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洋文明是福建文明的源头之一。文明初始,江河人海口的交汇处是先民聚居和社会生活繁荣之地,海洋文化往往呈现江海文化的特征。福州蛋民是原始时期就生息在闽江及出海口的滨水部落闽越人的孑遗,在文明生成后的数千年问,义融人了中原南迁汉族中非主流之人士逐渐形成的一个有别于陆居汉族的水上族群。  相似文献   

2.
闽非闽越考     
史学界提到福建先秦史,言必称“闽越”.或称“百越”。受其影响,把福建先秦化也称为“闽越化”、“百越化”。有的考古工作把福建新石器时代以来的考古称为“闽越考古”。殊不知汉初的闽越国、闽越王和闽越化只有百年的历史,三千多年前开始的福建先秦地方史应该是独具特色的先秦闽族史。  相似文献   

3.
原始瓷在福建省分布广泛,是构成福建商周时期文化内涵的一个重要因素。基于近年来在福建闽江下游流域相关考古活动的最新进展,并结合以往的研究成果展开分析后认为:在商周之际原始瓷的烧造就已在闽江上游流域出现,并沿闽江水系南下快速扩散,在西周早中期传播至闽江下游流域。  相似文献   

4.
岭南是多民族居住地区之一。先秦,岭南境内原住南越、西瓯、骆越、闽越等部族居民,史称"百越",岭南少数民族绝大部分是土生土长的百越人后裔。秦统一六国后,经略岭南,中原人陆续迁入岭南,部分越人外迁,或融入另一个族体,或蜕化为另一个新的族群[1]。  相似文献   

5.
历史上因政治、动乱、局部人口相对过量等原因,以强制手段或自发方式,Ⅲ于自身生存和发展目的,宁化与外部地区族群互相迁徙、融合,少数族群不断发生变化,先后居住在宁化境内的少数族群有闽族人、闽越族人、闽越族后裔山都人、畲族人。未外迁的少数族群大部分被后来迁入的中原汉人同化,形成客家民系,即汉族七大民系之一的客家人。在未形成客家民系之前,少数族群属于客家先民之一。  相似文献   

6.
从考古发现看秦汉闽越族文化的历史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记·东越传》和《汉书·闽越传》载:闽越王无诸及东海王摇者,皆越王勾践之后,秦统一中国,被废为君长,以其地置闽中郡。秦末农民大起义中,闽越人参加倒秦斗争,后又佐刘灭项,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册封无诸为闽越王,治闽中故地,至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由于余善的叛乱,招致灭国,前后历三代凡九十二年。这就是史汉两书所载秦汉闽越国的基本事实。汉武帝平定闽越后,将其贵族臣民迁徙江淮之地,但是,北迁的仅仅是闽越人的一部分,相当部分则躲入深山丛林,直至西汉末年,仍有为数众多的闽越人留居闽中故地,故《宋书·州郡志》又载:“后有遁入山谷者颇出,立为冶县。”秦汉闽中郡的地望基本上囊括今福建全境,冶县亦在福建境内;率而言之,自秦末迄终西汉之世,福建地区始终是闽越人的主要居住地。因此,  相似文献   

7.
陈进国 《民俗研究》2006,(1):165-184
福建地区现有的大部分居民,主要渊源于中原、北方汉民(严格地说是外省汉民)的不断南迁和繁衍,以及与“重巫尚鬼”的闽越土著(先住民)长时段的族群融合。两晋至唐宋时期,中原、北方汉民的移居入闽,较大规模有三次,并形成相应的地  相似文献   

8.
试论疍民不是民族莫雁诗对于历史上居住在中国南方及西南水上的蛋民的来源,历代学者众说纷坛,但在“民是一个民族”这点上,是一致的,如民国时期郎擎霄著《中国族史》、罗香林撰《唐代蛋族考》、何格恩作《置族的来源质疑》等,从题目上就明白无误地昭示了他们“民是民...  相似文献   

9.
一、西汉闽越文化的遗存以往对西汉闽越文化的认识和论述,多局限于《史》、《汉》两书对闽越政治军事情况的简略记载,以及南朝以后的史籍、地方志对《史》、《汉》两书的附会和引伸,而对其文化面貌难以达到科学的总结.1959年至今,福建崇安县城村汉城遗址的发现和试掘,揭开了福建地区汉代文化面貌的真相.根据出土的遗物,我们基本确认该城址为西汉闽越人所居,是闽越的一座重要城市.以下就以该城址的文化遗存所反映的文化特点及有关历史文献记载,简略论述其归属闽越的理由.  相似文献   

10.
商代方国林立、族群众多,考证具体方国、族群的地望及史事,对研究商代族群关系及历史地理等尤为重要。庚()族是商末较为活跃的族群之一,见于甲骨金文记载。庚族与诸多族群存在婚盟、军事关系,这些族群基本分布在今山东地区,结合《左传》"庚宗"的记载,可将庚族地望确定在今山东省泗水县东部。庚族臣服于商,并在王朝供职,接受商王及王族的差遣;曾多次参与王朝征伐,拥有一定的武装力量。庚族在"成王践奄"后走向没落,姬姓周人占领了庚地,但仍沿用了旧时地名为族群称谓。  相似文献   

11.
福建在秦汉之际建立了闽越国.当时基本上还是贵族有姓。百姓无姓.因此史载的姓氏不多。晋代以后,中原各姓陆续南下入闽,主要聚居地从闽北向闽江下游以及晋江流域发展.在长期的迁徙与定居中.各姓氏逐渐发展为聚族而居.这种现象是福建姓氏分布的重要特点。许多中原士民都是举家或举族南迁.在福建定居以后.各宗族依靠宗族势力争夺土地和山场等生产资料.  相似文献   

