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造纸术曾作为"使者"将文明撒播到世界各地,是人类历史的重要财富。唐山辖区造纸业历史悠久,分布广泛,但最早出现纸业则应属迁安,迁安有"北方纸乡"之称。随着科技手段的进步等一些原因,传统的造纸工艺正在淡出历史舞台,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机制纸进入中国并日益普及,手工纸生产就受到越来越严重的影响。包括古法造纸在内的传统文化正在快速消失,其技术、技艺亟待保护。  相似文献   

2.
郭伟涛  马晓稳 《历史研究》2023,(4):157-176+223-224
综合出土文献,早期“纸”字表示的是丝质物品而非植物纤维纸。因为工艺和外观相似,不便于书写的早期纸张也被称为“纸”。随着纸张的改良和迅速普及,人们为了语义的合理化,创造出“帋”字代替“纸”字表示纸张。不过,“帋”字并未完成历史使命,而“纸”字逐渐被稳定用来表示纸张,其早期含义湮灭不彰。六朝人对“纸”、“帋”两字的交替演变缺乏正确了解,望文生义阐释两字形体,认为早先的“纸”表示丝纸,后出现的“帋”表示植物纤维纸。这一影响深远的误读得以纠正,造纸术起源的探索方有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近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副总干事汉斯·道维勒先生专程到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向耿莹会长颁发荣誉证书,以表彰她在保护东亚文化遗产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纸张制作和保护技术是中国及东亚共同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随着时间流逝、技术进步,传统纸张制作和保护面临巨大挑战。为此,从2008年开始,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每年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纸张保护方法和纸  相似文献   

4.
在纸张保护中把纸弄湿或者对纸进行清洗是常见的。如果纸张含有对水敏感的元素如墨水层或树胶水彩层,则保护人员在将水用在纸张上时面临很大的风险。因为水会影响纸张甚至将它们从纸张上洗掉。如果被试面积不超过一平方厘米的话,则使用定色材料对水敏材料进行涂层,如常用Paraloid B72材料。它的  相似文献   

5.
橡碗子、红茶、槐米和栀子为常见的黄色天然植物染料,常用于纸质文物修复配纸的染色做旧,从而达到“修旧如旧”的修复效果.植物染料染色纸的耐久性及颜色稳定性等不仅关系纸质文物的修复周期和修复效果,而且有可能影响到文物本体的稳定性.因此,对植物染料染色后纸张的耐久性、颜色稳定性等进行探讨.结果发现,植物染料染纸均具有较好的耐久性,其中橡碗子染纸的耐热老化颜色稳定性较好.由于植物染液显酸性,为防止酸对纸张的危害考虑对其去酸处理.随着染液去酸的进行,染液pH值逐渐增大,颜色加深,染纸色差有一定变化但不影响修复配纸的使用.此外,染液和染纸颜色的变化程度还可通过稀释染液的方法进一步减小.研究结果可为修复界另辟纸源,选取纸张原料、厚度、帘纹等与待修复纸张相近的纸,对其染色做旧从而达到与待修复纸张良好匹配做参考.  相似文献   

