通志》外,还主纂《广西通志》,纂《香山县志》、《罗浮山志》、《广州府志》等志书,对方志的编纂很有心得,故《广东通志》体例比较合理,所收史料宏富,是广东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通志。  相似文献   

11.
张建勋是名载史册的广西历史文化名人,其生卒年众说不一,普遍认为他生于道光二十八年(1848),卒于民国二年(1913),光绪十五年(1889)中状元时41岁。今据《光绪己丑科会试同年齿录》《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中的资料,以及张建勋的诗作,其殿试时的“状元策”,袁嘉谷为其所作的小传等资料,考证出他生于清咸丰七年(1857),卒于民国十年(1921)。  相似文献   

12.
《韶州新置永通监记》(以下简称《监记》),宋余靖撰。今碑石不存,尚有拓片传世。文载余靖《武溪集》、《广东通志·金石略》、《韶州志》和《金石续编》等。关于永通监建置的时间问题,《续资治通鉴长编》(以下简称《长编》)卷165云:“仁宗庆历八年(公元1048年)九月癸亥,三司言:韶州天兴场铜大发。岁采二十五万斤,请置监铸钱。诏以为永通监”。夹注云:“赐名永通在皇祐元年(公元1049年)二月,今从本志并书”。可见在南宋孝宗淳熙年间李焘修《长编》时,置监、赐名时间就有两种不同的记载,李焘叙此事时,不能决断,因“从本志”,系之庆历八年,但又注明“赐名永通在皇祐元年(公元1049年)二月”,并书而两存之。王应麟(《玉海》,用《长编》说,谓庆历八年九月,  相似文献   

13.
乐山大佛通高71米,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古代摩崖造像。大佛的建造,始于唐玄宗开元初(713年),完成于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年),历时九十年。 乐山大佛现已确认为唐代杰作。但是进一步从文物的角度研究,能够证明大佛建造年代和经过的,是流传下来的唐韦皋撰的《嘉州凌云寺大佛像记》(以下简称《大像记》)这篇文章,保存在清嘉庆八年的《嘉定府志》和嘉庆十七年的《乐山县志》、嘉庆二十年的《四川通志》以及民国二十三年的《乐山县志》诸书中。唐贞元时作为西川  相似文献   

14.
一、明清时期锦屏境内的学校据清乾隆《贵州通志》、《开泰县志》、光绪《黎平府志》、民国《贵州通志》记载,明清两代,今锦屏县境内有下列学校:铜鼓卫学在铜鼓乡铜鼓村。明洪武三十年(1379年),朱元璋派儿子楚王朱桢率兵镇压古州上婆洞林宽(锦屏启蒙人)领导的侗族人民起义后,在铜鼓这个“介乎五开(今黎  相似文献   

15.
小凡 《浙江方志》2000,(6):F002-F002
民国《鄞县通志》,张传保、赵家荪修,慈溪陈训正、定海马瀛纂。创修于民国22年(1933),至民国26年(1937)大体完成。自民国24年(1935)起即陆续付铅印,中因抗日战争一度停辍,民国37年(1948)起复继续付印,至1951年印竣。  相似文献   

16.
民国7年(1918),江苏省长公署通令所属各县重修县志,泰兴县知事王元章延邑人沈文翰、金(?)(均曾任清翰林院编修,沈氏于民国10年卒)主其事。民国13年成初稿,19年定稿,22年刊印。全志由续、补、校三部分组成,统称《(宣统)泰兴县志》(以下简称《宣统志》,以承《(光绪)泰兴县志》(以下简称《光绪志》)之名,亦有别于国体变更后将来的新志。  相似文献   

17.
戴璟《广东通志》卷首为图经,图经中的《广州府地理图》绘有广州城部分,是目前所见的地方志中最早绘制的广州城图。尽管该图的绘制沿袭中国传统的绘图方法,即“不着经纬,不甚明比例,但略记山川地名,兹不详考”(王庸《中国地理学史》),但对于明代地方志书及其他地方文献中广州城地图的绘制起着示范的作用,在其稍后成书的黄佐《广东通志》的《广州府舆地图》及姚虞《岭海舆图》之《广州府舆地图》几乎与其同出一辙,由是观之,其影响不容忽视。一、成图背景戴璟,字直光,号石屏,浙江人。嘉靖五年(1526)进士。为金坛令,有政声,遂擢为佥都御史,巡抚…  相似文献   

18.
作为广东“八五”社会科学规划的重点项目之一的《广东民国史》,由广东民国史研究会组织编撰,最近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新华书店发行。从全国范围看,编撰省、区的民国史,广东属于首创,这是中华民国史研究的重要成果,具有开拓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正日前,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组织整理点校的民国《福建通志》由方志出版社出版。该志是民国2年(1913年)由福建巡按使许世英开局倡修,继由福建督军兼省长李厚基督修,聘沈瑜庆、陈衍任正、副总纂。从民国11年开始,陆续以单行本付梓,后合称《福建新通志》。民国26  相似文献   

20.
“中华民国史是史学领域里一门新兴的分支学科,近十年来取得的进展最为迅速显著”。近期读到民国史丛书的新书、由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7月出版的王晓华和李占才合著的《艰难延伸的民国铁路》(以下简称《民国铁路》),感受颇深,很想对该书谈一点粗浅的看法和体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