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不朽的经典,传世的诗篇,再聆风雅国韵;生态文化,龚家院子石龙门以古河、古树木、古桥梁、古宅院而著名,似一曲天人互融的交响乐;文化絮语,七十多年前从贵州高原流淌出来的歌——《淡淡江南月》系列歌曲融入了民族自救运动,并受到群众真心喜爱,走向全国,流布海外,至今不曾绝响,如今仍然使人可以感受到一种纯净、振奋的美。  相似文献   

2.
《文物》2020,(10):72-88+97
<正>龙门垭摩崖造像位于四川省绵阳市盐亭县黑坪镇龙桥村东南的小山崖壁上(图一)。小山西南有东、西两座山,对峙形成狭窄缺口,称为龙门,即此处地名"龙门垭"之由来。该处摩崖造像为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时发现。2010年,盐亭县文物管理所对该处摩崖部分渗水裂缝进行简单封堵保护,同年盐亭县人民政府公布其为县级保护单位。2016年树立保护单位标志牌。2018年4月,中央民族大学考古文博系与盐亭县文物管理所联合对该处摩崖造像进行调查。现将调查结果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3.
"龙门"一词经常出现在史籍中,在中国古代"龙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地理概念,也是史籍中经常提到的地方行政区域。古代晋南的龙门就是众多"龙门"的主要代表之一,"鲤鱼跃龙门"和"大禹开龙门"的传说都与此地密切相关。鉴于史籍中龙门纷繁复杂的情况,笔者从历史沿革方面对古代晋南的龙门进行了考证,并得出了初步结论:晋南龙门自北魏太武帝时由皮氏县更名为龙门县,而后曾一跃为龙门郡,北宋宣和初年改名河津县。  相似文献   

4.
《四川文物》2021,(3):64-78
龙门垭摩崖造像位于四川省盐亭县,现存造像龛24个,像龛形制虽较小,但龛像整体保存较好。造像主题为佛道并造,佛教造像内容有观音像、弥勒像、七佛等,道教造像内容有多龛天尊、老君并胁侍的组合像。龙门垭摩崖造像保存有完好的造像题记一则,是四川较少具有明确隋代纪年的造像群之一。通过对崖面遗迹特征、造像龛形制特征、造像组合与题材特点综合分析,初步判断龙门垭摩崖造像始凿于隋大业十一年(615年),主要开龛造像的年代为隋至初唐,其中第一阶段隋代造像的风格特征具有南朝造像遗风。  相似文献   

5.
賀泳 《文物》1951,(12)
龙门古称伊阙(非禹贡所谓导河自碛石至於龙门之龙门禹贡龙门为今陕晋接界黄河奔流泻口处)因两山对峙崖石壁立,望之若阙,伊水历其间北流,故谓之伊阙。唐韦应物诗"鏧山导伊流,中断若天阙"即此,蓋西山曰龙门山,东山曰香山,後总称之曰龙门。唐诗人白居易字乐天,居香山久,今  相似文献   

6.
何嵩 《福建史志》2008,(2):62-62
据传,我国原始社会的尧舜时代,在交通要道竖立雕刻精美的柱子,作为识别道路的标志,称“华表”。客家人的石旗杆(又名石龙旗杆),形状与“华表”有相似之处,但作用有异。石旗杆是为激励人们奋发上进,造福桑梓而造的,体现了客家先辈的良苦用心。一个地方的石旗杆越多,  相似文献   

7.
龙门石、木雕刻图张国维(运城地区行署文化局)龙门,位于山西省河津县城西北12.5公里的黄河出峡之地。此处黄河自北向南水流湍急,势不可挡,两旁峻岭耸立,似劈山裂谷。因龙门“为禹所凿”,故龙门亦称禹门。龙门又分东龙门与西龙门,以黄河为界,东龙门为河津所辖...  相似文献   

8.
天水市麦积区伯阳镇七真观蒙古中统三年(1262)《朝元观记》碑,记载了春秋时期"七茅真君"在茅谷升仙的典故。该碑是目前陇东南地区全真教龙门派传教活动的最早记载,碑文资料可补我国道教典籍中"秦州七真升仙"记载所缺,对研究天水道教文化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此外,碑文中有关镇远军官员的记载,对研究金置镇远军节镇和蒙古沿置情况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旅游纵览》2009,(4):50-51
茅古斯是历史悠久的湘西土家族祭祀性的舞蹈,被土家人称为"祖先的故事"。茅古斯以写意、虚拟、假定等叙事手段,表现土家族古老的渔猎、农耕等生活内容。2005年,茅古斯被国务院颁布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0.
影展过后,不知道会有多少人能像谢子龙一样爱上湘西的田野,爱上让他魂牵梦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茅古斯"。但了解谢子龙的人说,谢子龙要做的事,一定会做到底。谢子龙在倡导拯救"茅古斯","茅古斯"有救了。  相似文献   