6.
纸张纤维素的聚合度是影响纸张寿命及其力学性能的关键因素之一。手工纸纤维素聚合度的研究对确定古籍纸张年代和衡量修复纸质量均有重要意义。为此,本研究以皮纸、麻纸、竹纸和草纸中的迎春纸、苎麻纸、元书纸和龙须草纸为对象,研究了铜乙二胺(CED)法在手工纸检测中的适用性,并探讨了木素含量、溶解时间和空气对手工纸特性黏度的影响。研究发现,纤维素特性黏度和聚合度可按扣去木素含量的实际纤维素浓度计算获得,并且改良的CED法可用于木素含量低于10%的手工纸测试。纤维溶解过程可先使纸张纤维经水浸润2h,从而缩短CED溶解时间。此外,为防止纤维素的降解,在测试过程中应排除空气,以提高测试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7.
《中国文化遗产》2004,(3):68-68
该成果研究利用酸碱中和原理,采用二乙基锌气相脱酸技术,将二乙基锌气体注入真空容器中,对酸化纸张进行真空气相脱酸处理,使酸性纸转变为碱性或中性,处理后纸张中残留的氧化锌仍可抑制纸张的酸化。经实验室强化实验表明,酸性纸张经脱酸后,纸质文物的机械强度、色泽不受影响,其使用寿命可延长500年。自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决古籍修复纸张短缺问题,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启动了古籍修复用纸定制工作。此次定制纸张以古纸为样本,在古代造纸原产地选择生产厂家,采用石灰沤浆,日光漂白等传统手工纸生产工艺生产。经过两年的努力,目前已经生产出了多种规格的竹纸、皮纸和宣纸。经检测,各项指标符合质量要求。对古纸的种类、修复用纸分类和质量要求进行了阐述、对传统和现代手工造纸工艺利弊进行了比较,检测数据证明了定制古籍修复用纸技术路线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9.
清宣统三年(1911年),贵州近代名民族资本家华之鸿创办的贵阳通书局投产,印刷业务大增,同时,印书用纸也成倍增多,纸张吃紧,纸荒严重。华之鸿为解决这个迫于眉睫的问题,先是派人到外省购买纸张,终因交通不便,运费昂贵,苛税繁重,缓不济急。  相似文献   

10.
抗战前的上海,对于纸张的消费和需求十分旺盛。大量书刊的印刷和出版,频繁的贸易往来和货物购销,构成了当时上海纸张消费的主体。然而,上海本地所产机制纸却远不敷所需。供给上海的纸张,既有来源于欧美和日本的洋纸,又有来自上海本地和国内其它城市所产的机制纸以及本国出品的部分手工纸,但以前者为大宗。  相似文献   

11.
油渍是一种纸张上的常见病害,以往对于这种病害如何影响手工纸性能的研究较少。本工作以纸张耐久性变化的研究作为切入点,辅以扫描电镜对油渍与纸张的共存状态的观察,以此来探讨油渍对手工纸的影响。研究表明油渍使得纸张的抗张强度、撕裂度、耐折度等物理性能有一定的降低,色差值增大,pH值降低,油渍以一种物理吸附的作用包裹于纤维之上对纸张造成影响。随着老化时间的增加,油渍因为氧化酸败作用而逐渐变质,从实验结果中发现油渍对纸张的耐久性影响在老化前期影响较大,后期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2.
钞票纸是国家货币专用纸,水印又是钞票纸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是钞票的主要防伪措施之一。它的生产,在多数国家是受法律限制的。同时它又是一种高精度的艺术品,是技术与艺术的高度综合。水印钞票纸的出现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它是在抄纸过程中,使纸张的纤维密度产生有规律的变化,形成一种特殊的图案。同正常的纸张比较起来,水印的暗部纤维密度高,亮的地方  相似文献   

13.
近代中国经济、社会、文化的转型带来了对纸张的巨量需求。日本的全面侵华打破了四川传统的纸业市场格局,导致纸张供应危机,纸张这一平时很少被人注意的普通日用品,因之转而成为战时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战时文化传播的迫切需要,诱使四川本地的机器和手工造纸业发展起来,逐渐形成对西方机制纸的替代,但改用土纸虽缓解了出版界的缺纸之急,却制约了印刷业的技术选择。舆论界多将纸张紧缺归结为奸商囤积,故要求政府管理市场,但政府的管控举措却不断被来自纸张产销各方的变通应对所消解,反而导致纸市更加混乱。战时四川纸张紧缺问题的产生和演进,反映出战时环境中纸张的生产者、消费者和管理者等不同群体,基于其自身或行业利益基础上的话语选择与生存实践。  相似文献   

14.
《文物》2014,(7)
<正>1959年,在新疆民丰县以北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中,发掘了一座东汉时期夫妻合葬墓,墓中出土器物丰富,其中有一个黄绸小包,内有朱粉少许,还有纸张一小块,揉成一团,大部分涂成黑色,长4.3、宽2.9厘米[1]。该纸张现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编号59MN1∶477;文物编号06966),为国家一级文物。此墓所在位置就位于从20世纪初直到近年被多次发掘的尼雅遗址(以下称此纸为尼雅纸)。  相似文献   

