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由中国左翼知识分子和自由主义者共同发起的新启蒙运动,从结束至今已有70余年的历史。70多年来,特别是最近一二十年来,学术界有关新启蒙运动的研究取得了若干成果,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本文拟对此作一全面考察和系统总结,以期该问题研究不断走向深入。  相似文献   

2.
50年后才出版的《中共创始人访谈录》2013年第一天,在严寒中惊闻噩耗,王来棣先生已于2012年的最后一天离开了这个世界。此时,她的先生、著名科学史家及理论家许良英先生已在海淀医院的重症监护室躺了十几天(于2013年1月28日去世——编者)。  相似文献   

3.
周淑红 《丝绸之路》2022,(2):107-110
新历史主义小说以其颠覆性的历史观念、民间性的叙述立场和个人化的历史言说消解了传统历史叙事的宏大与崇高,淡化了二元对立的阶级意识,探索历史的侧面和角落,将眼光回归到个体的人身上,关注真实的人的生存、欲望和命运,强调人的主体性,显现出对个体的启蒙意义。  相似文献   

4.
王艮仲 《纵横》2013,(7):10-14
为抗日积极奔走 1919年,我16岁,在上海浦东中学求学。当时适逢五四运动,开始受到科学与民主启蒙教育。其时,军阀混战,外国侵略,民不聊生,我初步立下爱国、救国之志。  相似文献   

5.
<正>2014年三四月间,我赴深圳探亲,每周必读的《晶报》放在桌上,那天是4月3日,翻到人文增刊栏目,一个醒目的标题映入眼帘:"追忆来新夏先生",作者阿滢。我十分愕然,来老师去世了,是真的吗?随即经报社打电话探问,得到阿滢先生的肯定答复,并告知来老师家的电话。那一整天我的脑海里不时地浮现出三十二年前在苏州举办的全国第一期方志研究班上的学习情景和来新夏老师的身影,以及他对我的关怀……  相似文献   

6.
以赛亚·伯林和其他历史主义的代表人物把启蒙与反启蒙运动塑造成了两种对立的文化。反启蒙是从启蒙内部而起的批判,因此在许多方面两者是重叠的。不过,在关于时间的看法方面,两者是相互冲突的。启蒙的时间更多倾向于年代学意义上的,可以被打上"空洞的"标签。而反启蒙对时间的感知却是"具体的"且与历史时间如出一辙。这两种不同的时间必然造成了在同时性问题方面不同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这里我想对大家比较关心的两个问题讲一点意见。一、关于民主与科学的精神及其历史演进五四时期,中国的先进分子提出了民主与科学口号。近代以来,为了挽救国家的危亡,中国的先进分子曾经历尽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但  相似文献   

8.
(1965年11月24日)1957年我被划为右派以后,在揭发出来的大量事实面前,经过深入的批判,对自己的罪行有过一定程度的认识,但是极不深刻。八年以来,自己虽然还记得自己的主要错误,但是对于自己当时的具体情节、具体主张却存在着一种怕痛回避的心情不敢正面直视,当年的一切揭发、批判、  相似文献   

9.
李锐 《炎黄春秋》2013,(8):63-66
最近又与王德禄交谈,使我决心介绍他的事业,即科学与民主在中关村所结的果实,而中国的希望,始终就在于科学技术的创新和自由民主精神的发扬光大。独立的民间智库我认识王德禄有20年了,他原在《自然辩证法通讯》工作。1992年人大通过三峡上马的决定后,由我的朋友范岱年介绍他来采访我。不久,这篇采访记就发表在刊物上。没想到,第二  相似文献   

10.
在20世纪80年代新启蒙的大合唱中,黎澍先生是为数不多的领唱者之一,甚至可以说,其中最高亢的"高音C"部分,是由黎澍来担纲的。在那个多有禁忌的年代,他那些离经叛道、惊世骇俗的思想,有如地心涌出的岩浆,火红而又滚  相似文献   

11.
李开军 《民俗研究》2005,(1):130-134
关于歌谣,人们往往首先会提及1918年《北京大学日刊》刊发的蔡元培校长歌谣征集启事,还有1920年冬北大组织成立的歌谣研究会。在一般人眼中,对歌谣的搜集和研究,就是从20世纪20年代前后开始的;然而以精英知识分子的身份,关注来自下层社会的歌谣,这一现象并非自20世纪20年代前后才开始出现。可以说,现代知识分子的这种风气,仍然是晚清以来知识阶层追求的一种延续。  相似文献   

