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年是晚清著名外交家、散文家黎庶昌出使日本任满回国一百周年,特撰此文以作纪念。庶昌两次出使日本,前后共六年多时间。公务之余,则与日本朝野文士广交朋友。他在《宴集三编统序》中说:“余以光绪七年冬奉使日本,  相似文献   

2.
一黎庶昌(1837~1898)是清代末叶也即日本明治时期中国和日本国正式建交互派公使后的早期驻日公使。他在先后两任驻日公使的6个年头中,在外交事务之外,以中国学者文人的特长,开展了大量的“文字之交”,  相似文献   

3.
廪贡生臣黎庶昌,谨稽首顿首,惶恐上言: 皇帝陛下: 臣顷者不自揆量,妄论时务,上渎圣颜,干犯忌讳。退而席稿私室,以待雷霆之威。逮奉诏书,陛下匪惟不加谴责、曲赐优容,并命谕臣条析其说。臣今者是竭忠尽愚,以报上之日也。  相似文献   

4.
黄万机的《黎庶昌评传》(以下简称《黎传》),是迄今研究黎庶昌较为全面、系统的论著。它以流畅、生动的笔触,论述了黎庶昌的家世、经历及其政治思想、学术成就、散文特色等,并附录了黎庶昌的年谱简编和著作简介,  相似文献   

5.
黎庶昌,贵州遵义人;曾国藩,湖南湘乡人。遵义与湘乡,云天遥隔,相距甚远。黎庶昌生于1837年,曾国藩生于1811年。年龄悬殊达26岁,应该说他俩没有什么相识的缘份。然而,特定的时代环境以及彼此“习性相近”,志趣相投,却使得他们之间系上了一条一解不开的纽一带。1863年.春,黎庶昌因其先一年应诏。上书万余言切论时事,得清廷“加思以知县用,发交曾国藩军营差遣委用,以资造就。’借国藩则很赏识黎氏之才华,“接庶昌延入幕”优利待之。从而.黎庶昌得有机会与曾国藩朝夕相处十余年,受曾氏“以躬行为天下先,以讲求有用之学为涂友…  相似文献   

6.
不幸和大幸     
李锐 《炎黄春秋》2005,(11):16-16
十六年前,耀邦溘然长逝。我在悼文中说过,这是当代中国很大的不幸,也是一切以他为师、为友、为长者、为楷模的人的很大不幸。  相似文献   

7.
黎庶昌在出任驻外使节期间,十分注意搜集已在中国绝版或失传的中国古代典籍,其一生所得善本书共有六千册之多。黎庶昌晚年因就川东道任,驻节重庆。在他去世后,子孙们欲出售其藏书,乃商之于四川大学中文系教授彭举(云生)、  相似文献   

8.
刊头语     
今年是贵州名贤黎庶昌先生诞辰一百五十五周年,又值中日邦交正常化二十周年,贵州学术界决定举行黎庶昌国际学术讨论会,表彰黎氏在外交和学术上的贡献,宣传贵州,促进对外开放和中日友好关系的发展。为此,本刊持编发一期《黎庶昌专辑》。  相似文献   

9.
日本所藏中国古籍文献中,有许多珍贵的书札.本文披露的是国立国会图书馆藏黎庶昌致宫岛诚一郎的书札.  相似文献   

10.
黎庶昌研究治地理,得益于他出任西欧诸国外交官生涯,它的地理研究大多以欧洲为重点,成果有《欧洲地形考略》、《西洋游记》等。他还考察了国内数省的水土民情和关山道里,写成《丁亥入都纪程》。黎庶昌是抱着国富民强,捍卫祖国疆土的目的来研治地理学的。  相似文献   

11.
最近,我在收集莫友芝《鄙亭逸诗》时,在贵州省博物馆发现一本《郑珍莫友芝诗词原稿》(1957年黎庶昌侄孙黎竹君售),其中有郑珍诗17首,各种印本,均未收录,今特钞录于后,以供爱好郑诗研究。  相似文献   

12.
处在今天这样一个历史大变革的时代,对过去历史人物的重新估价是很自然的事情。但这也并不是一个多么简单的事。有人这样讲:现在时代变了,对于过去历史要来个大翻案了,这事也很好办——凡是过去说他好的咱就说他坏,说他坏的咱就说他好,不就解决了吗?这种无原则的翻案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实则有些人,比如像秦桧张邦昌之流,过去固然得不过去一贯所讲的都是奴隶主的历史,封建主的历史,历史上记载的人物都是些——比如皇帝:历代帝王都是专制君主!我们反对的就是这个!又如历代官僚,都是为专制皇帝服务的!随便举出来些人物:汉汉帝,秦二世,都是皇帝,孔子、王船山、黄梨洲都是封建时代的思想家,都不能讲!这样一来,只用讲讲农民革命就够了,除下这个,我们中国这五千年算是  相似文献   