15.
印钞所用钞纸水印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纸张抄造的历史中国,作为发明造纸工艺、火药、活字印刷和指南针而著名于世的泱泱大国,自公元二世纪东汉蔡伦发明造纸以来,确立了世界造纸古国的地位。中国早期的手工抄纸工艺,由捞纸、烘焙、晾干几个主要工序来完成原始纸张的制作。自唐代开始,造纸法由中国逐渐...  相似文献   

16.
《文物》2014,(9)
<正>悬泉置遗址历经西汉、东汉,下限可至魏晋时期,前后延续近400年。这座汉代遗址发现于1987年,发掘始于1990年,是迄今我国发现最早的邮驿遗址[1]。悬泉置纸即为该遗址出土的古纸,包括纸文书和麻纸两类,其中纸文书10件、麻纸460多件。时代始于西汉武帝、昭帝,历经两汉直到魏晋,沿用时间较长,为研究纸张的发展演变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2]。国内有许多学者对悬泉置纸进行过分析  相似文献   

17.
在评价脱酸效果的时候,纸张的耐久性是重要的性能之一。因此,评估脱酸后不同年代纸张的老化速度,对以后判断书籍是否需要脱酸处理提供依据。对比1946年、1963年、2005年三种凸版纸脱酸前后加速老化的过程,研究其p H值、聚合度随老化时间的变化情况。实验结果表明,年代越久远的纸张,脱酸效果越好,耐久性的提高越明显,从而说明对于酸化程度较低的书籍或档案,不建议进行脱酸处理,而且保存中应注意环境湿度的恒定。  相似文献   

18.
宁寿宫花园的遂初堂西梢间墙面保存了清中期的多层裱糊残迹。据档案推断,现存四个时期的糊饰分别制作于乾隆三十九至四十一年、嘉庆七年、嘉庆十七年和道光元年。其面纸均为蓝地樱花图案,颇具日本美术装饰特色。推测此种纸张即造办处档案中所谓“倭子纸”,系江南工匠根据日本进口纸张仿制。科学检测表明,四次糊饰使用相同的制作材料和工艺:以竹纸作为面纸,纸上以刷染法均匀涂布地色,再用凸版印制樱花图案。浅蓝地色颜料由靛蓝、蛤粉调和而成,樱花的橙色颜料成分包括片红土、蛤粉和云母,胶结材料均为动物胶,并加入滑石作为填料。乾隆时期的初次裱糊施做了油灰地仗层,并以两层构皮纸作为底纸,粘结剂为淀粉浆糊。面纸纸张经过上蜡处理,即清宫档案中所谓“蜡花纸”。  相似文献   

19.
杨飞龙 《中华遗产》2006,(4):150-150
5月27日至28日,第一届东亚纸张保护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来自中国.日本及韩国的200余位专家参加了会议。本次会议的主题是纸质文物的保护与修复。与会专家对“纸张保护”、“造纸史与古纸修复”的议题进行了研讨,内容涉及中、日.韩三国纸张保护与修复的历史及传统工艺、纸张科学分析的最新进展、模板印刷技术及数据画像技术在大量修复文书中的应用及修复技术人员的培养等。作为此次大会的组织代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代表处文化遗产保护专员杜晓帆还首次提出了“纸之路”的概念。他认为:  相似文献   

20.
《华夏人文地理》2001,(1):98-99
可以说,凡是用中国传统的方法所制造的纸,都可称之为“古纸”。在中国的古代,纸张的用途已经十分广泛,比如在纸上写毛笔字、绘画、印刷书籍;到宋代开始印钞票。不过那时的纸币是用树皮为原料的皮纸印制的。而早在南北朝及隋唐时期,便出现了手绘的壁纸;后来印刷术发展了,便出现了印刷图案的壁纸。在过去漫长的岁月,因为还没有发明玻璃,所以纸张又被贴在门窗上,以隔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