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006年4月26日上午,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原河北省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厅副厅长兼河北省机电产品进出口办公室主任李友灿在河北保定被执行死刑。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终审判决认定,李友灿从2001年8月至2003年4月,一年零九个月的时间里,受贿4744万元,远远超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成克杰、河北省国税局原局长李真等巨食的受贿数额。李友灿堪称“河北省第一大贪官”,在全国已被判处死刑的贪官中,他的受贿额也是最大的。李友灿是如何走上不归之路的?本文将为您揭开鲜为人知的内幕详情。  相似文献   

2.
劳志鹏 《古今谈》2004,(2):18-19
十九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加剧了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在中国划分各自的势力范围,并争相在中国开设工厂、银行,争夺铁路修筑权。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英国向清政府索取得苏杭甬等五条铁路的承办权,英商怡和洋行与清政府督办铁路大臣盛宣怀秘密签订了向英借款修筑苏杭甬铁路的草约。  相似文献   

3.
谭震林作为井冈山时期和毛泽东同志一起创建红色根据地的老同志,其鲜明的个性、坦荡的襟怀,深受党内外人士的敬重。他大闹中南海怀仁堂的故事至今还在老百姓中间广为传颂。1967年2月16日,周恩来同志在怀仁堂召开中央党政军负责人和中央文革成员的碰头会。会上,周恩来的右边坐着陈毅、叶剑英、徐向前、聂荣臻、李先念、谭震林等老同志,左边则是康生、陈伯达、张春桥、姚文元、谢富治等中央文革的“左派”。在会上发生了谭震林与张春桥一伙党内野心家激烈的争吵,谭震林表现嫉恶如仇的气愤,站起来怒吼道:“照这样,你们干吧,我不干了,不跟了!砍脑袋,坐监狱,开除党籍,也要斗争到底!”说完,拿起皮包就往外走,陈毅劝道:“谭老板,不要走,还要在里边干。”这次事件,被“四人帮”定性为“二月逆流”。谭震林,出身于1902年,湖南攸县人。青少年时期当过工人、学徒,1925年参加革命,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在茶陵县从事工人运动。1927年秋随毛泽东、朱德上井冈山,加入工农红军。历任中共湘赣特委书记,红四军第二纵队党代表,第四纵队司令、政委、书记等职,1949年5月3日解放杭州后,出任浙江省省委书记。建好班子,理顺关系,培养干部,严于律己谭震林率...  相似文献   

4.
雍正治贪     
雍正的父亲康熙大帝是康乾盛世的开创者,无论文治还是武功都非常杰出。但是,康熙在统治后期,有一种功成名就的满足感,加之因储位问题耗费了大量精力,逐步倦于政务,思想日趋保守。康熙五十年(1711年)三月,他说:“今天下太平无事,以不生事为贵。兴一利,即生一弊。古人云多事不如少事,职此意也。”在这种维持现状的思想指导下,文过饰非,导致社会矛盾越积越多,一些社会弊端越来越严重。除了储位和朋党之争外,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官员贪墨,贿赂公行,国库空虚百姓不堪重负,已经危及到清王朝的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5.
韩祖德 《神州》2008,(6):48-49
战时,获救难童何以栖身,是拯救儿童的工作的重心——即使战时环境再艰难,也得为孩子们提供一个遮蔽风雨的地方。李家应团结全院教职员工,克服交通阻断、经常得不到总会的经费接济等重重困难,办起了有150亩土地的农场、畜牧场,组成织布、做鞋、缝纫、织袜等工艺组,用生产来维持和改善全院师生的生活。李家应与孩子们相处7年,深受孩子们的爱戴,她用全部的爱心去拯救和关爱这些儿童。在她们的精心照料下,难童们体会到了"第二个家"的温馨与有组织纪律的乐趣,逐步改变了过去的种种陋习,变成一个茁壮成长的文明人。  相似文献   

6.
百丈漈是位于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境内的瀑布群,处洞宫山脉,周围是海拔800米的高山平原,自古就有“一漈百丈高,二漈百丈深,三漈百丈宽”的说法.若非亲身体验,真的难以想象人间居然有如此的美景.2013年被评为“中华十大名瀑”,同时被大世界基尼斯认证为“中华第一高瀑”.  相似文献   

7.
朱元璋治贪     
明朝开国皇帝、太祖朱元璋早年出身贫寒,迫于生计他曾被迫四处流浪,耳闻目睹了元朝各级官吏贪赃枉法、鱼肉百姓的种种罪行.因此对贪官污吏恨之入骨。明朝建立后,为了整顿吏治,防治腐败,太祖宋元璋决定用严刑酷法来惩治贪官污吏。  相似文献   

8.
朱元璋惩贪     
白光 《文史天地》2003,(5):52-53
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政绩卓著的封建皇帝,他曾亲自经历过元朝的暴政,因此,朱元璋执政后,十分注意强化封建法制,重视法律的制定和实施,尤其对贪官污吏的惩治特别严厉,他说:“不禁贪暴,则民无以遂其生。”“此弊不革,欲成善政,终不可得。”为此朱元璋采取一系列强硬措施,和贪官污吏进行了长期的斗争。戴着镣铐办公据记载,洪武元年到十九年,朝廷里竟然没有一位官员做到任期期满的,往往未及终考就遭到贬黜或被杀头。因杀官太多,以至有些地方衙门无人办公,朱元璋不得不实行“戴死罪、徒流还职”的办法,叫判刑后的犯罪官吏,带着镣铐回到公堂办公。…  相似文献   

