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987年3月28日的晚上,我和原海南行政区妇联主任冯桂庄同志随同区党委副书记董范园、区政协筹备组组长陈克攻等到机场迎接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妇联主席康克清同志。那天晚上风有点大,有些凉意,康大姐是穿着长袖褂子下飞机的。当轮到我与大姐握手时,我看到一生带有传奇色彩、受全国妇女敬仰的大姐就站在自己面前,眼神如此亲切、和霭、慈祥,握着的手是如此柔软、温暖,心里顿时升  相似文献   

2.
邓颖超在中国人民中享有崇高的威望,也受到世界人民的敬仰。人民都爱称她为“邓大姐”。我在参加革命以后就知道周恩来、邓颖超两位我党著名领导人,但认识邓大姐是在到了外交部工作以后。那时许多国家的元首和政府首脑偕同夫人来访,邓大姐作为周恩来总理的夫人,经常陪同周总理接待外宾,配合总理有力地开展外交工作,有时还到外交部参加一些活动。1955年12月8日到26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总理格罗提渥夫妇率团访问中国,周总理出面迎送、宴请、会谈,邓大姐也积极参加一些活动,同格罗提渥总理夫人作了亲切的交谈,对方对她的友好态度和渊博知识非常…  相似文献   

3.
一 1966年,一场历时十年的动乱开始了。它搅乱了一切,也搅乱了我们的生活。十年间,我的家庭也历经沧桑,但最使我难忘的是与陈少敏大姐在危难中的一段交往。 陈大姐是我在鄂豫边区时认识的首长,在工作上我曾受过她亲切的教诲。她在整个  相似文献   

4.
张颖 《纵横》2002,(12)
1966年“文革”暴风雨骤至,我一夜之间变成“牛鬼蛇神”。此后几年我和周恩来同志、邓颖超大姐即割断了一切联系。倘若在平常的日子,每年我们都会有三五次去探望他们,在会议或工作上的接触还会多一些。“文革”期间,从  相似文献   

5.
我的父亲是个非常沉默寡言的人。他从不向子女们讲述自己,我很想了解他的生平.可他从不回答。他往往只是带我到北京城各处漫步。到过龙虎寺(指北京隆福寺古董市场)和其他地方,主要是去购买些花木。他最喜欢在住宅花园内栽花植树,这是他平生唯一的爱好。  相似文献   

6.
1996年3月14日,祖国西部新疆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飘飞着鹅毛大雪。就在大雪飘飞的时候。王洛宾被飘舞的亿万朵美丽而洁白的雪花簇拥着走了。他走得那么坦然、平静,在他即将离开这个世界时。也许耳边传来了为他送行的优美歌声,在歌声中,他到那遥远的地方去了……音乐家王洛宾.1913年元月7日出生于北京。他的祖父是位画匠,清末北京的正阳门楼上曾留下了他祖父画过的油漆花卉。祖父也常为死者画画遗像。经常在死者亲属的哭泣声中画完。为此祖父就对自家人说:“只有真正懂得悲哀的人,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王洛宾自述在他的一生中,常用祖父的话体验生活。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同志的百年华诞到来了,全国都在为他举行各种纪念活动。我忽然想起几十年前和邓小平同志有限的几次接触的印象。虽然每次接触的时间都不长,事情也不大,那印象却深深地刻在我的脑子里,不易忘却。我现在把它说出来,也许从这些小事中也可以引发某些思考吧。“你们现在的工作,就是不工作。”1949年4月,百万雄师过大江,红旗已经插在紫金山上,南京解放了。邓小平、刘伯承等党政领导正在南京谋划进军西南、解放四川的事。我们四川地下党的部分领导同志,辗转到了解放区,奉命到南京向小平等同志汇报四川情况。8月,我们从武汉坐火车到了南京,受…  相似文献   

8.
康克清印象     
张复 《百年潮》2011,(11):20-23
1984年夏秋,我抽空去北戴河看望在那里休养的父亲张仲实。一天上午,父亲对我说:“康大姐也在北戴河,好多年不见了,我要去看她。”在中国谁不知道“总司令夫人”康克清!我陪父亲去看“康大姐”,几分仰视,几分好奇,因为我从来没见过“康大姐”。  相似文献   

9.
偶尔翻看旧相册,引起对30多年前往事的回忆。图一相片左边是本人,右边是我的徒弟张慈深,现已定居澳大利亚,任教于墨尔本大学。照片上这所房子内外,曾留下许多伟人的足迹,可惜在80年代被拆除,原址上建成了当今北京二七机车厂物资处的宏伟库房。  相似文献   