12.
李锐 《炎黄春秋》2012,(11):44-47
今年我已经吃96岁的饭了,精力体力大不如前,很少伏案握笔。前不久,李凌同志将他的书稿《"民主堡垒"群星陨落记》给我,并嘱写序言。我之所以应命,是由于这本大著中有我熟悉的人,主要描述了当代许多著名学者、大师的悲惨命运,所关注的问题恰恰是我晚年不断呼唤的"何时宪政大开张"。可以说,这本书是当代中国历史变局的一个例证。当年领导云南地下党活动的省工委书记郑伯克,是我在中组部工作时的同事,又同住一栋楼的邻居(已经去世),他在云南多年,曾亲临联  相似文献   

13.
李凌 《纵横》2008,(9):54-56
20世纪50年代初,我和刘善本、周宇驰都曾在空军第一航校共事,对这两人均有所了解。刘善本,驾机起义,奔向延安,投入人民的怀抱,青史有名。周宇驰,林彪集团的核心分子,参加了林立果的小团体活动,自绝于人民。  相似文献   

14.
王振忠  王娜 《安徽史学》2007,(3):77-80,84
本文通过介绍徽州的一册书信活套,指出,作为启蒙读物,《汪大盛新刻详正汇采书信要言》既是一般民众的书信教科书,也可能作为徽州信客的专业培训教材.  相似文献   

15.
现代新儒家文化哲学的核心理念是其文化价值观。这种文化价值观认为,人类文化的价值集中体现在精神文化,精神文化区分为形而下文化与形而上文化,形而上文化的核心是哲学思想。现代新儒家标举和阐扬儒家式的人文主义,反对片面地发展人类文化中属于工具理性的科学技术,谋求中国文化现代化过程中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结合。但是,现代新儒家所追求的人文价值归根结蒂乃是道德价值。论者一般将现代新儒学的文化保守主义归结为以下两项:其一是中体西用的思想纲领,其二是泛道德主义的价值取向。本文则认为,中体西用的思想纲领归根结蒂也还是体现了泛道德主义的价值取向。现代新儒家在力图抵制和消除科学主义所导致的现代社会弊病,谋求科学与人文平衡发展的同时,以其泛道德主义的价值取向,表现并凸显了现代新儒学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6.
中国当代理论民俗学在高丙中、吕微、户晓辉、刘晓春等学者的努力下,民俗学作为现代学科的现代性特征日益明晰,并向人的自由发展的维度推进.与"五四"新文化时期的民俗学研究相比,当时还主要侧重在民间文学及文化民主性层面,而二十一世纪的民俗学则与全球化背景下的公民文化相结合,极大地拓展了学科发展空间,也丰富了我们对民俗学的学科想象. 中国民俗学自产生之初就与民主理念息息相关.在中国的传统语境中,民众很难清晰地表达自己,他们总是被别人表达.而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民主与科学双重语境下产生的中国民俗学,其潜在的现代学科理念就是强调民主理念在文化场域的实践,或者说民俗学致力于文化场域中对精英文化霸权的反抗,同时也是知识分子群体的自我启蒙以及与民众的互动过程.  相似文献   

17.
黄枬森 《百年潮》2009,(6):11-14
我出生于五四运动发生后两年多,自从20世纪30年代我开始知道五四运动以来,至今也有70多年了。像我这样的知识分子,不管是否赞成五四运动的精神,它的影响都是无法回避的,而且是深刻而持久的。特别是我作为一个在北大生活和工作了60多年的人,它的影响更是刻骨铭心的。  相似文献   

18.
从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爆发之前的17年时间里,党和政府已初步认识到人口问题的紧迫性,把控制人口数量的节育政策上升到国家计划和国策的高度,反映在人口控制方面,是人口出生率较前期的大幅度下降。由于种种原因,此期  相似文献   

19.
<正>新中国军事战略方针历来是党史军史研究的一个热点,但对相关问题的看法仍存在模糊认识。有人提出,"在人们的思维定势中,只有最高领袖才有资格考虑战略问题。"[1]有外国学者也认为,"中国在很多时候是一个信奉领袖魅力与领袖智慧的国度,这种文化基因使中国的决策者在很长时间内并没有真正重视智库的作用。"[2]本文依据相关史料,对上述模糊认识,进行辨析,澄清史实,以求指正。  相似文献   

20.
张笑扬 《攀登》2011,30(3):36-42
新自由主义的话语谱系是一种普遍主义的思维方法袁它凭借强权与意识形态的诱导袁推行所谓超越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