9.
康熙惩贪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朝康熙皇帝在位期间(1662-1722),重视整肃吏治,尤其是惩治官吏贪污。康熙以惩贪与兴廉并举,即在惩治贪官污吏的同时,表彰、提拔清官廉吏,把惩贪工作搞得有声有色,效果也很显著。清朝人关后,鉴于明朝灭亡的教训,非常注重惩治贪污,以顺治皇帝为首的清初统治者不仅制定了重惩贪污的法律条例,而且严格执行。顺治初年颁布的(大清律集解附例)规定,有禄官吏贪赃八十两处以级刑,一两以下杖七十,一两至五两杖八十,无禄双月俸不满一石者贪赃一百二十两处以续刑;凡官吏,“处断公事,而敢受有事人财物者”,即记入赃论;简役、差…  相似文献   

10.
古代戒贪诗     
古代戒贪诗任崇岳我国古代以诗的形式戒贪,始于唐玄宗的《赐诸州刺史题座右诗》:眷言思共理,鉴梦想维良。猗欤此推择,声绩著周行。贤能既俟进,黎献实伫康。视人当如子,爱人亦如伤。讲学试诵论,阡陌劝农桑。虚誉不可饰,清知不可忘。求名迹易见,安贞德自彰。讼狱必...  相似文献   

11.
正捐官,又称捐纳,是封建社会时期为弥补财政困难、允许士民向国家捐纳钱物以取得爵位官职的一种方式。清朝时候,山西山阴县有一个叫蒋渊的人,这个人是做什么的?史书中没说,笔者估计很可能是个商人,因为他有着商人一样精明的头脑——当朝廷开了捐官先  相似文献   

12.
一天,朱元璋坐在宫殿之上,仔细查阅着各地呈报上来的财政账目。突然,他在一本账册中发现了一个非常细微的问题:一本账本上"十万两白银"被人为地改成了"五万两白银",也就是在"十"上加上3笔便成了"五"。朱元璋看后倒吸一口凉气,一字之差便使国家面临亏损五万两的危机。同时他也暗暗佩服改账目的人,如果不仔细查看,是很难发现的。是谁胆子这么大,竟敢擅自修改政  相似文献   

13.
逸忱 《中华遗产》2010,(10):124-127
相较于其他常用汉字而言,贪字的出现很晚。在出土的文字材料中,我们最早只能从战国时期的楚简上发现它的身影。从字形来看,其上为一人,中间有一口,其下则为一贝,从意义上讲,表达的是口中含贝。所以,在早期没有“贪”字时,往往用“含”来代替“贪”字,文献中也常常贪、含相互假借。  相似文献   

14.
在大贪背后     
一个成功者的背后,往往有一个贤内助。贪官的背后,往往有一个“险情妇”。一位被判刑贪官的老母极其沉痛地责备儿子说:“你要那么多钱干什么!”一个概率很高的答案,就在这里。  相似文献   

15.
《中国地方志》2011,(12):14-14
为推进《浙江通志》编纂工作顺利开展,提高编纂队伍的业务水平,确保编纂质量,根据浙江省政府2011年初启动《浙江通志》编纂工作的部署,浙江省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于2011年11月21~23日在杭州市举办《浙江通志》第一期编纂业务培训班。  相似文献   

16.
《旅游纵览》2012,(2):6-7
来源:浙江在线新闻网站3月26日,在苏浙两省交界处的江苏省吴江市,浙江省分管副省长陈加元和江苏省分管副省长何权共同宣布中国第一条跨省风景路的开建。这条总长316.6公里的道路,绕中国第二大淡水湖太湖一周,是中国五大淡水湖中第一条环湖路。这是一条足以让低碳  相似文献   

17.
杨飞 《文史博览》2013,(3):62-62
雷政富事件曝光后,许多人非议雷政富的长相,将雷政富3个字解读为“雷人长相、政府官员、富得流油”。  相似文献   

18.
拔毛者惩,碰根者罚“天下初定,百姓财力俱困,譬犹初飞之鸟,不可拔其羽;新植之木,不可摇其根,要在安养生息之。”这是1368年明王朝建立不久,朱元璋反复告诫官吏们的一段话。但有的官吏偏偏置若罔闻,“拔其羽”者有之,“摇其根”者有之。对此,明太祖朱元璋认为非惩治不可:“养粮莠者害嘉谷,赦有罪者贱良民”。1369年,他便对群臣宣布要“严法禁”:“但遇官吏贪污,蠹害吾民者,罪之不恕!”于是,一场历史上仅见的声势浩大、影响深远的反对贪官污吏的斗争,逐渐展开。开国初,两浙、江西、两广、福建的地方官因贪污被杀的很多,…  相似文献   

19.
柯云  丽阳 《文史春秋》2007,(6):63-64
明太祖朱元璋,公元1368年登基建立明王朝之后,认真吸取了历代皇朝,尤其是元朝纲纪废驰、吏治败坏从而灭亡的教训,对文武百官宣  相似文献   

20.
很想重提贪污受贿这个“陈辞滥调”。说是“陈辞滥调”,是因为贪污受贿在古今文牍章疏中时常提及,人们揭露它批判它诅咒它,是人们熟悉且不乐闻见的话题,说是“很想重提”,是因为贪污受贿现象自有了阶级有了国家便滋生蔓长,直到今天还有繁茂之势。(人不乐闻见却总有人为之,魔力之大,自不待言。)且其危害委实可怕,它会吸尽人民膏血,导致国库亏空甚至政权倾覆。无意于做危言以耸听闻。纵观历史,人民起义的烽火总是在贫困的哀嚎声中点燃,达官贵人总是在巧取豪夺之后鱼杯酒池之中敲响丧钟。然而,贪污受贿绝对不是无法遏止,若横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