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抗战胜利后,秘密社会势力已渗透到社会各界,作为一种社会的边缘势力,秘密社会在当时的政治大背景下力争融入主流社会。1945—1947年秘密社会的组党风潮就是它们力图政党化、合法化的具体例证。一些有秘密社会背景或以秘密社会成员为主体的政党在政治上、思想上与国民党当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的还是国民党一手包办、人为制造的。它们极力鼓吹"军队国家化",闭口不谈"政治民主化",实际上是站在国民党一边反对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它们企图从内部混入革命阵营,捞取政治稻草,达到最终破坏人民革命的目的。随着国民党反动统治在中国大陆上的彻底覆灭,它们也最终成了国民党的政治殉葬品。这些政党虽然混迹于第三方面,但并不代表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立场,与真正奉行中间路线的民主党派是有所区别的。  相似文献   

2.
明治维新后,政党成为近代日本政治中的重要势力,尤其是自由党与伊藤博文合作结成政友会后,在原敬主导下渐成"一党独大"之势,而非政友会势力欲建新党以抗衡,最终成立了立宪同志会(后发展为宪政会、民政党),近代日本朝向两党制方向发展,并在1924-1932年间实现了两党制。但是,政友会与民政党政策渐趋同质化,政党在选举中腐败堕落和丧失理念,政务官制也出现变质,两党制极其脆弱。1932年"五一五事件"后,军部与官僚主导政治,近代日本的两党制实践以失败告终。  相似文献   

3.
中间党派的概念,既从属于“中间派”、“中间集团”或“中间势力”,又不完全等同。在抗战时期,它是介于国共两党之间,代表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利益和上层小资产阶级利益的一定政治组织的总称。他们要求“民主”、“抗日”,对国内政治局势和抗战形势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本文就该时期中间党派对国民党蒋介石政治态度的转变作一论述,敬请批评。  相似文献   

4.
《攀登》2015,(3)
现代西方政党与民主政治在"互栖共生"的同时,表现出与其相悖的一面。本文运用理性经济人假设、交易政治观和个体主义方法论等公共选择理论的分析框架和方法,着重对政党意识形态中间化与民主的悖论以及政党组织内部的寡头化和官僚化与民主的悖论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透视,最终对当代西方政党与民主悖论,以及西方政党政治未来发展趋势进行评析和思考。  相似文献   

5.
近代以来,随着新型政党的出现和学生运动的发展,政党介入学生运动成为一种常态。学生运动不但成为政党表达政治诉求、进行政治斗争的一种方式,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政治斗争的胜负。因此对于一个政党来说,学运策略的优越与否,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命运,而构成学运策略最核心的三个要素是"组织""宣传"与"行动"。"五二〇"运动是抗战胜利后国统区爆发的最具代表性的学生运动,通过对这次运动中国共两党学运策略的比较分析,可以发现国共两党在学运策略的运用水平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而这种差异不但决定了"五二〇"运动的结果,更深远地影响了战后中国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6.
杨建国 《世界历史》2020,(2):96-109,I0005,I0006
1977年的《巴拿马运河新条约》,是卡特政府在外交政策上的标志性成果之一。它的签署和通过,是卡特政府在复杂的国内外局势下实行双重政治博弈的结果。面对具有强烈民族主义倾向的巴拿马人民,卡特政府从国家长远利益出发,顺势而为,适度妥协;面对政府内部行政部门间的意见不一和顽固保守的国会势力,卡特政府在守住政策底线的前提下,通过巧妙施压和正面劝导,积极争取中间势力的理解和支持。这种内外博弈过程突出反映了在切实维护国家利益的重大外交决策问题上,美国现行宪政体制的功能和效用具有典型的两面性一方面,对内尽可能争取相关各方在重大外交政策上理解和支持的最大公约数,以有效增加美国对外政治斗争中获胜的筹码;另一方面,决策上的混乱拖沓增加了内耗,使得某些符合整体长远利益的重大外交决策不得不迁就于注重眼前、局部利益的国会系列修正案,导致重大外交政策的实施初衷与实际后果之间出现明显偏差。  相似文献   

