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进步、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21世纪是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产生伟大理论的世纪。从21世纪的国内环境来看,我们需要把握的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从21世纪的国际环境来看,我们需要把握的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个大局同步交织、相互激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这一大变局前途和走向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
中国新编地方志工作发端于20世纪50年代。全面开展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规模之大、涉及领域之广、记述跨度之长。是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空前的壮举。  相似文献   

3.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华化精深博大、源远流长,为了振兴中华,使我国在竞争激烈的21世纪能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全世界中华民族成员需要团结,分裂了半个多世纪的祖国需要统一。在现代信息社会的大背景下,中华民族研究正日益成为一门反映时代脉博、关系国  相似文献   

4.
黄克武 《近代史研究》2016,(4):4-26,160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出现与"中华民族"这一概念密切相关。此词在清末由梁启超首先提出,至孙中山的"五族共和"说而确立,清末民初可谓"中华民族"观念的创生期。至20世纪20—40年代,受到中日战争的影响,"中华民族"的讨论再度勃兴。本文阐述抗战时期中国朝野(指政治与学术精英)对于"中华民族"的讨论,析论其国际背景、内涵与意义。抗战时"中华民族"之讨论一方面引发内部之分歧、权力的斗争,另一方面该观念所造成之凝聚性,则有效地团结人心,共赴国难。  相似文献   

5.
作为几个世纪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北京既云集了各地之名肴,又有本地之小吃,其品种之多,风味之妙,千万不可错过。在北京旅游观光,不仅要大饱眼福,也要大饱口福。  相似文献   

6.
正20世纪二三十年代风云激荡,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应运而生。它是中华民族伟大觉醒的产儿,其萌生、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是对中国传统史学深刻变革的文化选择过程。这既是对中华民族前途的选择,也是对中国传统史学继承、创造、创新的选择。中国传统史学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生成的沃土,而非已逝的凝固之物。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不仅姓"马",  相似文献   

7.
吕美红 《神州》2012,(18):97-98
感恩,是人性善之反映,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遵守的基本道德准则。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要重视感恩内容的挖掘,形成系列感恩教育活动,养就学生的感恩之心。  相似文献   

8.
正作为20世纪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遗产,常读常新的"五四",已伴随我们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岁月,成为我们挥之不去的一抹青春记忆。时值五四运动百年之际,我们以记忆史的整理与研究来纪念中华民族不老的青春记忆。五四记忆史之发掘和整理,在于追溯"五四精神"之初心,不忘"五四精神"之传承,启迪未来"五四精神"之发扬。作为一个众所周知的学术概念,"五四"在内涵上和外延上有着丰富的理解和阐释,"五四"概念之  相似文献   

9.
安捷 《沧桑》2011,(3):23-25
地方志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之瑰宝、民族之国粹,已有着2500多年的悠久历史,仅从编纂社会主义新方志开始,至今也已有30多年的历史了。从党的十六大提出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繁荣到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再到最近胡锦涛总书记强调  相似文献   

10.
何丽 《沧桑》2009,(2):105-106
自古以来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凝聚力之核心,这是国人皆知的。然而,中华民族凝聚力之核心内容也是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的。社会主义之所以成为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之又一核心是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所使然。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反对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封锁、颠覆、和平演变、经济制裁的斗争中,在争取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的历史进程中,社会主义对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之彰显越加具有强大的感召力,社会主义已成为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之又一核心。  相似文献   

11.
赵艳平 《神州》2013,(10):82
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几千年灿烂文化的民族,在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中,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与美德相融会,汇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成为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在21世纪的今天,我国领导人多次强调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并明确提出了要对青少年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要求,李岚清在首都纪念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题词十周年大会上作的讲话中指出:"各级各类学校的德育要切  相似文献   

12.
正"中华民族复兴"论,就其核心概念"中华民族"与"复兴"旨趣之明确组合的思想自觉形态而言,可以说形成于民国时期,大约在20世纪10年代末和20年代早中期开始出现,九一八事变之后逐渐风行全中国。但若溯其源头,恐怕还得从清末孙中山的"振兴中华"论和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谈起。前者代表排满革命党人的汉民族主义之"光复"理想;后者则预示了后来立宪党人融合中国各民族、实现共同发展的"大民族主义"(梁启超语)之国族"振兴"愿望,它们为共同孕育这一时  相似文献   

13.
周建林 《神州》2013,(16):164-164
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面对21世纪的激烈竞争,社会的发展,未来人才不仅要掌握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具有较全面的能力,而且要有强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素质。"健康第一"的理念是诸多教学理念中最具体育本质特征、最能引导体育教学向学生健康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中国国家旅游》2013,(1):24-24
十八大报告中首提美丽中国概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表示,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对于旅游业来说,这是一个难得的机遇。  相似文献   

15.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也是辛亥革命爆发100周年,这两件关系中国命运的大事相隔10年,看似巧合,其实有着必然的联系。这是因为,辛亥革命要通过资本主义道路使中华民族复兴的路没有走通,所以使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共产党登上了复兴中华民族大业的历史舞台。近一个世纪的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民族复兴提供了根本的政治前提,抓住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创造了良好的内外环境,继承并发扬光大了辛亥革命的未竟事业,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在一步步变成现实。  相似文献   

16.
代生 《百年潮》2023,(1):55-62
<正>《礼记·礼运》中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句寄托着中华民族宏大愿景的古语,从历史深处缓缓走来,绵绵流播。这种至高至简的思想,不仅在古代很有影响力,到了近代,它也成为国人思考国家、民族前途的重要思想资源。这其中的脉络,标记了我们中国人近代的艰辛探索。可以说,近代以降,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面临3000年未有之变局,“天下为公”的古典内涵被唤醒激活,走进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蓝图中,并在与马克思主义的世纪交融中孕育出新的时代价值。围绕该理念的来龙去脉做一细细梳理,便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其古今之义,领悟其深刻意蕴。  相似文献   

17.
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关于民族学如何解决民族地区现代化问题的思考郭家骥21世纪是中国加速迈向现代化的世纪,同时也是对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对内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世纪。中国民族学作为一门在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具体实践中逐步成长起来的学科,自然也...  相似文献   

18.
萧三的名字已镌刻在世纪的丰碑上□艾青春行将过去的20世纪是中华民族历史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世纪;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浴血奋战、前赴后继,彻底摆脱封建、殖民统治,真正站立起来的世纪;是我们在历史选择的社会主义道路上,艰难曲折而又坚定不移地向前...  相似文献   

19.
中国自从脱离帝制走上共和道路后,就面临着如何调整好民族群体与国家对应的问题。中国历史悠久、族群众多,且关系复杂交织,使得这种调整的难度远超一般性国家的常规建设,但终以“多民族统一国家”而塑形,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即其高度的理论概括。当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再强化,乃是国家建设内在诉求与因应世界局势发展的合力所为。以民族群体之间的“共通性”为追求目标进而达到“共同”之境界,促使国家进入文明的高度发展,应当是二者对应关系中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0.
《中国西藏》2001,(1):10-13
民间说“一年之计在于春”,说的是要抓住初始,抓住基础,抓住根本。2001年,是21世纪之初年,是“十五”计划之第一年,是西部大开发继续深入的一年。此时西藏将如何迎接新的世纪,面对新的挑战?新世纪之初,本刊记千方百计找到了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列确先生,希望他在百忙中能够接受本刊采访。但他确实太忙了,不得已只好请他接受我们的书面采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