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后,未能遵守政协决议,不顾多方反对,试图早日召开“制宪国大”,完成突破政协决议的法理程序.为此,国民党对民盟采用分化与拉拢策略,导致民盟内部分裂.民盟经过艰难抉择,抵制了“制宪国大”.国民党单方召开“制宪国大”,使其在此后的国共纷争中,处于不利地位.民盟与国民党完全疏离,与中共进一步接近,双方加快了合作的步伐,奠定了此后新政协召开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1946年10月11日,国民党军队强行侵占了张家口,蒋介石被这一时的胜利冲昏了头脑,公然撕毁政协协议,即于当天下午下令召开独裁的伪国民大会。11月15日至12月25日,伪“国大”在南京召开,名为“制宪国大”。后在1948年3月29日至5月1日,国民党又在南京召开了所谓“行宪国大”。这两次“国大”先后上演了种种丑剧,我时为会上警卫,作为此事的亲历者特作以下追记。  相似文献   

3.
一 1948年3月29日,蒋介石一手操纵的“行宪国民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南京开幕。 当时,国共内战已烽火连天,战况已明显对国民党不利,蒋介石仍积极主张筹开“国大”,实行所谓的“还政于民”,其“良苦用心”是激励士气,标榜民主,以赢得美国更大的支持。  相似文献   

4.
1946年11月15日,国民党在南京召开非法的“国大“,制定和颁布伪《中华民国宪法》。旋于1947年底用政党提名的方式, 在全国各地进行了国大代表选举。又于1948年3月29日至5月 1日,匆匆忙忙地在南京召开了所谓“行宪“的国大会议。这次国大是“行宪“的开始,会议除了选举正、副总统外,主要企图是团结全国意志进行反共。但是,时代要前进,人民要解放,这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蒋介石的黄梁美梦,在滚滚前进的历史洪流中成了幻灭的泡影。  相似文献   

5.
“行宪国大”的纷争与召开1946年11月15日至12月25日,蒋介石为了欺骗人民,镇压革命,在南京召开了“国民大会”,通过了《中华民国宪法》,即所谓“制宪国大”。随后于1947年4月18日,又上演了“改组政府”的丑剧。接着,于1948年春,又召开了所谓“行宪国大”。蒋介石之所以要匆忙召开“国大”, 实施宪政”,国民政府内政部长张厉生在选举前曾说得很清楚:“本党在此次选举中,必须争取选举之胜利,俾以民主方式,取得民主之信托,掌握政权,实行本党主义,贯彻本党之政纲政策。”1947年6月13日,成立了以张厉生为主席的“选举总事  相似文献   

6.
蒋介石(1887—1975),名中正,原名瑞元,学名志清,字介石,浙江奉化人。蒋介石在北伐告成后,藉口实现孙中山的“建国大纲”,提出了“实施训政”的口号,至1948年“行宪国大”的召开,“训政”达二十年之久。笔者不揣疏浅,仅就蒋介石的“训政”思想作一论述。1928年6月,蒋介石北伐讨奉胜利,中国南北实现形式上的“统一”。8月8日,国民党二届五中全会在南京召开,会议  相似文献   

7.
毛德传 《古今谈》2005,(1):20-22
1948年4月19日、29日,国民党“国大”选出蒋介石、李宗仁为正、副“总统”,其就职宣誓仪式,由两名大法官监誓,其中之一就是我国司法界耆宿沈家彝。  相似文献   

8.
1947年国民政府完成改组后,蒋介石急切举行"行宪国大"代表选举。由于缺乏必要的民主政治条件,选举中产生了诸多纠纷。一是选举筹备中与民、青二党的名额划分,二是代表选举中的舞弊混乱,三是"行宪国大"召开时国民党签署代表不肯退让的难题。蒋介石游离于党纪与国法之间,试图加强对选举的控制,却无力劝说民、青二党顾全大局,无法压制党内反弹,政党内外裂痕扩大,选举不良习气在国民党内快速发酵,加速了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崩溃。事后,蒋介石对国大选举的教训进行了反思,意识到党的建设是一切政治建设之根本。  相似文献   

9.
1948年3月蒋介石在南京召开“行宪国大”,标榜所谓“还政于民”.北平满族代表(女)唐舜君在这次会上享有“国大之花”之称.彼时,她才30出头,绿宾红颜,风华正茂,出席国大会议,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是记者下笔的好材料,所以唐舜君的芳名早在1948年即名闻大陆.岁月如流,匆匆50年,一代美女唐舜君竟在宝岛台湾老成凋谢.  相似文献   