7.
19世纪初,美国纽约州共和党分裂成鹿尾党与克林顿派,形成了一种新的两党体制。不同于纽约州的传统政党,鹿尾党强调政党纪律和民主原则,建立了通信委员会和政党核心会议这样的组织机构,用政治分肥制来提高党员在竞选中的积极性,同时拥有了自己的政党报纸,革新了政党观念。这些新特征帮助鹿尾党很快在纽约州的政治中确立了优势地位。1824—1840年,美国其他州也相继出现了相互对立的两大政党,美国第二政党体制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形成。从这个意义上讲,鹿尾党的成立及其与克林顿派在纽约州的并立,对美国第二政党体制的形成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源头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政党政治是现代政治生活的要素和主要组织方式,是大众政治参与和精英政治竞争的主要载体,是民主政治中竞选公职的主要渠道。巴西的政党和政党制度具有许多突出的内容、特点和风格,但同时又与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无密切关联。巴西的政党与政党制度现状如何?巴西的政党和政党制度为何会形成这些特点?巴西政党发展的现状与特点对中国政治的发展有何启示?本文将就上述问题作分析。  相似文献   

9.
冷战结束后,新老保守政党控制了日本国会,日本政治总体上趋向保守化。日本社民党和共产党等“革新政党”的势力大为削弱。自民党和公明党联合执政联盟拥有众议院2/3以上议席,除修改宪法以外,几乎所有执政党提出的法案、决议案均可获通过。  相似文献   

10.
张博 《沧桑》2009,(6):107-108
在新农村建设蒸蒸日上的大好形势下,在农村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成功,大量的乡镇政府被取消或者进行了“合乡并社”,农村社会出现了基层组织的权力弱化甚至消失的现象;与此相对应的是农村中的大量其他非政府势力的崛起,NGO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对农村社会经济和政治文化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但不可忽视的是许多不良势力的兴起,借着政府农村基层组织的缺失从而堂而皇之的登上政治舞台,控制一方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并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社会的毒瘤,这种现象被称为农村社会的灰色化。  相似文献   

11.
党性是政党本质属性的集中表现。中国共产党的党性表现在它集中了中国工人阶级的优秀品质,即思想上的高度自觉性、政治上的坚定革命性和组织上的严格纪律性。在新的历史时期,党所肩负的历史和现实任务要求党必须加强自身建设,提高领导国家的能力,同时要求广大党员自觉坚持党性原则,维护党的形象和权威。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和国内经济条件的改善,近年来在一些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中出现了开始忘记党的宗旨和党性原则,忘记党和国家的根本任务、奋斗目标,习惯于作官当老爷,贪图安逸甚至骄奢生活等倾向,新闻媒体和纪检机…  相似文献   

12.
杨钊 《世界历史》2023,(1):110-123+163
美国弗吉尼亚州具有极端保守的政治传统,政党政治的现代转型落后于北部和中部各州。弗吉尼亚州的第一政党体制发展得并不完善,政党组织相对松散,发挥的作用极为有限,而且普通党员处于相对边缘化的地位,政党整体上要服从少数精英的利益。里士满集团是弗吉尼亚州共和党内的核心派系,长期控制着该州的政党政治,在传统的历史叙事中被塑造成腐败、神秘的精英政治集团。然而,里士满集团通过自身的政党机制建设,确立了政党的政治原则,既在基层拥有坚定支持者,又具有全国性的政治影响力,还拥有自己的政党报纸,带动了全州政党政治的现代转型,对第二政党体制在弗吉尼亚州的建立发挥了重要作用。弗吉尼亚州在老南部地区政治影响力巨大,发挥着政治方向标的作用,通过示范效应促使老南部各州建立了第二政党体制。随着奴隶制的进一步扩张,老南部地区的政治影响力急剧扩大,只有以弗吉尼亚州为代表的老南部州实现政党政治的现代转型,第二政党体制才算真正在美国全国范围内确立。  相似文献   

13.
由吉林大学王金铻、陈瑞云二教授主编的《中国现代政治史1919—1949》一书,最近已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约61万字,这是继李剑农《最近三十年中国政治史》以后,唯一一部研究中国现代政治史的专著。本书以中华民国北京政府、南京政府、革命根据地人民革命政府和革命势力、反革命势力、第三种政治势力的政治活动为主体,记录和分析不同阶级、政党、政权的政治主张、政治制度、政治策略、基本政策、中外关系、军事活动和重大事件。从中阐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帝国主义在中国侵略势力的演变  相似文献   

