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沈姓是江浙大姓。据说浙江省湖州市的下昂乡竹墩村,是沈家祖上的居所,现在还立有沈氏祠堂。该地盛产青竹,故有“竹墩沈氏”之说。中国近代史的许多沈姓名人,都出自竹墩沈家,当中首推沈秉成(1823—1895)。沈秉成字仲复,清咸丰六年进士,在京城时做过总理各国事务大臣,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后任广西、安徽巡抚,署两江总督。光绪十三年(1887)广西遭灾,沈秉成受命任广西巡抚,从此结下了沈家与桂林的缘分。  相似文献   

2.
正在"修律"这件改革大事上,起到改革推进者作用的就是一位技术性的官僚,历史将中国古代法律转变到现代法律轨道的重任交给了这位研究了一辈子中国古代法律的法官。一、律学世家的法官沈家本(1840-1913年),字子惇,别号寄簃,浙江归安人。他父亲曾在朝廷刑部任职长达12年,后来官至贵阳知府。他本人则未满20岁就考取了秀才,25岁中了举人。不过以后考进士就接连不第。也就在沈家本中举的前一年,他已经  相似文献   

3.
新政初期,修订律例的进程与清末政局的变动息息相关。在修订律例收回治外法权的旗帜下,清廷中枢、东南督抚以及朝野各派政治力量的意图并非完全一致。身处夹缝之中的修订法律大臣伍廷芳、沈家本,时刻面对着跌宕起伏的政界暗潮与日愈趋新的社会舆论,个人际遇也经历了"深孚众望"最终走向"相继开缺"的命运。深入剖析修订律例过程与伍、沈个人际遇的关系,可以大致揭示出日俄战争后清国法律改革与政治改革迅速合流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宋洁 《史学月刊》2014,(3):133-138
<正>关于汉初法律中的诽谤妖言,学界普遍认为,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废除了"诽谤妖言"之法。然而,既然废除了该法,为何武帝时期又出现大量诽谤妖言案呢?对此疑问,沈家本认为:"文帝特诏除之,可谓盛德。而其后复设,大约在武帝时张汤之徒造作苛法。"(沈家本:《历代刑法考》,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415页)他认为文帝废除"诽谤妖言法"后,在武帝时期有过一次"复设"行为,并把矛头直指张汤、赵禹。对于沈氏的说解,学界多信从。然而,武帝复设其法,于史无征,却兴起了一系列整治"祝诅"、"巫蛊"的案件。由此看来,"诽谤妖言"在文帝至武帝期间的兴废情况及其所反映的政治文化和社会习俗,仍有颇多未发之覆,本文尝试对其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5.
现代人道主义是五四前期最重要的一种社会改造思潮,1918年年底由周作人首倡,在1919年6月陈独秀被捕事件后,以陈独秀、李大钊等为代表的"新青年"派思想家发生了现代人道主义的集体转向,倡导现代人道主义"真理",为世界大同与中国改造提出系统思想方案。1919年年底以《本志宣言》发布为代表的"新青年"派群体性活动,成为其现代人道主义"公同信仰"形成的标志。"新青年"派现代人道主义"公同信仰",作为众多社会改造活动的共同理论支撑与行动纲领,引导了五四前期中国社会改造进程和思想文化发展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6.
沈家彝(1881~1955),号季让,江宁人,原籍浙江吴兴。其父沈国瑛(沈味兰),一生作幕友,只当过一任山东莱阳县知县。他有6子,家彝行四。沈国瑛曾长期为张之洞亲信幕宾,因此,沈家彝幼年和少年时代久居武汉、南京,并通读经书、学习八股,还涉猎各国政治、化、科学知识。沈家彝从小聪颖,个性倔强,他学贯中西,常语惊四座。  相似文献   

7.
沈家本,是中国近代早期的资产阶级著名法学家,是清末法制改革的倡导者和法制革新派首领,是我国近代启蒙的法理学家。他留给后人的法律文化遗产是极为丰富的。 沈家本(1840——1913),清代归安(今浙江吴兴)人,字子惇,别号寄簃。光绪年间进士,历任天津知府、刑部左侍郎、法部右侍郎、修订法律大臣、资政院副总裁等职。他收集我国古代法律史料,作了系统整理和考订,又奉命主持修订法律,奏议废止  相似文献   

8.
杨瑞 《近代史研究》2022,(2):92-106
“法系”一词是20世纪初从日本引入的和制汉语新词汇。受欧洲比较学派影响的明治日本学者穗积陈重,首创“法族”“法系”等新语汇和概念,开创东洋文化视域下“法系别”比较法学派。作为“近代语言”之一种,被章宗祥、曹汝霖等留日学生引入汉语世界,梁启超等康门弟子将其定型为中国法政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的重要概念和表述工具。立足于“欧洲中心论”的法律文化价值观,亦以东洋化知识形态隐性植入,充作沈家本派借径日本、效法大陆法派,进行法律制度变革之重要凭借。民国肇造,东学整体趋于式微,以梁启超为首的进步党改弦易辙,国民党人士、英美法派以及“反沈派”兴起,加速了沈家本一脉分裂,清季所尊奉的日本模式大陆法派取径根基摇动,表征了英美法派与大陆法派彼此地位升降变化,以及中国文化价值借势回归的错综复杂政治与文化态势。  相似文献   

9.
正1500件辛亥革命首义和民国初期文物,由江苏无锡人沈良富、沈汉生父子两代人秘藏了七八十年。近年破壁公开展出,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辛亥革命文物展"曾在上海孙中山先生故居纪念馆展出,数以万计海内外人士前往参观,有人留言:"司马迁用《史记》留住了历史,沈家父子是用实物留住辛亥革命武昌首义历史的民间第一人。"沈氏父子保存的上述众多原始文物,其含金量可与国家博物馆珍藏的同类文物媲美,其中绝大部  相似文献   

