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三十距洪湖不远的一座小镇叫汊河口,人称这儿有“三来”:天上飞来——大雁野鸭;水里流来——大鱼肥鳖;地下冒出来——谷米油棉。汊河农、商,在一二八师治下,又得力于天公作美,年年丰收,社会更加安定。日寇对汊河小镇直羡慕得垂诞欲滴,便设方想法,企图夺回汊河镇。 初夏的傍晚,天上一弯新月,地下凉风习习,汊河依然一片繁荣,街心石板上,拖屐声声,马灯下人  相似文献   

2.
伊伊 《福建旅游》2004,(9):23-23
在英国英格兰与南威尔士交界处,有一个建于中世纪的小镇一海伊镇。这个小镇居民不足1500人,却拥有39家书店。但这39家书店中,除一家经营的是所谓的新书一那些出版商急于脱手的滞销书外,其余38家卖的都是旧书。正由于此,这个小镇被誉为“天下旧书之都”。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园林中 ,古代保留下来的回音建筑 ,堪称一绝。现在 ,全国保护完好的还有五处 ,它们分别是 :北京天坛的“回音壁”和“三音石” ;山西省蒲州普救寺的“莺莺塔” ;河南省陕县宝轮寺的“蛤蟆塔” ;河北省遵化县清东陵的“七孔桥” ;四川省潼南县大佛寺的“石琴”。北京天坛皇穹宇外面的“回音壁” ,是明代建筑。人们只要在回音壁前讲话 ,就会回音四起。如果你贴近墙壁小声说话 ,另一个在远处把耳朵贴在壁上 ,便能听到你说话 ,而且十分清楚。在天坛皇穹宇台阶前 ,还有三块奇妙的石板 ,人称“三音石”。站在第一块石板上击一掌或叫一声 ,可…  相似文献   

4.
刘东平  王凡 《旅游》2006,(9):16-23
真是的,不到巴西,不知道斯堪尼亚在重型卡车运输当中的地位。斯堪尼亚的销售者无不自豪地称其经销的卡车为“公路之王”。在巴西,就数量而言,其“王”的地位的确是毋庸质疑的。我们此行,乘坐“公路之王”斯堪尼亚卡车,穿越巴西,体验了一段卡车旅行的别样风景。  相似文献   

5.
王建梅 《世界》2008,(11):2-2
距离慕尼黑50公里的小镇斯丽湖,深藏在山间湖畔。作为小镇1200年来的第一个中国客人,我本打算去那里安顿身心的,但镇长夫人——裁缝米娜显然正为什么事着魔,她乐此不疲地把250米长的丝带弯成蜗牛形状,窝在衬衫胸前,然后几次三番地跑来请我把鲜花一枝枝插进暗兜,“是为了使胸部显大吗?”“不,是在‘阳台’上种花……”每年11月,  相似文献   

6.
江南     
这个缥缈的冬天,连寒山寺的钟声也荡漾在这袭烟雨中了。我只是撑起一把伞,徜徉于这姑苏小镇上。淅淅沥沥的雨水从屋檐上滑落,滴在记载着沧桑变幻的石板路上。纵看大地阡陌,朦胧了整片烟火。  相似文献   

7.
前言“鹿港小镇”是郑州北区新近升起的一颗新星,他所缔造的“幸福鹿港新派别墅”的立业与服务理念让同行侧目,他所倡导的“新幸福生活”的物质与精神环境让消费者领略到一种新生活理念的别样风情,并将继续引领楼市的新生活理念潮流。新田置业作为鹿港小镇的构建者在同行的惊异中掀开了“神秘的面纱”。一个幸福的涅鹿港小镇这样一个感性又深切的名词与形容词的结合体本身就能引发人们的联想。一个曾经吟唱着“寻梦人”的栖居地,一个在梦想与现实相结合,虽然让人有些诧异,然而毕竟是人们精神产物的一个现实还原,这样的居住生活怎能不让人怦…  相似文献   

