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1957年8月,我毕业于石油工业部黑龙江省双城计划经济学校。毕业了,到哪去?20世纪50年代的口号是: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当年的青年人都有一股"傻"劲,都有一个美好的目标,就是到最艰苦的地方去。不是我胡说,在当年人们的眼里,确实感到越是去艰苦的地方越光荣。因而,没有多少动员,也用不着宣传鼓动,只在学校食  相似文献   

2.
李恕 《百年潮》2006,(4):75-79
中国抗战胜利已经过去60多年了.斗转星移岁月如流.我也从当年的八路军文艺战士变成了年届八旬的老人.一起战斗过来的战友多已不在人世了.然而,当年同战友们一起冒着敌人炮火绘制和拍摄的一些抗战宣传画与照片,虽久经风雨,却一直珍藏在身边.它们使我想起胶东抗日的峥嵘岁月,怀念逝去的首长、战友和英雄.  相似文献   

3.
贺龙杀马     
我叫王克瑞,现年83岁,湖南省石门县易家渡镇视桥村人,是一个老红军排长,老人路军侦察连连长。因长征途中在湘西晃县(今湖南省新晃县)的龙溪口被敌军打瞎了一只左眼,导致现在双目失明。在长证路上和北上抗日、南下转战途中,经常跟随贺龙、任润时、肖克、王震等领导同志一起生活、战斗。今天,贺龙元帅已经离开我们二十多年了。回想起当年和他一起生活、战斗的情景,我的心情就十分激动,久久难平。特别是当年长征途中贺龙杀马的感人场面,至今仍然在我的脑海里历历闪现,就跟发生在昨天的一般。我今天把这件事讲出来,以表达我对他的…  相似文献   

4.
卢德铭烈士的英名,在他的牺牲地——江西省萍乡市芦溪区(现为芦溪县),广为传颂。1977年,秋收起义50周年,芦溪区的广大群众酝酿着要给这位先烈建个纪念碑。但是,大家只简单地知道卢德铭是秋收起义总指挥,是四川人,有关卢的其他材料都付之阙如。 如何去寻找卢德铭的照片、籍贯、生平事迹等史料呢?芦溪区委指派我(我当时在芦溪区革委会政治部工作)和另两位同志一起于1977年5月间先后到芦溪镇的高楼村、潭田村和上埠镇的山口岩村等当年秋收起义部队宿营过和战斗过的地  相似文献   

5.
木子杨 《世界》2007,(12):160-165
每年的圣诞节都让我们不大不小地尴尬一回。去欧洲过个有雪、有圣诞树和烤鹅的圣诞节,谁不想?没有长假的年底无比忙碌,可圣诞节的童话氛围又让我们蠢蠢欲动。那么,去香港吧!享受灯光、节日、打折以及美味!《世界》请香港食客为你推荐欧陆、私家、帝王、日式四家风格餐厅,当菜肴的香味和圣诞钟声一起飘过来,你就会变成全世界最不懂节制的那个人。  相似文献   

6.
浩钟 《铁军》2013,(2):19-19
《缅想军号》的作者章熙建,早几年因就军职从南京去了淮北,几年间得以有机会在这片当年的新四军抗日根据地寻觅历史遗存,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和叙事方式,去认识和品读那段让整个民族都永难忘记的悲壮历史,描摩那些在烽火硝烟中舍生忘死英勇战斗的民族英烈。于是。  相似文献   

7.
1941年10月中旬,《冀南报》、《太行报》、《延安报》相继刊登两则新闻《炮楼坐飞机》、《炮楼跳舞》,报道了我军用地道炸飞日伪军刘官屯炮楼的重大胜利。这次战斗是当时冀南区有名的漂亮仗,我是这次战斗的主要引爆者,至今回忆起当时的战斗过程,仍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相似文献   

8.
《抗战时期文化名人在桂林》一书,共收录文化名人115人,其中30岁以下的有44人,一般都在25岁左右,最年轻的当年还不到20岁。本文着重介绍几位年轻作家在桂的创作活动及其对桂林抗战文化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百年潮》2021,(6)
正1998年10月,由张爱萍将军亲笔题写展标的《新四军老战士书画展》在北京开幕。91岁高龄的全国政协副主席赵朴初当年在上海送别数百名青年参加新四军的诗作也被收录其中。来观展的不少新四军老战士看到这幅书法作品,面对那"挥手汽笛鸣,极目楼船远"的诗句,心中久久不能平静,60年前,赵朴初在上海码头为他们送行时的情景历历在目,很多老战士都激动得流下了热泪。《黄浦江头送行》五言诗是赵朴初1938年8月16日的诗作,日课一诗以代日记,是他长年的习惯。这首诗记录了当年他和共产党人"同弯射日弓"的战斗经历。  相似文献   

10.
胡若冰 《旅游纵览》2014,(10):64-69
<正>《西西里的美丽传说》是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的人几乎都知道的一部电影,当年大家在发现这是一部情节文艺的情色电影的同时,也知道了意大利有个地方叫做西西里,那里有充满热带风情的美丽城镇,有保守严肃的居民,有让人沉醉的地中海海景。但过去认为故事终究是故事,直到真正去了西西里,去到电影的拍摄地"锡拉库萨"(Syracuse),才发现当年看到的情节是如此的真实,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也只能发生在西西里。  相似文献   

