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贵州经济史上,食盐短缺是一个突出的问题。但古代史籍只是就盐荒景象作一些一般描绘,对食盐主要来源的川盐进口数字并无具体记载。清中叶以后,在某些地方志里间或有一点零星资料,但又大都以“引”(即盐务机关发给盐商购运食盐的凭证)计,很难给人以清晰的概念,特别是对“引斤”(即每一盐引所规定的单位重量)数量的注释,又往往互不  相似文献   

2.
从历代中央王朝的视角来看 ,贵州实在太遥远。“维我贵州 ,远在要荒。”要荒的名称出自我国最早的一部地理著作《禹贡》 ,其中把中国疆域划分为“五服” ,以王畿为中心 ,向四方逐级扩展。“要服”与“荒服”属于离王朝中心最远的蛮荒之区。贵州又是没有平原支撑的山国 ,高峰刺天 ,危岩嵯峨 ,关山险阻。致使从秦皇汉武经略西南夷到21世纪中国西部大开发 ,历史穿越二千年时间隧道 ,开拓贵州这个中国西部大通道 ,一直是事关全局亘古不衰的主题。当然 ,时代发展了 ,水平不可同日而语。(一)秦始皇修五尺道 ,眼光开始扫视到贵州遐荒当我们华夏…  相似文献   

3.
盐务道员是明清政府为管理食盐产销设立的重要职官。万历末年,明廷为催征盐课以供辽饷,先后创设整饬、疏理两淮盐法道。天启以后,党争剧烈,道臣清理盐法成效不彰,崇祯朝致力恢复运司专管盐法的旧制。清代重新调整盐官制度,合并运使、盐道为“管盐法道运使”,又新设监管场产的“分巡盐务道”和职司岸销的“通省盐法道”。盐务道员由朝廷差遣官变为地方盐务机构,与专管盐课钱粮的运司衙门共同成为包衣盐差的直属办事机构。皇帝为独揽两淮利权,又令两江总督兼总理盐法,与包衣盐差相互制约。道光年间,盐差因整顿不力奉裁,盐政改归总督管理。咸同军兴以后,运司、盐道的职权被招商、督销等局侵夺,两淮利权遂归总督,成为晚清督臣专权的财政基础。  相似文献   

4.
盐币是我国西南市场上曾流通的一种特殊货币,它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在我国货币史上有一席之地。一、货币化的食盐及其形态食盐在我国西南地区的一些产盐地被货币化,早在9世纪60年代成书的(云南志)(又名(蛮书》中已有记载,它在记录南诏前期社会情况的同时,这样描写食盐:“其盐出处甚多,煎煮则少……蛮法煮盐,成有法令,颗盐约一两二两,有交易即以颗计之。”①很明显,这种出现于我国唐代的颗盐是作为非一般商品看待的,在法令规定下,颗盐超越于一般商品之上而成为特殊的商品,流通于市场,充当等价物和反映各种商品的价值。颗…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社会的食盐来源主要是矿盐、海盐和井盐.在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原始社会时期,人类获取食盐主要依靠“追踪术”——尾随动物至盐矿区.随着生产力水平的进步,人类逐渐够掌握了从海水炼制食盐的方法.传说时代的宿沙氏煮海水为盐,是这一制盐技术的写照.  相似文献   

6.
明代创设的监管地方盐政事务的盐法道,是我们重新理解明代地方道制与盐政管理体制的重要切入点。由于明代盐运司等地方盐务机构无力统筹管理食盐专卖的全部过程,创设盐法道成为朝廷解决开中法败坏后盐课无征、管理失控等问题的重要手段。景泰年间,朝廷最先令四川、两广等地盐法由司道官督理;天顺、成化以后,蔓延至云南、河东、陕西、山东等地;嘉靖以后,两浙、长芦、两淮等重要盐产区以及不产盐的江西、湖广、河南、贵州等纯销区省份,都开始普遍设置专管盐法的道员。盐道的设立与职权扩张,促使专业化程度较低的生产管理以及分散于府县的疏销责任集中到省级层面,盐政管理呈现一定程度的集权化,这一趋势为清政府所继承并进一步推向纵深。  相似文献   

