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龙纹铅饼探     
师小群  党顺民 《文博》2004,3(1):51-54
龙纹铅饼的发现和研究,始见于1943年《泉币》第19期蔡季襄著《汉西域大夏秦国马蹄金考》一文,据称:“敝藏有铜、铅两种……其形制与汉武帝之马蹄金饼绝相类似。正面以水涡纹为饰,惟背面中央,有方形爪字印款两枚,沿边复有古代拉丁希腊文字一圈。”这就是所谓“希腊文”铅饼的由来。  相似文献   

2.
李勇 《安徽钱币》2001,(2):11-14
1988年5月,安徽省皖西博物在原六安地区砖瓦厂清理一座东汉墓葬时发现一枚外文铅饼,这是六安地区第三次发现外文铅饼,也是国内唯一的有明确记载出自于墓葬中的实物。本文将以出土资料为依据,以铅饼上的方形戳印文及铅饼性质作一些考证。不当之处。请予斧正。  相似文献   

3.
西汉龙纹铅饼自1913年首次报道以来(图1),迄今已有整九十年了。这些年来在甘肃、陕西、河南、安徽、湖南及北京等地铅饼屡有出土和发现。由于在汉城故址、西汉墓或汉四铢半两同时出土,所以,铅饼存在的年代也与西汉同期是可以成立的。但铅  相似文献   

4.
西安新发现的东罗马金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安在汉唐时期,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著名的“丝绸之路”的起点。在西安地区曾多次发现西域的古货币,诸如:1965年2月,汉长安城内故遗址的西查大队发现希腊文铅饼。西安市文管会也曾征集一枚同样铅饼。1956年西安市西郊土门村唐墓出土一枚拜占廷式金币1964年西安西  相似文献   

5.
甘肃出土的希腊文铅饼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肃等地出土的希腊铅饼,是一种上古西域某国制造的金属货币,经由“丝绸之路”输入我国,它是张骞“凿空”之后,中国和西方政治往来和经济交流日益发展的信物。研究这些希腊铅饼,对阐发丝路货币史、中西交通史、西域史都有重要的意义。但是,我国的钱币学界对此至今尚未引起足够的注意。我今撰写此,目的是想充分肯定这件丝路货币的价值和地位。[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著名的寿星银饼制作非常简朴。正面图案是一位人们所熟悉民俗画人物寿星杵杖图,左边用篆书刊写“道光年铸”四字,右边也用篆名刊写“足纹银饼”四字,中央底部纪值“库平柒式”即七钱二分和“户局”叠写字样。反面中  相似文献   

7.
2002年第一期《安徽钱币》刊王钦先生大作《介绍一张最早的北海币》,笔认为并非“最早”,明眼人一看此币面加盖“胶东”二字,便知它是北海银行胶东分行于1943年间用北海券第一套票版印制的辅币。同时其票面号码前冠以英字母“B”,这种格式写法也是北海币中唯一的,其它各个时期的北海币都没有冠以英字母号头的,就像人民币的纸分币,53版号头面有阿拉伯数字,80版则没有,后一般称“无号纸分币”。  相似文献   

8.
笔者收藏了一枚罕见的山东省造五钱银饼,高45mm,腰宽20mm,厚2.5mm,重18.3g(一两银饼重36.6g,此为五钱)。  相似文献   

9.
1.西亚东部的伊朗(波斯)是古代明地区之一。从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7世纪一千二百年间,波斯人在此前后建立了3个疆域辽阔、历时长久的王朝。即:  相似文献   

10.
《丝绸之路》2012,(22):126-126
近日.一份出土于新疆和田地区约公元5世纪前的梵文文书残片被破译,意味着于阗保存着更为古老的佛教经文形式。“这仅仅是开始。今后将会有更多古代西域出土的怯卢文、梵文、古于阗文,以及其他西域胡语文献被陆续破译,一部更为深刻且生动的西域历史将呈现在世人面前。”  相似文献   

11.
段离 《丝绸之路》2010,(1):32-33
考古学家曾在沙漠腹地的南疆,古代西域三十六国的尼雅古国发掘出土过一部怯卢文森林法典。那应该是2-4世纪中国最早的一部森林法典。这部怯卢文的森林法典是这样规定的:不论是谁,凡连根砍断树者,处罚马一匹;砍掉树枝者,处罚母牛一头……看来,把树与生命相提并论并非只在今日,自古便已有之。  相似文献   