12.
福建汉文化的由来及其发展形成的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建历史上不是汉族的居住区,汉文化(不仅指汉族文化,包括其前身华夏文化)成为福建主体文化主是要通过封建郡县的设置和汉人的移入而发展起来的.本文仅就汉文化传入福建及其发展形成为主体文化的过程谈—点看法.一福建文化之起源目前已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1987年在东山海域发现了一块古人类化石.新石器时代,闽江下游有以“昙石山文化”为代表的原始文化.此后发展起来的几何印纹陶文化.与东南几省有着许多共性.学者普遍认为创造这种文化的主人是古越人.由此可见,福建的古民族是由当地土著民族发展形成的,这就是《史记》中所称的“闽越”(有的称“闽”),因而福建古代的民族不是汉族(华夏族).  相似文献   

13.
福建许多家藏族谱 ,在追溯入闽始祖时 ,都载明“其先来自光州固始县” ,而且是“随王审知入闽”。民间还相传 ,北方人 (指中原 )原本没有足践趾 ,因随“王公”(指同安北山宫奉祀的王审知 )千里跋涉 ,结果“脚盘”裂开 ,形成了五个脚指头。传说当然不足为信 ,但说明中原移民徒步的艰辛。那么福建各个氏族的祖先是不是都是光州人 ?明代金门人洪受在《光州固始辩》一文中明确指出 :“夫闽祖光州 ,相传之谬也 !”福建是古闽越人居住地 ,据历史学家考证 ,台湾高山族也是古代越族的一支。古闽越人断发纹身(用蚌壳挫断头发 ,在身上挑刺花纹 ) ,凿齿…  相似文献   

14.
王建成 《旅游》2013,(7):74-77,3
我的家乡福建光泽,是闽西北与赣交界的一个山区小县,223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高山连绵,溪涧纵横,是"福建屋脊""闽江源头"之称。这地方四千多年前就有闽越先民活动,是福建的商周文化大县。这些年来,游览全国各地无数山川美景后,我更喜欢游览自己的家乡。我登华东第二高峰的香炉峰,我漫步在闽江源头的富屯溪,欣赏这最原始最纯净的生态山水。我浏览在古老的乡间村落,寻找那过去岁月的那份熟悉与亲切。我才发现,我的家乡原来是自己心中最美的旅游地方,那个地方都比不了。于是家乡的山水留下我执着的足迹,也留下我的数百篇游记文字。今天发表在这期刊物上的《闽北光泽山头村》就是其中一篇。  相似文献   

15.
闽越王城位于武夷山市城村,经过多年的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工作,在城址西、北面发现有数十座大型的高等级的贵族墓葬,分布相对比较集中。其中位于最北部的牛山一号汉墓是福建地区已知的最大汉墓,其"人"字形椁和积炭的结构手法与绍兴印山越王陵相同,应是闽越王陵之一。本文首次提出了闽越王陵区的概念,对于推动西汉闽越国相关课题的考古研究有较大意义。  相似文献   

16.
先秦时期,创造我国东南地区文化的主人,过去学者一般均认为是越族(百越)。可是在近年来,有些治越史者又提出一些不同的意见,1.认为“越”本国名,其族为“闽”,后亦把越用为族称;2.福建的土著族是“闽族”,汉代的“闽越”系福建土著“闽族”与南来的客族“越族”混合;3.“越”是被称,越人自称“濮”;4.“百越”与“百濮”是同一民族在不同时代的称呼,战国以前称“濮”,战国以后通称“越”。针对以上各家之说,本文也就“闽”、“越”、“濮”诸族的关系,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 依史书记载,在我国东南地区的苏、皖、浙、赣、闽和台湾等省,古代居住着一些不同的民族。就各地地下出土的考古资料,除福建、上海目前尚未发现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外,其他省区均有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  相似文献   

17.
沈坚 《安徽史学》2003,(1):42-50
伊利里亚人是古代巴尔干地区一个重要的印欧语族群,内部支系繁复,同外界的相邻族群亦颇多交往。在伊利里亚人分布区域的一些边缘地带,存在若干背景复杂的独特分支,这是伊利里亚人与邻族长期相互渗透、融汇的产物。揭示这些民族支系的历史面貌,将有助于深化对古代伊利里亚人问题的总体研究。  相似文献   

18.
(一)前言殷人和周人是我国先秦时期非常重要的两个族群,她们先后在黄河流域建立了强大的奴隶制国家,并与其他古代族群一道,共同创造出光辉灿烂的殷周青铜文明,从而在古代世界上占有非常显赫的位置。毫无疑问,殷人和周人在华夏族的体质形成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对这两个族体质类型的探讨及体质因素的分析不但可以使我们对中华民族的历史演进过程得到进一步的了解,还可以为我们进行殷、周考古学文化的谱系研究以及殷、周两族的族源探索提供有益的证据。据古文献记载,  相似文献   

19.
《神州民俗》2007,(8):25-25
咸水歌,又称疍歌、后船歌等。在海洋咸水中打鱼的小舟如蛋,人称渔民为疍民,所唱之歌,称之为“咸水歌”。疍民主要分布在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四省区。东莞是岭南疍民分布的主要县市之一,明代中堂镇蕉利村的疍民莫登庸,1527年在越南建立莫氏王朝,历时七世,66年。[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正纳西族是聚居存我国滇西北及其周边地区的少数民恢,主要分布在金沙江、雅砻江流域,包括自称"纳""纳西""纳日""纳罕""阮可""玛丽玛莎"等族群,在史料中也被称为"么些""麽些""摩沙"等。纳西族地区分为东部和西部方言区。以永宁为代表的云南宁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