11.
龙门石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驰名中外的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南郊的龙门口,距市区十三公里。它与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并称为我国古代佛教石窟艺术的三大宝库。洛阳地处河南西部,从公元前770年开始,曾有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九个朝代在这里建都,历来称为"九朝古都"。洛阳城南,峻峭的山崖濒临伊水。伊水的入口处,香山和龙门山夹岸对峙,形成一个天然的门阙,就是所谓  相似文献   

12.
陈姵瑄 《民俗研究》2022,(1):131-141
神灵"三茅"同时属于道教与民间信仰系统。各系统为了将三茅信仰传播至民间,均通过《三茅宝卷》讲述神灵修道事迹。由于精神追求不同,道教与民间信仰会利用不同的叙事对宝卷内容进行不同层面的民间化调整,从而形成两种截然不同的叙事系统、三茅形象,并影响后续的神灵信仰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世纪》2014,(2)
<正>北京人民大会堂的经典国画《江山如此多娇》,是著名画家傅抱石和关山月于1959年国庆十周年之际专门为人民大会堂创作的。画面体现了毛泽东主席词《沁园春·雪》中"江山如此多娇"的词意。画面中,一轮红日照耀祖国锦绣山河,近景是江南青绿山川、苍松翠石;远景是白雪皑皑的北国风光;中景是连接南北  相似文献   

14.
石龙门古村落位于重庆市江津区,是从农耕社会中形成发展而来的传统村落。村落以陈氏家族的地主庄园为中心,由祠堂,学堂、跑马场、古道、古树等共同构成。不断扩张的庄园主体建筑、佃户住房和公共建筑物,逐渐形成具有相当规模,带有等级、自成一体的散居形式及完整的家族统治下的乡村社会生活体系,并由此形成"父子异居"、"子大分家而居"的风俗习惯,不仅具有渝西地区传统聚落的典型特征,还呈现出独特的文化地域特点。  相似文献   

15.
杨永平 《丝绸之路》2010,(23):32-34
进村入户的小道是石头铺成的,墙壁是石头垒的,屋顶是石头搭的,院子里也尽是石头,石头地坪、石桌、石凳、石磨、石碾、石围墙……这里完全是一个石头的世界。这里的山水不仅养育树木花草,还生长石头。承载着盖房铺路重任的石头随处可取,取来就用,无需过多的人工改造。这些石头颜色青灰,  相似文献   

16.
自公元7世纪直至13—14世纪,欧洲、阿拉伯、突厥、回鹘等文献中,曾大量出现一个名词———桃花石。“桃花石”是汉语译音,一般认为是指“中国”。一百年来,中外学者对“桃花石”一词的来源、词义及相关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现将中外学者的研究综述如下。一、“桃花石”一词的出现一般认为,非汉语文献中出现的Taugas、Tamghaˇc、Tabghaq、Tavghaq等词,均可比定为汉语中的“桃花石”。“桃花石”之名,最早见于拜占庭历史学家塞奥菲拉克图斯·西莫卡塔(TheophylactusSimo catta)的《历史》一书中。西莫卡塔为七世纪初叶人,曾在拜占…  相似文献   

17.
龙门续考     
关于奉先寺的开凿年代关于奉先寺的开凿年代,宋人志磐云:"成亨三年敕洛阳龙门山镌石龛卢舍那佛像,高八十五尺。"此说几成定论。解放后发表的有关龙门石窟的文章都认为奉先寺的开凿始于咸亨三年(672年),完工于上元二年(675年)。有的还将调露元年(679年)高宗敕建大奉先寺之年作为奉先寺大卢舍那像龛的开凿时间,也有的将咸亨三年武氏助脂粉钱修大卢舍那像龛说为建寺造殿。最近有的同志对咸亭三年开凿说法提  相似文献   

18.
《文物》2014,(11)
<正>2002年4月,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岱庙进行西城墙修复。泰安市博物馆在清理遗址过程中,于西华门南侧马道基址发现了几块用作"土衬石"的长方形石条,其上刻有图画,当时考虑保留原状就地保护。但在对其中一块外倾严重的条石进行拨正的过程中,发现条石内侧面也刻有图画,且条石上部均有柱状凸起及被砸损的痕迹,可知这些"土衬石"是"借用"而来,而与其相对应的北侧马道基址并无土衬  相似文献   

19.
安岳石刻     
安岳石刻精湛艺术,古、多、精、美、秀,蜚声中外。在中国石刻发展史上有着“上承云岗、龙门,下启大足石刻”的重要地位,不愧为我国又一伟大古代石刻宝库,著名美学家王朝闻概括为“古、多、精、美”,  相似文献   

20.
发财垭的苦孩子1930年农历11月20日,在四川省中江县一个叫发财垭的山村,黄继光出生了。发财垭村是个山清水秀的地方,村周围是绿油油的青山,山上长满了松柏、毛竹,山涧里溪水清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