12.
从目前已发掘出土的文物资料看,南阳境内的两汉墓中随葬陶饼的现象较为普遍①,一座墓中少则数枚,多则数十枚。陶饼的种类也繁多,按形状分,主要有两大类,一为圆饼形,上部隆起较低,底面平整或稍内凹;一为上部凸起较高,略呈半球形,底部内凹较深。按外观纹饰划分,又有素面和模印凸起花纹两类。按陶质分,又可分为灰陶和红陶两种。按釉彩分,又分为无釉陶和釉陶两种。虽然各类陶饼的大小尺寸不尽一致,但大多数的底面直径都在50到75毫米之间。在同一座墓中,有的仅出土一种类型的陶饼,也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共存的。南阳汉墓出土的素面陶饼大多为灰…  相似文献   

13.
外文铅饼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文铅饼新探党顺民1992年春,友人以一汉长安城故址出土的外文铅饼出示。征得同意,拓图供广大学者研讨。铅饼直径5.5厘米,重156克。面凸似西汉叠山式博山炉盖式,纹饰为一独角长嘴,长脖短身,长卷尾的浮雕动物,奔腾于似山水、如云雾的背景图中,背面凹,外...  相似文献   

14.
张林杰 《中原文物》2022,(3):95-98+108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故宫藏13枚圆形金饼和其他出土金饼的对比研究,认为这批金饼和汉代金饼在尺寸大小和重量上存在差异。而且其平均重量完全在目前已知秦代铜权的重量区间内,再结合历史文献,判断这批金饼可能是秦朝统一币制后发行的上币。而另一蹄形金饼则应该铸造于战国晚期至西汉之际。  相似文献   

15.
西班牙银币是首先在中国流通的外国银币。西班牙位于欧洲伊里安半岛。历史上曾被外族统治。八世纪时由于阿拉伯人入侵,分裂为许多小国。当地的西哥特人进行了八个世纪的抗敌斗争。1479年,阿拉贡(ARAGON)和卡斯蒂利亚(CASTILLA)王国  相似文献   

16.
王强 《中国钱币》2014,(2):10-13
正燕尾布出土有属于战国晚期的大小两种布币,大者称燕尾布或长布,面文"A比(币)■(当)■",幕文"七■"①(图1);小者币式相同,币文分铸两面,作"四比(币)■(当)■"(图2)。出土所见多四足相连铸在一块,故又称连布或连币(图3)。币文字数虽少,然其释读却颇费周折,至今关于其国别及币文的讨论意见仍未达于一致。其中A字作■,这个疑难字一度困扰着古币及古文字学者,释读  相似文献   

17.
清中期开始,外国银元大量倾销中国。中国的足色纹银与成色8.9的外国银元兑换时,损失惨重,朝野有识之士多次建议清廷自制银元,但直到光绪十五年(1889年)才由张之洞主持发行了第一套机制银币——广东七三反版。在此之前,各地曾用土模打制过少量银饼,如道光时的台湾老公银,咸丰六年(1856年)的上海银饼,光绪十年(1884年)的吉林厂平银饼等等。  相似文献   

18.
甘肃灵台发现的外文铅饼及陇右道北线王忠学1976年10月25日,灵台县中台镇的社员,在灵台县城之南的蒲河川北,距县城2.5公里处的康家沟村枣树台进行农田基本建设时,发现一批外文铅饼窖藏。灵台县文化馆得到报告后,当即派人前往调查清理。出土地西依山坡,东...  相似文献   

19.
谈甘肃出土的铅饼康柳硕希腊铭文铅饼在中国境内丝绸之路沿线的河南、陕西、甘肃等省都有发现,其中以甘肃境内发现的数量最多,有灵台、西和、礼县、临夏等地约六批,计铅饼282枚,另外还有铜饼1枚。对铅饼的研究和争论由来已久,有1913年郑文焯的“腊丁金盘”说...  相似文献   

20.
马健 《中国钱币》2023,(6):40-43
<正>西北民族大学西北民族博物馆收藏有一枚胡汉二体钱——日月光金(图1),该钱为青铜质,黑漆古,圆形方孔,直径24、穿径5、厚2mm,重5.8g。钱币正面为“日月光金”汉字,楷书,右旋读;背面为胡书,12个字母,字口清晰可辨。对“日月光金”钱的研究,学界曾有三种推断:一种以杨鲁安为代表,认为该钱铸于盛唐时期,是吐蕃的贡品钱,胡书是吐蕃文[1];一种以杨富学、林梅村为代表,认为该钱是回鹘钱,胡书是回鹘文[2];另一种以努尔兰·肯加哈买提为代表,认为胡书是突厥鲁尼文[3]。笔者以考古发掘资料、钱币学资料和历史文献为基础,系统梳理、比对古代阿拉米字母发展体系,结合馆藏“日月光金”钱币实物进行重新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