10.
丁三青 《史学月刊》2003,1(9):68-74
对于自由主义者张君劢来说,他同意民社党出席1946年由国民党一手包办的“国大”,是一个极其痛苦的抉择。他之所以这样做,客观原因.一是民社党生态的困窘.二是国民党投其所好.百般拉拢;主观原因.一是他的充满矛盾的自由主义理念。二是他的“宪法之父”的“宪政情结”.三是他的人格的分裂与异化。  相似文献   

11.
1946年年底,胡适参加由国民党一党包办召开的制宪国大。胡适参加国大的原因,缘于蒋介石与国民党做出实行民主的姿态,希望制宪能促进教育事业发展以及胡适对中共革命的戒备。然而,蒋介石与国民党只是将宪法视为工具,并无真正在中国建立民主政治的意图。胡适参加1946年制宪国大实际是一个错误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
岳南 《纵横》2009,(4):30-34
1946年11月27日,蒋介石在南京召集国民党籍的“国大”代表开会,并发表讲话,谓:“这次修改宪法,就是为了打击共产党”。又说:“现在是本党的危急存亡关头,大家要听我的话则有前途,否则完了。”话音刚落,众人惊骇,蒋氏的这一句“完了”,竟成谶语。  相似文献   

13.
众所周知,戴笠是国民党特务大头目,但他却未加入国民党,缘何? 1938年3月,国民党在重庆召开中央委员会临时全体大会时,蒋介石欲圈定戴笠为中央委员。戴笠得知此事后,连忙向蒋介石报告:“我  相似文献   

14.
栾充 《民国档案》2007,(3):56-57
1947年7月国民党发布"戡乱总动员令"后,加紧准备选举"国大代表"和召开"行宪国大"。军统局即积极布置该局人员参加和控制国大代表竞选活动,并指示所属利用各种关系尽力援助。该代电反映了军统插手江苏省国大代表选举的史实。  相似文献   

15.
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于1946年当选天津市参政员,次年11月又被天津市选举事务所提名为“国大”代表候选人,随后高票当选.国民党中常会则于1948年6月16日提名张伯苓出任总统府考试院院长,张初以年老体弱为辞婉拒,后经多方吁请乃就其职.  相似文献   

16.
1941年2月下旬,正值皖南事变发生后不久和国民参政会二届一次大会召开前夕,由于国共之间对皖南事变善后处理意见有分歧,中共参政员已经宣布不出席这次大会。为了在国际上制造中国“团结抗战”的假象,在中共参政员拒绝出席的情况下,国民党特别需要中间党派参政员出席这次大会。  相似文献   

17.
1946年6月,蒋介石在召开政治协商会议期间,悍然撕毁停战协定,迅速调动军队对中原解放区形成包围圈.国民党调集10个整编师、25个旅共30多万人,将成立不久的中原军区部队六万余人包围在以宣化店为中心、纵横不足百里的狭小区域内.国民党梦想制造第二个皖南事变,打算在中原解放区召开纪念“七一”大会前后将我们一网打尽,一举消灭中原地区革命武装力量.  相似文献   

18.
中国国民党五全大会述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35年 1 1月召开的中国国民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是中国国民党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会议 ,对当时中国政治局势的走向具有相当的影响。从五全大会开始 ,国民党自 1 931年“九·一八”事变以来的对日妥协的外交政策 ,发生了某些变化 ,国民党内亲英美派和亲日派的矛盾进一步发展 ,亲英美派势力占据上风 ,国内政策也出现了局部的松动 ,国民党在形式上达到了新的统一。这对后来全面抗战的爆发 ,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一根据 1 92 9年 3月召开的国民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国民党党章修正案的规定 ,中国国民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应该每两年举行一次。…  相似文献   

19.
1926年1月在广州召开的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一次重要会议。这次大会重申了要坚决执行孙中山的遗嘱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通过了《弹劾西山会议决议案》和《处分违犯本党纪律党员决议案》,对西山会议派的首要分子进行了纪律制裁,打击了国民党右派力量。但是,这次大会也存在有严重的缺点和错误:其一是对右派作了妥协和让步。当时陈独秀认为郭松龄倒戈失败后,革命处在低潮,怕共产党力量太大,吓跑了国民党右派,指示在统一战线执行退让政策。他在上海和孙科、叶楚伧、邵元冲等右派分子谈判,请那些已被革命势  相似文献   

20.
1933年秋,国民党统治时期的第五届全国运动大会在南京召开。 举行开幕式那天,中山陵体育场内聚集了好几万观众,大会主席台端坐着蒋介石、冯玉祥、于右任、张治中等要人。喇叭里传出了“大会开始”的声音,顿时全场鸦雀无声。24响礼炮放过,接着便是运动员入场。高举彩旗的各省运动健儿列队一一从大会主席台前经过,全场欢声雷动,响起了阵阵掌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