10.
沈家本是运用西方法律来改造中国的第一人,研究中国的近代法律思想大都从研究沈家本开始。沈家本的法律思想可以通过其丰富的著书表现出来,《寄簃文存》就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部著作。沈家本的法律思想体现了很强的西方权利意识,他把这种权利意识与中国传统的儒家仁政思想相结合,以轻刑、平等的主张表现了出来。  相似文献   

11.
92派泰康人寿董事长兼CEO陈东升是"92派"这个名词的发明者。1992年,大批在政府机构、科研院所的知识分子受南巡讲话的感召,纷纷主动下海创业,形成了以陈东升、田源、毛振华、郭凡生、冯仑、王功权、潘石屹、易小迪等为代表的"92派"企业家。他们具有较强的资源整合能力,在企业运作上有现代观念,他们也是上世纪90年代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  相似文献   

12.
张之洞政治思想初探——以《劝学篇》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文玉 《史学集刊》2008,(2):106-114
"君臣之纲"、"民权"、"议院"是<劝学篇>中体现张之洞政治思想的三大核心概念,张之洞以"故知君臣之纲,则民权之说不可行也"、"何必袭议院之名哉"阐明了他的政治立场,然而也给学界留下了解读的难题,多年来聚讼纷纭.本文以<劝学篇>为基础,通过对这三个核心概念的研究,认为张之洞的政治思想尽管是以君臣之纲为基石的德治主义,但并不影响张之洞在事实层面上对民权事业的实质推动.  相似文献   

13.
《随笔》第十七期,刊载署名安然的一篇文章——《名臣之女——林敬纫》,介绍林则徐女儿、沈葆桢之妻林敬纫的若干事迹。其中关于沈葆桢家世的记述,多有商榷之处,现引证史料,就其大者作一考辨,请识者批评指正。(一) 关于林则徐家与沈家的关系安然同志的文章(以下简称“安文”)记云:“林则徐有一堂姐嫁侯官沈氏”,这是林、沈两家结亲之始。这里说的“侯官沈氏”,指的是林则徐同乡的沈葆桢家;这里说的“堂姐”,即指沈葆桢的母亲。其实,嫁给沈家的并非林则徐的“堂姐”,而是他的亲妹妹。  相似文献   

14.
沈与求为宋南渡名臣、诗人,然其生平却湮没无闻。今从史传、方志、沈氏本集等中勾稽资料,对沈氏行迹进行编年系地考订,以作知人论世之助。  相似文献   

15.
王莹 《黑龙江史志》2008,(18):36-36
在社会急剧动荡、民族矛盾尖锐的抗日年代,北派通俗小说却能繁荣,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本文先从通俗小说自身特点和时代背景探析其繁荣的主要原因,然后以刘云若、"北派五大家"以及张恨水三个"北派通俗小说作家群"中的代表人物为典型,分析这朵文学奇葩的瑰丽与繁荣。  相似文献   

16.
张雪 《文史月刊》2004,(4):58-59
1931年6月9日,中国近代贯通古今中西的法学泰斗,在北京自己的住宅中溘然去世,享年73岁。沈家本逝世的消息震惊朝野,京师司法界召开追悼大会。他的学生唐洽鉴的挽联,准确概括了沈家本一生的功绩:“任支那法系于一身合周汉唐元明以迄清朝酌古准今岂徒考据词章融通国粹,识世界大同之主义参英美法德日而  相似文献   

17.
本文描述张之洞的情报网络在戊戌政变前後的表现。张之洞在京的政治情报网络,除了前文提及的杨锐外,还有在京的至亲至朋,因故入京的湖北官员也充当了他的临时探员。此外,张之洞派其亲信赵凤昌坐镇上海,另在上海、天津雇佣了专门的情报员。从张之洞与他们之间的密电往来,可以看清当时的许多政情奥舆情。  相似文献   

18.
1986年7月1日,笔者在宣城县偏僻山村——棋盘乡沈家边自然村发现了《洪林沈氏宗谱》,内载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从外国侵略者手中收复祖国神圣领土台湾的民族英雄沈有容的颇多史料,多数为世人鲜知,尤为珍贵的是一直为日本及中国台湾省史学界寻找而未果的沈有容自传稿——《仗剑录》,亦赫然载于谱内。  相似文献   

19.
张之洞与戊戌政制改革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张之洞与戊戌政制改革谢放史学界一般认为张之洞作为洋务派的代表人物,在戊戌维新运动时期,以“反对议院与民权”的姿态成为维新派的对立面。对这一“定论”,笔者认为尚可商讨。一、“西艺非要,西政为要”19世纪后期兴起的洋务运动主要限于采纳西方的军事技术和新式...  相似文献   

20.
1908年7月,清政府派遣唐绍仪赴美致谢退还庚款事并赴各国考察财政。袁世凯命唐绍仪与列强各国秘密商谈互派大使问题。1908年12月10日,唐绍仪从华盛顿给清廷发回电报,报告美国当选总统塔夫脱提议与清政府互派大使事。该电报引发朝廷内部的激烈政争。摄政王载沣和军机大臣张之洞等对袁世凯私自策划派大使事深为不满。他们不能认可大使所享权限和礼节,并不愿承受派大使所需经费。1908年12月25日奕劻被迫致电唐绍仪令其"缓办"派大使事宜。袁世凯仍不死心,27日又向摄政王和军机大臣上呈主张派大使的《节略》、《说帖》等文件,载沣、张之洞等人不为所动,否决了袁世凯的主张。12月31日,清廷发电报谕旨给唐绍仪,请其通知美国政府,将互派大使一事"作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