7.
<正>历史上,贵州产盐鲜少,食盐依赖川滇粤淮等地输入。清朝时期,清廷推行盐政改革,川盐逐渐成为贵州最主要的食盐供给来源。民国时期,贵州沿袭清朝以来的盐政管理办法。1912年至1935年间,贵州政局纷繁复杂,先后经历了滇系军阀唐继尧,旧兴义系军阀刘显世,新兴义系军阀王文华、卢焘、袁祖铭,  相似文献   

8.
笔者曾写《“贵州”一名由来考证》(载《贵州文史丛刊》1993年3期),其中,对“宋太祖敕书说”提出质疑。原文大意是:(民国)《贵州通志·舆地志》说,“按《康熙通志》载,太祖赐水西土官普贵敕书,有‘惟尔贵州,僻在要荒’之文,是贵州之名宋世已有”;又《贵阳府志·沿革》说,“五代  相似文献   

9.
自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武汉建立了商人垄断公盐运销的“纲法”制度后,在武汉从事食盐交易活动的盐商们曾经历了“十里通津驻盐艘”的黄金时代.到抗战胜利后,改为自由经销,取消了凭票运盐的制度,运销业务才进入完全衰落的时期.1617年,明政府采用了盐法道袁应振的建议,建立了垄断食盐运销的“纲法”制度,使当时的武汉地区成为淮盐最大的集散地.淮南“纲盐”由长江船运至汉口停集,再分销至全省各州县和湖南湘、资、沅、澧四水各口岸.由于盐船都泊于汉正街附近的汉水一带,所以盐商们也就在汉正街附近觅屋居住,逐渐形成正式的街巷——淮盐巷.清代,淮盐运销办法是由官府发给“引凭”,每“引”可贩盐364斤.乾隆年间,户部规定湖北、湖南两省的淮盐都在汉口分销,故而汉口镇的“盐务一  相似文献   

10.
<正>“民以食为天”,盐作为百味之首,从古至今一直是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而“盐课”历朝历代作为朝廷非常重要的财政来源之一,官府对盐的控制和管理也较为严格。河东是北方重要的产盐区,主要依靠天然的“解州盐池”进行食盐生产,其所产之盐称“解盐”或“河东盐”,在明清时期按规定销往山西、河南、陕西三地。  相似文献   

11.
川盐入黔与仁怀的经济和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州不产盐,故贵州绝大多数人民群众吃的是“川盐”。川盐由四川的五通桥、犍为、自流井等盐区分道入黔。清乾隆元年(172),四川巡抚黄廷桂于黔边设仁(怀)、綦(江)、涪(州)、永(宁)四大口岸,允许私商纳税后,专利运盐销黔。川盐通过这四大口岸,销往大部黔地。随着川盐的入黔,促进了仁怀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本文拟从川盐入黔经仁怀的路线、J;【盐人黔的组织形式、川盐人黔与仁怀的经济发展和川盐人黔与仁怀文化等问题,作一简单探讨。一、)【D盐人黔经过仁怀的路线)11盐是通过四个口岸人黔的,通过仁怀的印史书上记载的“仁…  相似文献   

12.
在新郑市开餐馆的黄先生用了从郑州带回的食盐,被盐管局认定为"跨区域用盐",没收部分食盐并处罚款200元。盐管局说,对盐进行区域性管理,是为了老百姓吃上放心盐。很多人还是头一回听说"跨区域用盐",觉得是这个新名词,涨了姿势。其实,禁止跨区域用盐并非什么新鲜事,古代就实行销盐划区政策,不同产区的盐限定在某一区域销售,不得逾越,这是食盐专卖的有机组成部分。食盐专卖已经延续了两千多年,是管仲老先生的发明。齐桓公想要争霸,财政不敷其用,  相似文献   