8.
在蒙古遥远的北方草原,神秘的鹿角鸣喙动物图案攀爬在被称作“鹿石”的花岗巨石上。这些石板上绘有佩着青铜时代的剑、斧及其他工具的腰带纹样,有些石板高达4.5米。  相似文献   

9.
该模式的典型遗址是位于台湾四部中心处的大马璘遗址,地处埔里盆地南部的爱兰台地上.与此模式相关的人类遗存未见有报告记载.但从石板棺的长度推断为直肢葬——可能是仰身.构筑棺具的材料大都是板岩,这些棺均呈东—西向.(图6)这个特殊遗址以其含有“蹲踞”的人类遗存的短小型石棺为特色而首次由铃木于1931年写入报告中.其后,1938年Asai与他人共同发掘了谢象花园遗址,在那里他们发现了5具石板棺.其中大多数由八块石板组成,有盖,无人骨遗存,但内有一些残断的石锄;这些石板棺明显地呈东—西向.5号墓仅50~60厘米长.因其位置紧靠4号墓,故发掘者确信这两具石板棺代表着一种母子群葬.[刘氏(Liu  相似文献   

10.
刘潇 《环球人物》2021,(8):88-88
“这里是文城吗?”,衣衫褴褛的北方男人林福祥抱着襁褓中的女儿,问道.当地人疑惑地摇了摇头:这里是溪镇。林福祥在这里定居,靠着木匠手艺站稳脚跟。十几年过去,他成为当地富户。  相似文献   

11.
张建  胡芳 《旅游》2002,(9):34-35
走在古朴的石板路上,穿行于石头垒砌的幽深小巷。穿着大襟宽袖、蓝色长袍的老人悠闲地晒着太阳,小孩旁若无人地玩耍着,即使是那狗.也懒懒地趴着.看也不看你一眼。安静.平和.或许还有什么.这就是对小镇的第一印象。  相似文献   

12.
原国家主席杨尚昆辞世已经七周年,为了缅怀这位从山城走出的革命家,笔者日前作了一次伟人的摇篮之旅。今草成此文,以资仰缅。秀丽的古镇简朴的旧居杨尚昆故里——双江镇,座落在重庆市西170公里的潼南县境内。双江镇前临205省道,后依涪江;因有猴溪和浮溪二水环抱,故名“双江”。镇周翠竹丛生,古榕翳荫。那“黄桷拱翠”、“榕桥银帘”等八大自然景观,好似一幅幅古意苍茫的丹青,烘云托月地环绕小镇。镇内东西南北中五条石板街道上, 平屋矮墙、小街窄巷,石阶起落,以清代为特色的古建筑,错落其间,  相似文献   

13.
《中国西藏》2015,(3):22-23
在西藏西南边陲有一个美丽而神秘的小镇——墨脱,素有“隐秘之莲”之称的小镇吸引着各地徒步者的到来,2013年10月31日,伴随着墨脱公路的正式开通,墨脱向世人展现着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4.
普利石碓窝     
在关岭县普利公社下瓜生产队、上瓜生产队、下普利生产队以及撒井尖山附近几个濒临北盘江(古牂牁江)畔的生产队的山坡上,可以找到许多露天的石碓窝。这些碓窝是在山坡上的天然光石板上或山洞前的小石板上凿成的一个个坑形,它是无法搬动的。这种光石板大约有三公尺方圆,碓窝即凿于光石板的边上,但无碓杵桩(当地人叫碓槎)的痕迹,附近也看不到瓦片残渣。碓窝坑多凿在山坡顶部,不在溪水边沿。在碓窝坑的不远处,有小山洞,碓窝坑即离山洞门前约两米。看来光石板上的石碓窝之所以在边沿,可能是石板的中心,就是使用碓窝的人的住宿地,石碓窝在门外,便于加工粮食。  相似文献   

