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徐中舒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和古文字学家,早在30年代,他就以一个“学术水平很高的专家”①扬名于学术界。他一生勤勤恳恳,自强不息,从事学术研究和教学工作达70年之久,撰写学术论文100多篇,专著数册,为国家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专业人材,硕果累累,...  相似文献   

2.
《文献》2018,(6)
本文系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徐中舒先生1933年至1945年间致古文字学家、青铜器研究专家容庚先生十三通信札的笺释。信札中除徐中舒与容庚先生之间的学术交流外,还特别提到了三十年代中期著名的民间学术团体"考古学社"的活动,以及徐中舒先生代表史语所请容庚先生帮助购买二件商代印玺和刘体智善斋青铜器等事,对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学术史研究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一些书籍、网站在介绍徐中舒先生时,称他是学部委员(院士)。列举数例如下:  相似文献   

4.
陈力 《文献》2018,(6):3-15
本文系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徐中舒先生1933年至1945年间致古文字学家、青铜器研究专家容庚先生十三通信札的笺释。信札中除徐中舒与容庚先生之间的学术交流外,还特别提到了三十年代中期著名的民间学术团体"考古学社"的活动,以及徐中舒先生代表史语所请容庚先生帮助购买二件商代印玺和刘体智善斋青铜器等事,对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学术史研究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5.
2009年4月17日至20日,由中国先秦史学会、中国古文字研究会、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主办,四川省历史学会、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成都市博物院、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西南民族大学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巴蜀书社协办的“纪念徐中舒先生诞辰11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四川大学隆重举行。来自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单位、文博系统的5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研讨会共收到论文60余篇,与会学者缅怀了徐中舒先生的道德文章,探讨了先秦史、古文字学、民族史及近代学术史等多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李雅 《巴蜀史志》2005,(6):45-46
徐中舒(1898-1991),名裕朝。后改名道威,宇中舒,以字行。安徽怀宁(今安庆市)人。四川大学一级教授,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先秦史研究会理事长、四川省历史学会会长、四川大学科研究所主任、历史系主任。名史学家、古字学家、献学家,毕生从事学术研究和教学工作达70年之久,在先秦史、古字学、献学、考古学、民族学等方面都做出杰出的贡献,历任第三届、六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届、五届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劳动模范。  相似文献   

7.
朱伯先生 1 92 3年 9月生于河北省宁河县 (现属天津市 ) ,1 947年考入清华大学哲学系 ,受业于当代著名哲学家冯友兰教授 ,攻读中国哲学。 1 95 1年毕业 ,留校做冯友兰教授编写《中国哲学史新编》的助手。 1 95 2年因院系调整 ,随清华大学哲学系教员 ,赴北京大学哲学系任教 ,从事中国哲学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1 96 5年发表的《王夫之论本体和现象》一文 ,是他易学哲学史研究的开端。可惜 ,此种研究很快便被中断了。七十年代末发表《宋明时期两点论和一点论的斗争》 ,为探讨易学思维提供了门径。八十年代初 ,为北京大学哲学系研究生开设“…  相似文献   

8.
钟诚先生记     
钟诚,号山英,贵州省贵阳市开阳县雨流泉(今双流镇)人,幼读儒书,好练写字。长而聪颖,性格内向。考入日本士官学校,与蒋介石、杨杰诸人同期同班同学。  相似文献   

9.
记张星烺先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星烺 (1883—1951) 先生,字亮尘,江苏泗阳人,祖辈务农,至其父张相文 (1867—1933) 始自学成为中国现代地理学的先驱人物。1909年,张相文创建了“中国地学会”,以后终身任会长,主编中国《地学杂志》,和世界各大国地学或地理学会交流,广交中西学者、开展学术活动、旨在“地学救国”,辛亥革命时,又积极参与策划滦州起义。故张星烺实出身于一爱国知识分子家庭,幼时从父亲、师长学习中国经典史籍,得到了一定的知识和品德培养,后随其父入南洋公学又转读于北洋大学堂。1906年被选派公费留美,1909年毕业于哈佛大学化学系,同年转柏林大学从名师EAil Abderhalden教授学生理化学,研究多  相似文献   

10.
余久慕荫嘉先生对钱币鉴别精明,考据深审,又留心掌故,阐扬先贤,所以笔者不吝为这位古钱前辈记述其生平事迹,如有遗漏不正之处,尚望海内外贤达指正与补充。王荫嘉先生字苍虬,江苏苏州人,祖籍浙江秀水(今嘉兴),咸丰年间移居苏州,光绪十八年(1892)10月22日诞生于苏州,光绪三十一年(1905)随父入京城,遂留在北京读书,先生之父王次欧先生自日本考察宪政返国.原拟在湖北省任官,后因病而逝,至宣统二  相似文献   

11.
张和敬 《江淮文史》2005,(6):143-146
2005年7月28日下午5时.合肥稻香楼宾馆.中共安徽省委副书记王明方、副省长海英及有关方面的负责人亲切会见了台湾知名人士、新党创建人之一的王建煊先生及其夫人苏法昭女士.王明方副书记高度赞扬了王建煊先生一贯赞成统一、反对台独,不忘家乡、造福桑梓的爱国爱乡之情,以及热心公益事业、捐资助学的爱心之举.王建煊先生感谢家乡人民对他的热诚欢迎,表达了重回家乡的喜悦心情,介绍了他捐资助学的理念和爱心计划。  相似文献   