10.
陆正伟 《世纪》2023,(5):53-56
<正>多才多艺的宗英大姐不仅戏演得出彩,还能写一手好文章,书法则是她的另一功了。我见过赵丹挥毫,宗英大姐陪伴在旁磨墨的照片,也见过大姐在深圳创业时悬腕提笔,舞文弄墨的照片。近十多年,她因长年住医院,只能舍弃毛笔改用软笔过过书法之瘾了。宗英大姐赠我的墨迹中有抒情,有励志,也有雅玩添趣的。无不蕴含着真性情,从中能品出她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1.
刘建 《百年潮》2017,(3):37-43
正康克清奶奶从一个农村童养媳自觉参加革命,经过红军的培育和战争的锻炼,延安抗大和中央党校的系统学习,特别是经过几十年的革命工作实践,成为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她的一生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既是旧社会普通百姓反抗压迫、要求翻身解放的缩影;更是广大妇女追求革命、追随时代、不断前进的典型。在战场上,她临危不惧,勇挑重担,曾经是一名年轻的军事指挥员;在革命斗争  相似文献   

12.
苏仲湘 《炎黄春秋》2005,(6):59-61,58
沈容大姐匆匆离去了,留下了遗作《红色记忆》。纸墨犹馨,音容如在,牵引大家深深地怀念和痛惜。文如其人,《红色记忆》以她特有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恬静笔墨,记述了她丰富鲜活的平生见闻,包括许多动人的红色掌故。它一问世,就受到人们的惊喜瞩目。当我读后掩卷,龚定庵  相似文献   

13.
万伯翱 《纵横》2014,(8):38-42
今年8月是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因为我的父亲万里曾在小平同志身边工作过多年,所以我很小的时候就认识他,并称呼他为“小平伯伯”。时间一晃过去了几十年,回首往事,有关小平伯伯的一幕幕又浮现眼前。  相似文献   

14.
延根  于洋 《纵横》2010,(5):19-20
困难时期的记忆 1939年至1940年,我在母亲的工作单位安塞保小上学,那时是生活比较困难的时期。  相似文献   

15.
大姐     
许多人说,各家老大都听父母话,都很懂事。这说法我从大姐身上得到真正的体验。  相似文献   

16.
解力夫 《炎黄春秋》2006,(10):50-52
功勋卓著的共和国开国元勋朱德同志于1976年7月6日去世了。在治丧期间,朱德元帅的夫人康克清大姐怀着悲痛的心情,应笔者的要求向我讲述了朱德同志历经磨难探索救国之道,追求真理,叱咤风云,为国为民奋斗的光辉一生。  相似文献   

17.
1958年“大跃进”运动,我正步入青年时代,生活在古城泉州西门外潘山,就读泉州市第二中学,亲历或耳闻目睹了那个年代许多难以忘怀的事情。  相似文献   

18.
1946年,我在汉口统一街一个叫“辅仁”的教会小学读书,课余喜欢到交通路的书店看书,在街头看报。当时报纸不少,其中有一张《武汉日报》,它只有一个文艺副刊“鹦鹉洲”是我喜欢看的。第二年,我来到宜昌,不久就失学了。仍然喜欢在书店看书,在街头看报,居然发现宜昌也有一家《武汉日报》,是汉口《武汉日报》的分社。一天,在报上看到一则广告,说“本报排字房招考‘练习生”’。我走进去了。里面的人让我用毛笔写了一篇自传,录取了,从此走进了排字工人行列。  相似文献   

19.
高成林 《纵横》2012,(3):49-50
对子女一贯严格要求 原国家主席、中共中央副主席刘少奇同志,生前始终把自己当作人民群众中的普通一员。尤其是对待自己的子女,不仅在政治上要求严格,在生活上要求更严,从不娇惯他们,不允许子女有丝毫特殊。  相似文献   

20.
正家乡红山窑是一个因缸而出名的地方。红山窑的缸,产自于红山窑的窑。红山窑的窑,依托家乡一座名叫红山的山而建成。红山和窑共同成就了完整的红山窑,其名即来源于此。红山窑的缸,就是司马光砸缸的那种大水缸。司马光是1000近年前的山西人,我没有研究过红山窑的历史,也不知道红山窑的缸与司马光所砸的缸有什么关系,但我依然想,红山窑缸的历史大概也不下千年了吧。家乡人每一天的生活可以说就是从缸开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