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话说合群路     
<正>合群路是贵阳市较为有名的一条老街,曾经的地名有:外黑神庙、岩井边、水沟、龙泉街、乐群路。合群路以黔灵西路为界,北为上合群路,南是下合群路。稍微上点年纪的人都记得,上世纪80年代之前,上合群路原来还有一所电影院,叫合群电影院,是当时贵  相似文献   

2.
合群路,夜夜无眠。这条六七百米长的街道,是贵阳人夜生活的一个标志。而在王小朋眼里,热闹的合群路夜市是一幅画。  相似文献   

3.
从毓秀路颜氏残留的"小院",一直通到黔灵西路颜氏在民国时期早已卖与别姓的"大院",及其周边至合群路、马家巷这一大片曾经演绎过许多有趣历史文化故事的宝地上,几多百余年的老屋,瞬息间,竟然成了一片废墟,颓垣断壁,残板破瓦,满地狼藉……  相似文献   

4.
合群路夜市     
正从上世纪80年代起,贵阳合群路就出现了零星的夜市摊档。90年代,政府为解决就业问题,专门将合群路作为下岗职工夜晚经营摆摊的场地,于是,零星的小吃摊集合增多成了"合群路夜市"。2008年,政府又扩宽了道路,将合群路打造成了一条正式的小吃夜市街。  相似文献   

5.
刘三 《贵阳文史》2007,(1):41-42
今天,座落在贵阳市云岩区上合群路的云岩区教师进修学校校址,是我的启蒙教育的母校——乐群小学(即合群路小学),至今已有103年的历史了。  相似文献   

6.
非常感谢九运会,它让我以更快的速度接近了贵阳这座城市;非常感谢我身边的每一个贵阳人,是他们的努力让我看到了一届这么成功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相似文献   

7.
正大十字环形天桥曾经是贵阳城市符号,原来靓丽的城市风景日渐跟不上城市发展的步调,拆除大十字环形天桥的信息一公布,成为贵阳人一时议论的热点,有怀旧,有感慨,有遗憾不舍,更有期待。大十字环形天桥从2015年11月30日夜间开始拆除,2015年12月30日拆除整体结束。照片拍摄于拆除期间的某日白天,大十字环形天桥,就这样一点一点退出贵阳人的生活。  相似文献   

8.
在今天筑城的下合群路东侧,有一条以晚清麻哈(今麻江)人夏同稣状元之姓命名的夏状元街。 此街与下合群路西侧的龙泉街相对应。其实夏状元街本是龙泉街穿越下合群路至团井巷(今名团结巷)的东段。 夏状元街正式之名可谓晚出,即至1987年,政府部门才将此段路道更名为夏状元街。在此段路道上,筑城的名胜古迹尤多,如著名的清真寺、文庙等等,还有一些鲜为一般人士所知的名胜古迹,如复圣颜氏宗祠。  相似文献   

9.
儿时的玩伴     
王明 《贵阳文史》2011,(5):82-82
20世纪70年代,我家居住在贵阳市上合群路的一个大杂院里,这所宅院一共住了十几户人家。过去,大家的生活水平上下差不了多少,邻里之间也几乎没有什么秘密可言。“哟。毛弟,今天你家吃的是白米饭啊!”  相似文献   

10.
江玥 《风景名胜》2014,(6):162-165
布米空间布满文艺与清新在杭州拱墅区的大兜路,平日里来你会觉得它太安静了.两旁树荫成林,与大运河近在咫尺,远处清末民初的民居建筑展露粉墙黛瓦的尖尖角,不经意间便流露出江南婉约文艺的气质来.这里,是杭州文创产业的发源地,也是杭州文艺青年的聚集地.  相似文献   

11.
消逝的红陶     
曾经为贵阳人熟知的罐罐窑——这个经历了近半个世纪风雨的企业,在现代工业浪潮的冲刷中,就此在这块土地上消失了。伴随它消失的,还有在这块土地上传承了16辈人、经历了300余年沧桑的红陶手艺,还有那来自远古、如泣如诉的红陶文化。  相似文献   

12.
李晔 《旅游》2009,(8):14-15
101国道的两边尽是高大的杨树,每逢春天园林部门都要忙着“治疗”纷飞的杨絮,可是一到夏天行车的人们又会很感谢它们带来的树阴。如果不是开车走这条路去顺义的牛栏山,我真的要忘记北京还有这样的美丽林荫大道呢。  相似文献   

13.
老照片     
《贵阳文史》2010,(5):F0003-F0003
<正>这是一张当年家境殷实的老贵阳人全家福,图中小女孩不过三、四岁,年轻的媳妇也不过20余岁,引人注意的是,祖孙三代女性都无一例外缠了足。俗话说:"小脚一双,眼泪一缸。"旧时女子,因风气使然,一般从三、四岁便开始缠足,从此一生便伴随三寸金莲,过着步履艰难的日子。对于今天的女性而言,这简直不可思议,可这就是曾经真实的生活,谁也改变不了的历史。  相似文献   

