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平 《贵阳文史》2008,(4):24-27
胡风与乔冠华最初认识是在太平洋战争前的香港,两人正式建立友谊则是在撤退到重庆以后。胡风还记得,自己与乔冠华的初次见面。那是在一次迎接经济学家陈翰笙博士的茶会上。这次茶会是由乔冠华出面布置招待的,这时的乔冠华年轻干练,富有活力。不过胡风对此印象不深了。真正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太平洋战争爆发的当天,乔冠华设法营救胡风。在那大动乱的日子里,乔冠华不顾个人安危,  相似文献   

2.
书与人     
《乔冠华传》本书讲述的是乔冠华担任外交部长前的传奇人生。清华4年,乔冠华一直泡在图书馆读马克思。德国留学归来,恩师金岳霖邀请他去西南联大执教,  相似文献   

3.
1935年8月31日,作为清华与德国方面签订的交换研究生,季羡林与乔冠华同车赴德. 是年,季羡林24岁,乔冠华22岁,论年龄,季羡林是兄长.然而,论学籍,乔冠华却比季羡林高一级,是学长;论身材,也比季羡林高半个头,乔一米八三,季一米七二;论经历,更比季羡林丰富多彩,乔冠华是心怀大志、不按常规出牌的激进分子,光中学就被开除过三次,大学,他先读国文,后转哲学,一度和老乡兼革命家的胡鼎新(乔木)走得很近,毕业后东渡扶桑,入东京帝国大学深造哲学,终因赤色嫌疑而遭“驱逐出境”.  相似文献   

4.
徐庆全 《百年潮》2000,(3):51-55
胡风在离京服刑前致信乔冠华1966年2月11日,胡风曾致乔冠华一信,乔冠华接信后,随即写信给章汉夫、姬鹏飞并转周扬等,附胡风信。现将二函转录于下,并结合有关材料稍加说明。  相似文献   

5.
学有根底的乔冠华是新中国外交舞台上少有的出类拔萃的人物。早在民主革命时期,他便素有“南乔”之名。其时,乔冠华与在延安的被广泛誉为中共“党内一支笔”的“北乔”胡乔木遥相呼应,辉映媲美,一时传为佳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乔冠华笔耕不辍,毛泽东曾高度评价他写的国际述评,称赞他的某篇文章可以顶得上几个坦克师。后来乔涉身外交界30余年,每每与尼克  相似文献   

6.
据前外交部长乔冠华夫人章含之所写回忆录《风雨情》的记载,叙及毛泽东主席为乔冠华续打油诗的故事,情节简单而背景复杂,读之发人深思,特撷其概要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7.
乔冠华是我国杰出的外交家,在他的40多年革命生涯中,执笔写下了难以计数的国际述评和外事文稿。写诗乃是他历经文化大革命的坎坷之后,为遣兴抒怀而作,他从不示人,故外人不得而知。乔冠华晚年,在病中将自己写的35首诗重新抄录,并作注释,留给夫人章含之作纪念。笔者应江苏  相似文献   

8.
我父亲乔冠军是著名外交家乔冠华的大哥,早年参加革命,为20世纪30年代盐阜区地下党的骨干分子之一,与胡乔木(时名胡鼎新)、胡扬(时名邱剑鸣)、魏宪一等革命同志关系密切。他们组织严密,经常秘密出入我父亲住地,关门开会,研究对敌斗争策略。那时,我父亲的公开身份是盐城某小学教师。与我三叔乔冠华同在清华大学读书的胡乔木(曾任共青团北平市委委员、宣传部长),因参与领导北平学生运动而暴露身份,经组织同意后,自北平经上海返回盐城隐蔽,并继续从事党的地下宣传工作。是年(即1932年)暑假,我三叔乔冠华亦从清华回到家乡。在我父亲处,三叔结识…  相似文献   

9.
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经过双方最高领导人的紧张会谈,访问取得了重大成果。经双方磋商并同意,以中国外长姬鹏飞和美国国务卿罗杰斯为首的班子商量有关两国关系中的重要问题,副外长乔冠华和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研究双方如何发表公报的问题,这个公报也就是以后人们所熟知的《上海公报》。乔冠华踱步钓鱼台思考难题深知任务艰巨的乔冠华在钓鱼台的房间里踱着步,反复思考着各种公报形式和公报措词以及会谈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反复及各种关系。中国政府为尼克松一行作了精心安排,尼克松总统和夫人尽兴地到北京各处参观,基辛格…  相似文献   

10.
师门忆语(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惠 《百年潮》2001,(5):40-45
十五、1943年整风检讨的回顾胡绳与我简略地谈过1943年他在重庆《新华日报》参加整风检讨错误的情况。那时他和乔冠华、陈家康写过几篇文章,发表在茅盾主编的一个杂志上。其中有乔冠华以于潮笔名写的《方生未死之间》、《论生活态度与现实主义》,胡绳以项黎笔名写的《感性生活与理性生活》、《论艺术态度和生活态度》,陈家康以嘉梨笔名写的《生活的三度》  相似文献   