12.
老子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先君嵇文甫先生有知人之鉴,能知人于未显吋,一生结交与培养人才很多。同乡:王炳程(怡柯)先生,与先君求学中学时即为知交。王先生有经济才,生活朴素。本世纪二十年代初,我国罕阀混战,国家财政困窘,民不聊生。但全国唯我河南省教育经费独立,教职员工受难较少。这要归功于王先生。他当时设法叫河南旧省政府创立河南教育款产处,领导各县成立契税局,凡属人民房产地亩买卖,必经契税局证明始生效,所收契税,上缴省教育款产处,专作教育经费田。此外,二、三十年代在我国盛行过一阵所谓“平民教育”“乡村自治”。梁漱溟、晏阳初首先倡导,而继起实行者有河南镇平县彭禹廷等及我同  相似文献   

13.
丁宜中先生字照普,贵阳人。生于1890年,卒于1990年。丁姓乃贵阳大族。丁氏早在1912年孙中山先生改组同盟会为国民党时,即由黄兴和李桢介绍入党,是孙中山先生领导下的早期国民党员。他一生追求进步,注重道德修养,酷爱文学,被誉为贵州才子。  相似文献   

14.
我在1963年赖老回老家普宁时就有缘与之相识。不过,对他的艺术与为人真正有了解则是1986年他回广州定居之后。我经常到他家去向他请教,深感赖老积学深厚,为人为艺高山仰止,生活中也不乏机敏幽趣,现把忆及的记下,与大家分享。  相似文献   

15.
卫俊秀先生是山西襄汾景村人,字子英,笔 名景迅(景仰鲁迅之意)。陕西省文史馆名誉馆员、陕西师范大学教授、首都师范大学特聘书法博士研究生考试咨询委员会委员,是当今蜚声海内外的书法家和书法教育家。他的书法作品为中外许多博物馆、图书馆、艺术馆以及文物单位争相珍藏。1980年,卫老为美国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书写了“神游古国”4个擘窠大字,制成红地泥金黑字的漆器横匾,悬挂在亚洲民族馆入口处。该馆人类学主任W·费华德致函卫老说:“佳作正在我们的亚洲民族馆中作永久性展出,众多观众,对其风神之美,交口赞誉,并因能…  相似文献   

16.
1946年武汉大学复员回到珞珈山,原任的外文系主任朱光潜先生去了北京大学,继任的是从西南联大来的吴宓先生。吴宓先生来给我们上"长诗"课了。他很瘦削,颅顶秃得厉害,且发亮,正中像山一样隆起,令我想  相似文献   

17.
卢作孚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民族资本家。重庆市合川人。1893年生,1952年卒。卢作孚早年任成者《群报》、《川报》记者。1925年集股创办民生公司,任总经理、经营长江内河航运。曾任国民党政府重庆峡防局长、川江航务管理局局长、四川建设厅厅长、交通部次长、全国粮食管理局局长。1934年卢作孚同著名爱国民主人士马相伯、杜重远等发起组织“中国教育组成会”,主张办“流动学校”,实行半工半读,普及教  相似文献   

18.
解放初期,我在五兵团《连队生活报》担任美编,因此结交了不少团队的作者,陶金和同志便是其中之一。陶金和同志曾几次对我讲:“我写写杨德淳是徐悲鸿的好朋友,他家有很多徐悲鸿的画,解放后我舅妈才从重庆运回贵阳。”金和同志说:“全是徐悲鸿亲手画的。”我说:“好吧!哪天咱俩去看看,如有,我请客,如没有,你请客。”就此约定。杨德淳先生是贵州天柱县人,早年因不满蒋介石而退出国民党军政界,抗日时期在重庆开了个火药工厂,徐悲鸿先生常借住他家作画。一个星期天,我和陶金和同志回到贵阳市余家巷四号拜望他舅舅杨德淳先生。杨…  相似文献   

19.
林东海 《世界》2007,(2):18-22
补天虚愿恨悠悠1972年底,我奉人民文学出版社音乐组(即人民音乐出版社)之调,从团泊洼干校回到北京,为使专业对口,经领导协商,转入古典文学编辑部(室)。当时书稿不多,所以一部稿件要经几个人过目,我也就跟着打转。翌年年初,上方指令人文社出版戚本、甲戌本《红楼梦》,并选编出版《红楼梦》研究资料。这样,工作也就忙了起来,必须分工负责。我承担收集和选编资料的任务。1973年1月26日,编辑部传阅当时中央领导人关于俞平伯、李希凡、周汝昌的评红著作的批示,1月22日江青批曰:“大字本  相似文献   

20.
正杨荫杭(1878—1945年)字补塘,笔名老圃。20年多年前,李慎之先生曾在《读书》杂志上发表一篇介绍杨先生的文章,题为《通才博识,铁骨冰心》。文中写到:"补塘先生之博学多闻,往往使我挢舌不能下。无论什么材料,都是信手拈来皆成妙谛。尤其难得的是,它们并不是专门著作,而是排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