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文章认为石峁人群属于传说中的黄帝后裔北狄先民,理由有四:其一,通过老虎山文化的南下与"稷放丹朱"事件的对应,可证老虎山文化游邀类型可能属于后稷族系遗存,则老虎山文化石峁类型理当属于和后稷族系同源人群的文化;其二,通过石峁类型末期较多陶寺晚期文化因素的出现,可证石峁类型可能属于姬周先祖不窋"自窜于戎狄之间"之"戎狄"文化;其三,老虎山文化的重要源头是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被推测为黄帝部族的遗存,文献中后稷族系和"北狄"等部分"戎狄"属于黄帝后裔,说明老虎山文化石峁类型和游邀类型一样,可能都属于黄帝后裔的遗存;其四,石峁类型的后继文化也当属于戎狄文化。  相似文献   

2.
<正>据传世文献记载,周人的始祖为弃(《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周本纪》等),不窋自窜于戎狄之间(《国语·周语上》),公刘居豳(《诗·大雅·公刘》),公亶父迁于岐下(《诗·大雅·绵》),文王居程(《逸周书·程窹》),后居丰(《诗·大雅·文王有声》等)。  相似文献   

3.
甘肃东部地区的先周文化魏怀珩所谓先周文化,是指武王克商以前的姬周族文化。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周王朝的先公,其世系如下:后稷(弃)—不—鞠—公刘—庆节—皇仆—差弗—毁—公非—高圉—亚圉—公叔祖类—古公父—王季历—文王。周族起源于泾水和渭水一带,即...  相似文献   

4.
考古学界一般将分裆袋足鬲看作是西北戎文化的遗存.然而,正如李锋所指出:“袋足鬲为陕甘一带几种文化所共有.”②而戎又有多种.姬周族从不窗到古宜父居豳以前在马莲河至泾水中游所交往的“戎狄”……  相似文献   

5.
周人起源于今陕西武功县一带,在翦商之前曾有一段迁居甘肃陇东地区的生活经历。居陇时期的周人在首领不窋、公刘等的带领下光大部族,为日后取代商王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甘肃陇东地区所孕育的先周文化以农耕为基础,以礼乐为核心。随着西周正式建国,周制天下,农耕文化传统与礼乐文化精神相辅相成,共同塑造了华夏文明的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6.
从公刘迁豳(今陕西旬邑与彬县一带,后又扩士至长武)至公亶父,长达370余年未迁都。约在殷王武乙时期,公亶父被戎狄、殷朝逼迫,离开经营数百年的比较富庶地区,迁于豳之西南的岐阳,开辟新域而营筑都城,建立新的诸侯国,国号仍为“周”,国民称周人,国都所在地称“周原”。从此,周诸侯国开始了“翦商”大业。  相似文献   

7.
周祖陵略考     
周祖陵位于庆阳县城东山之巅,自古为游览胜地。明代文坛前七子魁首庆阳人李梦阳有诗赞曰:“庆阳亦是先王地,城对东山不坟。”历代官吏和文人骚客或祭祀朝拜,或凭吊祈福,曾留下了不少清词丽句;兼以每岁春光明媚之时,数百里男女来此顶礼膜拜,愈显繁盛景象。因此,“周祖遗陵”胜景名震遐迩,自古以来都是陇东人民向往的胜地。据载,周人的始祖后稷,名弃。帝舜封弃于邰(今陕西武功),到其子不时,夏太康政衰,弃稷不务,不率众徙居戎狄之间(即庆阳);修治典法,创建城邑,教民稼穑。子鞠陶,孙公刘承前启后,发扬光大,周道始兴。公刘卒,子庆节立,国于…  相似文献   

8.
杨建国  杨东晨 《文博》2004,(1):20-24
从公刘迁豳(今陕西旬邑与彬县一带,后又扩土至长武)至公亶父,长达370余年未迁都。约在殷王武乙时期,公亶父被戎狄、殷朝逼迫,离开经营数百年的比较富庶地区,迁于豳之西南的岐阳,开辟新域而营筑都城,建立新的诸侯国,国号仍为“周”,国民称周人,国都所在地称“周原”。从此,  相似文献   

9.
一、研究缘起与目的 先周文化的探索,目前正处于一个各家观点相持不下的阶段.造成如此僵局的原因至少包括如下三项: 其一,周原地区是探索先周文化的关键之地,可该区域时期聚落形态不清,重要聚落性质不明,从而导致对诸遗址商时期遗存与先周文化关系的认识歧见其多.  相似文献   

10.
山西中、南部在中国古代史上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晚商时期,这个地区存在较多的北方族群,春秋以后这里又是戎狄活动的重要场所.但是,长期以来,学界对于这个地区夏商时期的考古学遗存的文化归属以及这些遗存的源流存在较大分歧或不甚明了.所以,对这个地区夏商时期的考古学遗存进行深入探讨显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1.
豫西颍河上游在探索夏文化遗存中的重要地位●安金槐夏代是我国历史上由原始氏族社会发展到奴隶制社会初期时,长期定居在中原地区的夏氏族最早通过部族联盟形式建立起来的、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的发展阶段。关于夏王朝的统治中心区域、都邑与活动点地望、王室世系和统治...  相似文献   