11.
光阴似箭,转眼间50年一晃就过去了。回想起半个世纪前“抗美援朝”的战争岁月,我就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时常浮想联翩,感慨不已。当年朝鲜战场上和蔼可亲的领导,情同手足的战友,莽莽苍苍的雪原,深邃幽长的山洞,震天动地的炮火,弥漫连天的硝烟……经常一幕幕地在我的脑海里展现出来。激烈的战斗就好像发生在昨天一般,战友们一个个好像就在身前。遥想当年炮火飞,最忆征战不归人;和平得来不容易,英雄鲜血映朝晖。下面,我给大家讲讲“抗美援朝”战争中我亲身经历的一个战斗故事———桥岩山战斗。1951年农历5月12日,年仅19岁的我响应…  相似文献   

12.
"诗人"走向边缘,政客成为主角(第一天)晚上,来自内地大学的G君邀我一起去市区餐馆与两位台湾文学界朋友会面。这对台湾夫妇当年也是左派知识分子,可算是民进党中的前辈,出于为台湾民主奋斗的理想,与陈水扁等一起反对国民党威权统治,现在不满陈水扁而退出了民进  相似文献   

13.
著名的抗日民族英雄、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军长、北满抗日联军总司令赵尚志同志,一向以英勇善战著称。他指挥的许多次胜利战斗,都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使敌人闻风丧胆,竟发出了“小小的满洲国,大大的赵尚志”之哀叹。赵尚志同志指挥的上百次战斗中“冰趟子”战斗是最著名的一次。此次战斗规模大,消灭敌人数量多,而我军则伤亡极少。关于这次战斗的具体情况,由于没有文件记载,参加过这次战斗的一些领导干部又都牺牲了,其他同志知道一些情况也只是听说,因此一直不太清楚,说法也不一致。后来,我们找到参加过这次战斗的原抗联三军老战士陈明同志,他为我们讲述了整个战斗的经过,进一步充实了我们对三军战斗历史和  相似文献   

14.
坐飞机     
正上一个假期,我和妈妈坐飞机到深圳玩。到了飞机场,我们和爸爸告了别,就进入了候机大厅。这时,妈妈想起了一件事,她说:"我们去买点口香糖吧!""为什么?"我问。"因为飞机起飞的时候耳朵会痛。"妈妈说。"好啊!我最喜欢吃口香糖啦!"我高兴地说。说完我们就一起去了商店。上了飞机,我就迫不及待地问:"什么时候起飞  相似文献   

15.
飞机以其快速、安全、省时而越来越为旅游者所喜爱。但因飞机飞行速度快,在高空中气压不稳定等原因,并非是人人都适宜坐飞机。尤其是患有下列疾病的人,更不适宜坐飞机。  相似文献   

16.
1956年4月某夜,空军司令员刘亚楼接到毛泽东亲自打来的电话,说他要去广州,让刘准备好飞机。新中国成立后,按说毛泽东应该有专机了,但中央为了保证他的安全,作了一条不成文的规定:禁止毛泽东坐飞机。于是,刘亚楼那天坚决不同意,理由是人民空军刚组建不久,驾驶员水平不高,万一出了事故,怎么向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交待?可是,毛泽东坚持要坐飞机。得知此事的周恩来无奈之下,只好亲自安排,批示刘亚楼要选择最保险的机型、最优秀的驾驶员,各个环节严格操作,确保运行安全。当时,空军只有伊尔—14型和里—2型的运输机。…  相似文献   

17.
宋希濂他们从11月24日的白马山战斗溃败后,就自行脱离了蒋介石的指挥系统,带着残剩的万余人从南川、綦江折往川南,每天以不少于70华里的行程,想趁人民解放军正全力围攻重庆,暂时无暇西顾之时,尽快走出大包围圈,进入川康滇边境,再奔往云南的保山、腾冲。这条路上,山势险陡江河纵横,路程长而崎岖,不能像在公路线上那样快速行动,只好把汽车、重武器都抛弃。宋希濂也脚穿草鞋与士兵一起徒步行军。这冬天的山区整  相似文献   

18.
七十年前,在“五四”反帝爱国运动的高潮中,重庆及其附近地区的一大批爱国青年学生,纷纷奔赴海外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汇入了中国留法勤工俭学大军的洪流。重庆留法勤工俭学运动造就了以邓小平、聂荣臻等人为代表的一大批杰出人才,在川渝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缅怀当年的重庆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对今天坚持改革、开放政策,对增强爱国主义意识,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新闻成为漫画的载体,从真正意义上说始于20世纪初。我国近代新闻漫画兴起于1903年。它以当年12月15日创刊的《俄事警闻》上发表的《时局图》为标志。由于新闻漫画本身具有的战斗性、评议性、时事性和趣味性,故它一问世便与报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结下了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20.
1956年,英格兰著名足球俱乐部托特纳姆热刺的铁杆球迷、29岁的大卫·齐德站在北京机场的到达大厅。为了这个时刻,他从伦敦坐飞机到香港,从香港坐火车到广州,从广州坐飞机并在中途转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