11.
曹晋杰 《纵横》2009,(11):12-16
周恩来十分重视知识分子在革命和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对知识分子人格上尊重、工作上支持、生活上关照、思想上包容是一贯的。这从他与胡乔木、乔冠华30多年的交往中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2.
张颖 《百年潮》2004,(5):24-27
龚澎和乔冠华都是我数十年的战友、挚交,他们离开人世三十多年或十多年,仍令我时常想念.他们曾共同为新中国的外交事业作出过许多贡献.尤其是龚澎,她是新中国第一代杰出的女外交家,外交部首任新闻司司长(当年是情报司),业绩斐然.她为人一身正气、光明磊落,凡是曾经和她一起共事的人,无不称赞她出色的工作和高尚的品德.乔冠华在他人生的最后岁月,也曾有过短暂的辉煌.还有一些人在他的头上戴过无数耀眼的光环,但历史难以改写.然人亦无完人,我也为他晚年的一些作为感到悲哀和痛惜.  相似文献   

13.
苏州城西40里地有个东山镇,镇西十多里地有个杨湾村,村前临太湖处有座湖沙山,山上有个当地政府建造的“华侨公墓”。沿公墓山道攀登向上越27级,右侧一片绿荫森森的松柏林间,有一片占地16平方米的砖块竖砌铺就的墓地,在墓地中间,居中呈30度斜覆着一块半平方大小的黑色大理石,石上镌刻着“乔冠华之墓”几个三寸见方的楷体字,下方另刻着一行取自南宋爱国诗人文天祥的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字体镂金,在黑色的大理石映衬下格外醒目。这便是当年曾在我国外交舞台上叱咤风云的前外交部长乔冠华的人生最后归宿。乔冠华墓简单且庄…  相似文献   

14.
1948年3月,在香港的中共文化战线的领导人乔冠华等创办了《大众文艺丛刊》,发起批判胡风所谓“主观战斗精神”的思想,在中国进步文坛引起一场重大而激烈的文艺论争,又间接地引发了胡风1954 年上书中共中央的“三十万言书”,进而酿成“胡风反革命集团”冤案。乔、胡本为至交,缘何龃龉分道?“文艺论争”中政治色彩几何?详情请看《文艺论争中的乔冠华与胡风》。  相似文献   

15.
戴健 《江淮文史》2023,(1):20-23
<正>1993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份刊物诞生在省城的淝河边,立足安徽、面向全国,很快形成特色,出彩出圈。这就是我一直心之所系的《江淮文史》。记得头一年金秋时节,省政协文史委的领导来电,谓他们正筹划把出版的《安徽文史资料选辑》改为定期出版的公开发行刊物《江淮文史》,听说我手头上有新征集到的周恩来电报和写给龚澎(外交部部长助理、乔冠华夫人)的信,不妨结合考证写出来,他们将把文章放到《江淮文史》创刊号上。  相似文献   

16.
1938年初在广州,那时正是日本侵华战争爆发,所有爱国知识分子,都不约而同地出入于以夏衍同志为首的救亡日报社,关心着国家大事。在那里,我初次会见乔冠华、孙大光(叶肇南)、林林和钟敬文、尚仲衣教授等,都是一时俊彦。  相似文献   

17.
万京华 《百年潮》2012,(5):63-69
正新华社第一批海外分社始建于全国解放战争时期,至新中国成立前,已先后在香港、伦敦、布拉格和平壤建立起四个海外分社,参加创建工作的同志主要包括乔冠华、萧贤法、黄作梅、吴文焘、丁雪松、刘桂梁等。这是一项  相似文献   

18.
1956年11月18日上午10点,越南河内机场。 周恩来总理受越南民主共和国主席胡志明的邀请,率副总理贺龙、外交部部长助理乔冠华一行,开始了对越南的友好访问。  相似文献   

19.
茆贵鸣 《文史春秋》2005,(11):21-26
一位是有着“中共第一枝笔”之美誉的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政论家和社会科学家胡乔木,一位是有着“外交才子”美称的著名国际问题评论家和世界一流外交家乔冠华。这两位为世人所耳熟能详的中共才子,都深得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的赏识。毛泽东曾用“靠乔木,  相似文献   

20.
王凡 《纵横》2008,(3):10-14
一吴建民还记得,团长乔冠华在赴联合国途中接受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记者采访时说:"对联合国的许多事务,由于多年的阻挠,说老实话,我们很不熟悉。我们要老老实实地学习,尽快熟悉联合国有关事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