12.
岷江上游的石棺墓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中国西南地区有大量的石棺墓遗存,分布较广,并在文化特征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本文对岷江上游的石棺墓作了分析,对其分期与文化特征作了探讨。结合文献记载,认为汉代活动在岷江上游石棺墓分布区域的民族为“冉驡夷”,岷江上游石棺墓即为“冉驡夷”的文化遗存。  相似文献   

13.
早周文化的特点及其渊源的探索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文物》1979,(10)
根据文献记载,周族的发祥地和早期活动的地方都在泾渭二水流域。如弃封于斄(邰),公刘迁于豳,古公亶父避戎狄迁于岐,文王迁沣,武王都镐等都在这一带。根据这些线索,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陕西省考古所等有关单位,从1951年至1963年,在泾渭二河及其各支流进行过多次调查与发掘,获得了丰富的实物史料,为研究周族早期活动的范围和早周文化的特征,探索周文化起源和发展,提供了一些线索。  相似文献   

14.
甲骨文资料与传世文献互证的结果表明,商代前期的先王世系以“兄终弟及”制为主,而以“父死子继”制为辅.这种制度保留了较多的游牧氏族社会的特征.以此上推先商先公时期,其保留游牧氏族社会性质应该更浓,因而先公世系更应该体现“兄终弟及”制特征.然而《史记·殷本纪》中所载先商先公世系则为“父死子继”制,这显然不符合历史事实.甲骨文祭祀制度中有“只祭所自出之先王,而非所自出之先王则不与”的原则.据此推测,《殷本纪》所载先商先公世系,只保留了先商先公的直系世系,而旁系先公世系被淘汰省略了.现据甲骨文资料,我们可以试拟补出那些被省略掉的旁系世系,从而大致复原出以“兄终弟及”为主的先商先公世系.  相似文献   

15.
河南长垣宜丘遗址发掘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8年春,郑州大学历史与考古系等单位对长垣宜丘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出土了一批龙山、先商和晚商等时期的文化遗存,初步建立起当地考古学文化发展序列.尤其先商文化遗存的发现,为研究漳河型先商文化和鹿台岗遗址先商文化之间的关系提供了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6.
河里范遗址位于陕西省乾县城东约15公里的泔河南岸二级台地之上,2005年发掘了400余平方米,出土大量的陶器、石器等遗物,可辨认出仰韶中期、晚期和龙山早期三种遗存。本次发掘表明泔河流域在仰韶中晚期到龙山早期这段时间,与渭水中上游地区同期的考古学文化无论从整体的陶系、器形、器物组合及陶器的纹饰特征都基本接近,相较之下与泾水上游同期遗存的差别在仰韶晚期时开始明显。该遗址是泔河流域的首次考古发掘,对关中西部地区史前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17.
秦人的来源及秦文化的渊源,自本世纪三、四十年代以来,就有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见:一种认为秦人先祖为东夷族,后逐渐迁徙于西方的戎狄之间;另一种意见则认为,秦人是西戎的一支。也就是说秦人及秦文化有东来与西来说之争。我们已经从考古学角度推测出了商代的秦文化遗存,也就意味着为秦人来源于东方找到了一些证据。同时也告诉我们,秦人与周人接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代,自然秦人对周文化吸收的历史也就早到了商代。现在的问题是,秦人在吸收周文化的过程中,是不是只吸收了周人的物  相似文献   

18.
三星堆一期与二期文化遗存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缺环。1999年以来,在三星堆遗址的多个地点发现了一组新的文化遗存,文化面貌介于三星堆一期和二期之间,并与温江鱼凫村遗址第三期文化遗存的陶器群几乎完全相同,从而填补了三星堆一期与二期的缺环,也基本上解决了三星堆遗址新石器时代晚期与青铜时代文化遗存陶器群的传承关系。新遗存中的A组陶器是"三星堆一期——宝墩文化"晚段的常见器物,但新出现的B组陶器已明显属于三星堆文化的范畴,因此再将这组遗存归入"三星堆一期——宝墩文化"显然是不合适的。考虑到以这组器物为代表的考古学文化遗存在成都平原有着广泛的分布,因此将其单列出来,命名为一支新的考古学文化是适宜的,也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9.
试论先周文化与相邻诸文化的关系刘军社以陕西武功郑家坡遗址为代表的先周文化和以陕西扶风刘家偏洞室墓为代表的姜羌文化(或谓姜戎文化),是商代关中西部地区二支主要的文化遗存。先周文化遗存,目前可以分为六期,第一期,约当二里同下层时期,包括郑家坡遗址早期前段...  相似文献   

20.
<正>南佐遗址位于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西郊的后官寨镇南佐村,坐落于泾河支流蒲河左岸的董志塬上。董志塬是黄土高原最大的塬地,董志塬所在的陇东地区是传说中黄帝部族的重要活动地域[1],也是以农业著称的周人祖先不窋、公刘等的老家[2]。南佐遗址于1957年由甘肃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调查发现,被认为是一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址”[3]。1984~1986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