15.
黔北小镇     
走进小镇的最初一瞬,直觉就告诉我,这是此行最有价值的去处,需仔细观看,慢慢品味,仿佛一部名著捧在手中,屏息敛心,生怕遗漏掉了什么。你想想看,一边是林木葱茏的青山,一边是古树掩映的赤水,一座经朝历代古色古香的小镇就镶嵌在这青山绿水之间,会对人产生何等巨大的诱惑。一条用黔北独特的红色石板铺就的街道,仅三五步宽,却悠长得像没有了尽头。每当街道随山势拐弯,便会让人担心是否到了尽头,然而几次这种担忧都被“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取代。小街没完!街道两边的房舍,墙壁皆为石条砌就,脚地长满青苔,街面则皆系木板,早已看不出颜色,一副年深月久的模样。靠河的一边房舍,为争取空间地盘,向河中延伸许多,再用木柱支撑,形成一楼一底,底面临水,楼面临街,这便是西南临河小镇最常见的吊脚楼。这吊脚楼的妙处非身临其境不能体味,冬日木板隔潮,夏天流水驱热。更有精明者,临窗垂下钓竿,客人上门总来得及捕到活蹦乱跳的鱼虾。至于外来人单看一眼这临河迎风的吊脚楼也会眼热心跳。受靠山临水的地形限制,小镇街面弯曲起伏,宽窄不一,隔不多远,两片街房之间,还要留出小巷,供街上人上山砍柴,下河汲水。砍柴的小巷总要掉些枯叶,汲水的小巷终年都湿漉漉的,石板都被洗干净了。...  相似文献   

16.
出生在江南小镇读过徐迟的自传体长篇小说《江南小镇》的人,心中都会波动着一幅水晶晶的图画。池塘、水网、符藻、桑园、野荸荠、藤萝架以及风车、渔舟、纺车、寺院、耶稣教堂,构成了一道极其美丽的人间风景。这就是名播中外的大作家徐迟的家乡,浙江省湖州市南浔镇。这个美丽的江南小镇距太湖只有二三公里的水路,南距杭州60公里,东距上海100公里。1914年10月15日徐迟诞生时,南浔堪称中国的一个富镇,有着号称“四家”的四大家族,有号称“八牯牛”的豪门,还有民间该称之为“六十四只老黄狗”的财主和富户。徐迟生在一个书香门第,曾…  相似文献   

17.
加拿大蒙特利尔西南20公里有一个小镇叫LACHINE,翻译成中文的名字叫“中国”。 可能很多人会觉得很奇隆,“中国”的英文名称不是“china”么?的确,一直以来西方就以china来称呼中国,与“瓷器”的英文单词是同一个。  相似文献   

18.
华夏视野     
失落文明的路标在蒙古遥远的北方草原,神秘的鹿角鸟喙动物图案攀爬在被称作“鹿石”的花岗岩巨石上。这些石板上绘有佩着青铜时代的剑、斧及其他工具的腰带纹样,有些石板高达4.5米。学者们说这些石块是在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前800年间被立起来的,大概比成吉思汗的铁骑在这些草原上纵横无敌的时代早2000年。现在他们正在试图破解石板的含义。  相似文献   

19.
在千里汉江下游的首段右岸,有一个历史悠久的古镇——沙洋,因在“革”期间,曾有27家单位在此创办“五七”干校,而加深了许多人对这个昔日滨江小镇的印象。  相似文献   

20.
古镇情怀     
1在苏州古城的南郊,那儿有一个江南小镇,叫松陵镇。那儿,留下了我七年的童年记忆,之后我就别她而去。那儿留有我童年小小的足迹,还有我的亲人。所以我也回去看看,但并不常去。松陵镇本身并不为很多人所知晓,最多出了个明代曲学家沈瞡。倒是紧挨着松陵镇东边的同里小镇,名气大些。我一年回去大约四五次,呆上几天。那些零零散散的日子刚好让我把离开的七年变化拼凑起来,也倒成了一个“网络”。虽然只有七年变化,但我儿时那些朦胧的记忆已开始疏远。中国在不断地发展,松陵镇也如“雨后春笋般”变得繁荣起来了。倒是同里,不论外界怎样变化,她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