13.
2017年,在一场新书活动上,张玮坐在台下,忽然听到主持人用“作家”头衔介绍自己,一下子没缓过神来,“这是第一次有人叫我‘作家’,我整个人都愣住了”。身为“作家”,张玮的作品是他的微信公众号“馒头说”。这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历史公号,人物特写、事件剖析、名人情史无所不有,晚清余晖、民国风波、抗战烟云,他都能侃侃而谈,故事一波三折、文字细腻温暖。这一切,都构成了愉快而丰盈的阅读体验,他也因此收获了一批忠实的粉丝。张玮在“馒头说”上写到第一百六十七篇的时候,决定将这些文字集结成册,实体书《历史的温度》出版。  相似文献   

14.
东瀛传书     
日本国驻中国大使馆向贵室致意! 贵外事办公室寄来的关于邀请我前往参加黎庶昌国际学术讨论会的邀请信已收悉,我对贵外事办公室的盛情邀请表示衷心的感谢。非常遗憾,因工作关系我不能前往出席。今后如有机会我很想前往贵市参观访问。最后对贵外事办公室再次表示感谢!  相似文献   

15.
遵义的郑、莫、黎,在海内外学术界颇负盛誉。然人们不知,原来的黎,不是指黎庶昌,乃是指黎庶昌的嫡堂兄黎伯庸,也就是庶昌任驻日大使时向清廷启奏在遵义为郑、莫、黎立乡贤祠,因而获咎的原来意义上的黎。盖郑子尹、莫发芝、黎伯庸三人,年少即过从甚密,  相似文献   

16.
图为海峡两岸官方馆藏都没有的一部清代重要著作,即贵州遵义人刘庆汾编译的 日本维新政治汇编》. 此书编译者刘庆汾,字子贞,清咸丰四年(1854)出生于遵义县三岔镇周家田,他本一乡间士族子弟,中过秀才,依门当户对之例,二十三岁时做了沙滩黎庶昌之弟黎庶諴的女婿.清光绪七年(1881),黎庶昌被朝廷派驻日本钦差大臣,就把自己的女婿张沆和侄女婿刘庆汾带去日本亲自栽培,张沆未成气候半途而废,提前回国,刘庆汾学成先为使馆翻译,侍从于黎庶昌左右,得以谙熟外交,数年就被提任为大清国驻日使馆的文化参赞,回国后任川东道台、苏州知府,继而调内阁总理衙门,外放兴泉(厦门)道台,辛亥革命后闲居天津,1929年去世,享年七十五岁.  相似文献   

17.
本文追述了丁文诚公与诤友薛子季怀的君子之交,以及他们是如何相对"于千里之外者,其用心庸得己乎"这段史料。"贤人进,则民生遂",正如黎庶昌所言:"观文诚两次特荐,非获季怀之助,知季怀之深,而能若是乎?"另从阎敬铭[1]的翘首企盼之情中,也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8.
1992年9月,《中国土族》创刊号出版至今已整整十个春秋。在历史的长河中,十载光阴只是弹指一挥间,而这十年中的《中国土族》,却激起一朵朵令人难忘的浪花,久久不失…… 我的父亲吕克昌是官亭地区首批参加国家干部行列的土族老人。记得他看着我送阅的第一期《中国土族》杂志,兴奋地回忆起在朱海山先生建起的小学里念书、获奖,沉  相似文献   

19.
潘小平 《江淮文史》2011,(4):151-155
我父亲活着的时候,曾和我说过,我们是北宋潘仁美的后代。我吃了一惊,问:是那个迫害杨老令公杨继业的潘仁美吗?父亲说是,但他的真实姓名叫潘美,是个大忠臣,你可以到《宋史》里去查查。这是父亲晚年,困扰他多年的历史问题已经解决,他也已经出来工作多年,所以才有心思和我说这个话。  相似文献   

20.
画家裴庄欣曾在1994年重回西藏,尽管由于物质文明和商品化的进程,熟悉的环境变化了,但是他觉得“并没有失落感”。这一次他没有去拉萨以外的地方,虽然有点怅惘,但是他说“并不悲伤”。他觉得“连我自己都变了,连自己也不是中国国籍了,为什么要求这里的一切不会改变?”他说“我们没有必要感叹中国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