14.
忆赣东北苏区的戏剧活动方志纯1927年戈横暴动以后,赣东北党创建了以戈阳、横峰为中心的革命根据地。随着苏维埃红色政权的建立,赣东北地区的文艺在党的指引下,也进入了繁花似锦的春天。我们从赣东北根据地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繁荣苏区文艺的方针,这就是通过群...  相似文献   

15.
吾木 《贵阳文史》2006,(4):19-20
清末明初,今贵阳市毓秀路中段,原有一座围墙高耸的深宅大院,古香古色的黑漆大门上方正中高悬“进士府第”匾额,贵阳人称为文家公馆。民国年间曾任省城总商会会长的文明钰及其子曾任贵阳县商会主席的文仿溪居住于此。清末民初之际,文家公馆所在地俗称文家坝。文明钰(1861—1928),字式如,晚号鹤山老人。祖籍江西庐陵县(今江西省九江市),后迁湖南东安,清康熙年间文氏先辈迁贵阳定居,世代相传,遂为贵阳人。文明钰之父文国桢生子三人,长子文明钦,光绪十五年(1889)进士,先后官山西古玉县和广西藤县知县;明钰为第三子。文明钰幼承庭训,聪明好学,20…  相似文献   

16.
陈林 《贵阳文史》2011,(2):27-27
学子们在"春天"抱着美好的希望出发,背井离乡、负笈海外,或是去留学,或是去进修,或是去游历,都是中国人世代相传的教育理念的延伸和自我实践。几千年来,中国人通过读书改变自己命运的梦想从没有停止过。  相似文献   

17.
清末群学辨证——以康有为、梁启超、严复为中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清末群学同名之下 ,有合群立会之说、社会学和广义社会科学之别。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倡导的群学 ,实由传统典籍中“敬业乐群、会友辅仁”等思想而来 ,他们关注的中心是政治 ,却希望刚刚传入中国的社会学作为其学理支撑 ,遂以群学名其合群立会之说 ;严复在以群学为名介绍社会学时 ,引经据典 ,也大谈合群保种 ,并以群学为政治学、法学、宗教学等社会、人文科学之总称 ,致使后人产生误解。只有梳理其中的纷纭委曲 ,才能显示清末群学的真实面貌。  相似文献   

18.
儿童不会玩耍,往往显示他们身心发育有问题。不同年龄有不同的玩耍能力指标,例如1~2岁的孩子必须懂得抛球、玩茶匙、搭方块、模仿听电话,较大的孩子则可以模仿较复杂的日常生活活动、发挥想像力,也会和其他人一起玩,甚至遵循一些简单的游戏规则。许多家长都不了解儿童玩耍的重要性,他们往往是在发现孩子不会讲话,或是不会走路,或是接到托儿所投诉孩子经常不合群,才前去求医。许多家长都不知道自己孩子玩耍时是否达到这些指标,因为他们都趁孩子玩耍时,忙着做自己的事。现代家长也经常让孩子长时间看电视、玩电子游戏,或报读许许多多的课程,…  相似文献   

19.
贵阳之称林城,得益于林涛如浪的环城林带,林茂群山。林发于山,山是林之母,是林的摇篮。贵阳与山,人以山为贵,山与人为邻。就连贵阳之名都与山有关,谓“贵山之阳”。难怪贵阳人以山为友,结下了人山之缘。爱山护山也成了贵阳人的传统美德,这是对故土的热爱,也是对美好人居环境的向往。贵阳人爱山,极到了痴迷的程度,凡世人共认的名山,都像对自己的子女那样起了“名字”,据明、清以来史籍有载者,就有21座,均在如今的贵阳市中心区内。对有的名山还赋予人性化、人格化。如贵山,位于市区北面,海拔1342米。过去市内无高大建筑,站在大十字远眺,贵山孤…  相似文献   

20.
彭雅 《贵阳文史》2010,(4):48-49
至正德五年(1510年)年初离开贵州,王阳明在谪居贵州近3年的时间里,留下了很多行踪遗迹和大量的诗文题记,如贵阳人熟知的"仙人洞"因峻峭旖旎引他两次游历,如与甲秀楼毗邻的翠薇阁就是他诗中的"南庵"……然而在贵州,与王阳明最密不可分的是他悟道、成道,最终创立心学理论的龙场(今修文县)。日前,笔者在王学研究专家的引领下,来到修文追寻阳明先生曾经的一些"足迹",这是一次文化之旅,也是一次心灵之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