13.
何世庸  何达 《百年潮》2004,(6):63-65
1940年抗战在相持中日显艰苦.由于沿海盐区相继沦陷,芦(长芦)盐、淮(两淮)盐运道断绝,特别是晋南解池盐场被日军攻占后,陕中、豫西、川北的食盐供应大为紧张.战争是全方位的,日寇有目的地控制盐产区,是因为盐是人人必需又没有代用品的"政治商品".时任国民政府盐务总局总办的缪秋杰是一位严谨干练的业务官员.缪有鲜明的爱国思想,他深知一旦闹起盐荒对军事和民情将产生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14.
横水墓地最重要的发现是荒帷,也就是最早在 1号墓椁室内壁上露出的鲜红色带图案好像纺织品的东西。先秦史籍《周礼》、《仪礼》、《礼记》等对荒帷有多处记载,荒帷如棺罩,是真正意义上的饰棺之物。荒帷又称墙柳,《仪礼·既夕礼》郑玄注云: “饰柩为设墙柳也……墙有布帷,柳有布荒。”贾公彦疏日:“设墙柳也者,即加帷荒也。”《周礼·天官·缝人》郑玄注:“孝子既见启棺,犹见亲之身,既载饰而以形,遂以葬,若存时居于帷幕而加文秀。”可知荒帷的设置乃是对死者生前居室中帷幄一类设施的模仿,但另一方面,在出殡时荒帷还可起到“华道路”的作用,如《丧大礼))郑玄注云:“饰棺者, 以华道路及圹中,不欲众恶其亲也”。  相似文献   

15.
这些年,谈尹珍的人渐渐多了起来。为了证明贵州古代并非文化上的荒域,几乎人人言必称尹珍。尹珍毕竟是有史可证的贵州文化教育的开创人,是贵州人引以自豪的古文化象征。尹珍的讲学发源地在今正安县一带。那里至今还遗留一处尹珍讲学的纪念性建筑“务本堂”旧址。了解尹珍,正安可能是个好去处。不久前,县里同志邀请我去看看他们的“万村书库”。贵州全省村级图书室共发展2000多个。而正安一个县就占700多个,实现了村村有图书室。《人民日报》海外版曾以《尹珍故里书卷飘香》为题作过报道,那文章也是做在尹珍身上。既然在东汉时期这里…  相似文献   

16.
“自管子计口授盐,后之筹国用,莫不竞言榷盐之利”(《续修陕西通志稿》)。“榷盐之利”即指从食盐的产、运、销各个环节课税,是中国封建社会历代政府的主要财源之一。尤其在军兴时期,“所需兵饷,半资盐课。”清代,封建王朝和专利商人共同垄断全  相似文献   

17.
抗战爆发后,贵州人口增加,为保证全省军民食盐供应,贵州省在实行食盐统制的同时,执行运盐工人缓服兵役制度,发动民众赶运川盐,同时,对盐运工人实行半军事化管理,在保证津贴发放的同时,适时调整运价,以保证抗战时期川盐运输与供应。  相似文献   

18.
清代长芦盐商与内务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的盐课岁入,是清王朝除田赋之外的一项重要的财政收入,达数百万两银之多。而每年交纳盐课“正供”和内务府内帑“帑息”的盐商,是享有封建特权的商人集团。他们在封建政府和皇室的特许和保护下,获得了经营和销售食盐的专利权,每年从民众身上赚取巨额利润。但盐商们每年不仅要向清王朝交纳盐课税银,而且还要承受其他财政重负。从封建  相似文献   

19.
太平天国奠都天京之初,是禁止自由经营工商业的,天京城内军民对各物的需求,全由国家配给,自然这时也就没有食盐的买卖了。后随着这种政策的废除,太平军本身也经营食盐:“淮南之盐,奸民偷送贼营者,粤匪贼售于各口岸,大获其利”①。但是仅由政府统一运销食盐来解决境内军民食用,在当时的战争环境中是不可能办到的。因此,天国当局不得不允许商人自贩自销,依靠商盐以解决民间的需要。对于这些商盐,太平天国也如同历代政府一样,采取征税办法。凡沿江各地关卡所过商盐,便“节节收稅”②,其税率掘《金陵杂记》所说:“其所过私盐,每担索钱百文”③;即平均每斤盐税不过一文。  相似文献   

20.
中国汉文化的中心主义,表现在以“五眼”判声教的制度上,最能反映其“夷夏之辨”的心态。在这种文化视角下,中原根据自我定位的文化中心位置,往往忽略“要眼”、“荒服”之地“蛮夷”的文化建树。黄宗羲《明儒学案》这样一部严肃的学术著作,将王学分为浙中、江右、南中、楚中、北方、粤闽和泰州等七大体系,然对最早传播王学、开拓一方文明、颇具一定规模和造就了著名学者的“黔中王门”,却未予片言只语。或许,这也因为当时之贵州还是“夷多汉少”的边激之地罢了。黔中王门的存在,近年来贵州学者多有提出,已是不争的事实。王阳明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