14.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不久,战时被日本军国主义政府解散了的许多政党的领导人,又纷纷为建立组织而活跃起来。到一九四六年九月,陆续成立和恢复的主要政党有日本社会党,日本进步党、日本共产党(重建)、日本自由党、日本协同党以及国民党等等。这些政党都分别继承了战前不同政党的传统,在战后日本政治发展过程中扮演着主要角色。他们的政治态度大体上可有维护旧体制与改变和变革旧体制之别,在国会活动  相似文献   

15.
在新编志书中,《政党编》占有重要的地位。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由经济所决定,但它反作用于经济,对经济和社会生活各方面产生巨大的影响。回顾新中国成立40多年的历程,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各方面的成绩与失误,无一不与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有关。《政党编》是一部志书政治观点、政治倾向集中表现的篇章,它涉及范围广,包含内容多,记述难度大。《政党编》内容是否丰富,记述得好不好,对整部志书的质量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加强《政党编》的记述,充分反映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核心作…  相似文献   

16.
在当今波兰左—右翼政治格局中 ,民主社会主义势力是两分天下有其一。社民党是波兰的第二大党 ,在波兰的政治生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另一民主社会主义政党“工人联盟”也具有一定的影响。  一、波兰民主社会主义的“新建党”与“改建党”剧变后 ,在波兰先后出现了 5个自称坚持民主社会主义的政党 ,它们分别是“波兰社会党”、“工人团结”、“民主社会运动”、“波兰共和国社会民主党”和“波兰社会民主同盟”。前三个是剧变以后新组建的社会民主党 ,后两个是在波兰统一工人党的基础上改建成立的社会民主党。其中 ,波兰社会民主同盟…  相似文献   

17.
中人是民国政治中的一个特殊角色。早期民国的政情,为中人角色提供了存在的前提。徐世昌在1916年内阁风潮的解决中,受到的欢迎及其解决阁潮的速度都充分说明,在实际的政治运行中,人们发现,在这样一个法制、政党都不健全、而武人势力又处于相持的转折时代中,中人能使断裂的北京政治重新粘合起来。  相似文献   

18.
黑田清隆首相指出社会上出现政党是“不能避免的”,但彻底否定了政党进入政府内部、甚至组织内阁。枢密院议长伊藤博文认为如果和特定的党派相结合则会损害国家利益,强调政府为了进行公正且合理的政治需要保持不偏不党性。虽然黑田清隆和伊藤博文在“超然主义”演说中提出政府要超然于政党之外,但均不具备现实性,就中可以看出他们在宪法颁布之初对于政党和政党政治的怀疑和不信任。  相似文献   

19.
在辛亥革命的高潮中,广东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们组织了地方民主共和政权——中华民国广东军政府。广东军政府在民国初年政治风云变幻和新旧势力急剧争斗的政坛上,奋斗了近21个月时间,为在广东建立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制度及社会新秩  相似文献   

20.
中国近代政党开启于孙中山及其时代,其萌生和创建与孙中山政党思想的起源历史地形成为中国社会政治组织近代化过程的两个方面。在近代社会变革中,中国社会政治组织的构建顺乎政治民主化趋势,初具近代形态,民主革命者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为表达其利益,在无议会可循的情况下开始组织创新;与之相应,政党首创于欧美诸国,西方政党观念输入中国并传播开来,为中国近代政党的创建提供了一定的社会舆论和知识准备,以及由维新立宪者与民主革命者共享的政党思想资料,但民主革命者不仅有条件而且事实上先于维新立宪者在中国首先建党;在政党作业中,中国近代政党一方面从区域性、松散性团体逐步统一为全国性、紧密性的新兴政治参与主体,另一方面,革命政党、立宪政党相继创设,进而中国近代政党创建的基本格局初步呈现出来;从学科建设言之,中国近代政党政治的历史实际为政党政治学提供了除西方政党政治类型之外的另一种分析实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