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 毫秒
1.
新世纪以来,政府发展理念的转变深刻地影响着国家财政的支出方向与支出结构,和以往相比,近十年来的财政支出表现出了一些新的特征:第一,高度关注民生的支出倾向,逐步加大了对教育、就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住房保障等直接关乎民生的支出项目的倾斜力度;第二,以财政收支为手段加强对城乡与区域发展的双重统筹;第三,加大了对科技创新和环境保护的投入力度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财政支出所呈现出的新特点本质上都是科学发展观在实践中逐步得以贯彻和实施的体现。  相似文献   

2.
《新疆通志·财政志》初稿大部分章节已经写出,正在进行修改。编写过程中遇到很多问题,经过认真讨论研究,我们提出几个主要问题及我们的处理意见,希望同仁们批评指正。 一、《新疆通志·财政志》记述的主题和要点 要写成一部好的志书,首先必须把编写主题确定好。《财政志》的编写主题是什么?我们认为,必须根据国家财政的职能来确定。国家为了组织好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就必须进行财政管理。因此,财政实质上就是以国家为主体,对社会产品和国民收  相似文献   

3.
文章通过对1995年至2014年民族地区财政支出结构实证分析,得出其典型特征与变化趋势偏重"行政管理"与"经济建设",而忽视"社会保障"与"社会发展"的民生;与国内学者的全国一般地方财政支出结构偏向的研究结果相比,"偏向"结论用在民族地区有过之而无不及;数据说明与民族地区政府短期"数量型"经济增长动机相关性显著.民族地区财政支出结构优化路径是:其一,基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型;其二,基于民族地区财政支出特殊性的央地政府间事权明晰界定;其三,基于转移支付制度完善的民族地区财政支出结构预算科学.  相似文献   

4.
新中国60年国家财政收支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60年来我国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基本上步调一致,规模由少到多不断壮大,呈现直线上升的发展趋势。财政的实力不仅越来越强,支出规模不断扩大,而且收入结构、支出结构和收支结构不断优化,反映了各个不同历史时期财政的特点,体现了财政转型的发展轨迹。财政支出制度不断改革完善,促进了公共财政体系的建立和预算公正、公开、细化、透明,以及经济分析与决策的科学化。  相似文献   

5.
姚仲强 《丝绸之路》2009,(10):119-121
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作为规范财政支出的一项重大改革和制度创新,对于加强财政管理监督、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增强财政的宏观调控有重要作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对高等学校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需要我们树立科学的管理观念,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势,积极稳妥地推进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在高校的实施。  相似文献   

6.
王安 《炎黄春秋》2012,(9):48-52
一、中央财政2/3用在民生?2012年3月15日全国人大对财政预算案进行表决,结果赞成2291票,反对438票,弃权131票,反对比例达15.3%,是近10年来反对比例最高的一次。而每年3月的全国"两会",财政官员所受的压力也越来越大。2011年"两会"期间,民生成为舆论焦点。当年的财政预算报告称,中央财政用在与人民群众生活直接相关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  相似文献   

7.
刘莹 《神州》2011,(10):172-173
2011年中东北非一些国家动荡的局势对我国国家安全提出了警示:要关注民生,保证国家经济和谐稳定、可持续地发展;要加强思想文化建设,构筑文化安全防线;要完善网络监管机制,确保国家信息安全。  相似文献   

8.
刘莹 《神州》2011,(23):172-173
2011年中东北非一些国家动荡的局势对我国国家安全提出了警示:要关注民生,保证国家经济和谐稳定、可持续地发展;要加强思想文化建设,构筑文化安全防线;要完善网络监管机制,确保国家信息安全。  相似文献   

9.
国家财政的行为,是由国家财政的职能决定的。建立符合国家职能要求,反映社会主义财政本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财政职能体系,是一个重要的基础理论和现实问题。由于经济体制转轨的原因,由于东西方财政理论研究的差异,由于我国财政分配的公有制基础及财政学研究的新发展,都要求我们重新界定国家财政的职能。一、财政职能的概述及对不同观点的评述传统的财政理论认为财政具有分配、调节经济和发挥经济监督作用的职能。对于分配职能,传统财政理论认为财政是实现国家政治职能与经济职能而形成的一种分配关系。其没有充分地体…  相似文献   

10.
严琼 《攀登》2005,24(1):51-54
建立公共财政体系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要借鉴西方经验,从完善税收制度、改革政府预算、加强财政资金管理、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等方面入手,在我国建立起市场型公共财政体系。  相似文献   

11.
国民党五届十二中全会财政部口头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44年5月20日至26日,国民党五届十二中全会期间,财政部向大会书面报告财政工作后,又作了重要财政的口头报告。报告中详细地记录了为筹集庞大财政支出而实行增税、借债及健全全国金融机构等六项措施及其经过情形。这份报告对研究抗战后期的国民党政府“战时财政”颇具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2.
杨帆 《中国西藏》2013,(2):44-47
"西藏财政支出的93%来自中央的转移支付,这意味着,西藏财政每花10元钱,就有9元多是中央政府的转移支付。如何管好、用好这些资金,是我们这些财政干部应该而且必须做好的事情。"财政部第六批援藏干部、西藏自治区财政厅副厅长赖永添开门见山地说。2012年初冬,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记者采访了赖永添。他刚刚从财政部汇报工作回到拉萨,神情略显疲惫。办公桌上堆放着厚厚一摞文件夹,不时有人进来请示工作,采访也时断时续。  相似文献   

13.
构建突发事件的公共财政应对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术  张晓磊 《攀登》2007,26(1):111-113
在人类社会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各类突发性事件频繁出现。为了有效地防范和化解各种危机,必须建立公共财政应对机制。同时应采取优化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建立财政危机管理机制和长效财力保障机制、健全公共卫生财政补偿机制等措施。  相似文献   

14.
殷墟保护与民生发展之间的矛盾,反映出我们的文物保护制度虽然制定了很好的文物保护措施,但是一遇到与经济建设的矛盾,与居民生产生活的矛唇,与开发利用的矛盾,执行起来却显得软弱无力。好的制度要落到实处,产生实效,应当尽可能依靠各个参与方的自觉履约而不是行政命令实现个体理性与集体目标的一致,才能大大降低制度运行成本和监督成本。完善的文物产权管理制度是重要基础。考古遗址属于国家所有,国有遗址的核心是土地。土地问题涉及国家土地与财政体制,应当在国家层面上统筹协调,而不是全部推给地方政府。对于殷墟这样的遗址,对于长期为遗址保护做出牺牲的村民们,国家应该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15.
岳向华 《神州》2012,(31):35-35
在当今“新闻信息爆炸”的时代,怎样选择采写制作民生新闻是个值得注意的问题。电视民生新闻大体上坚持了正确的舆论导向,具有当今国家主流媒体的属性;它是新闻竞争与改革不断深入的产物;在选择采写制作民生新闻时,各省市县台的从业者们要坚持把准民生新闻定位,记录百姓的真实生活,牢记媒体社会职责,选题报道要有理有利有度,注重民生新闻的创新服务和扩大优势。民生新闻要真实、通俗、坚守良好道德,不能低俗、媚俗、道德失衡;对电视的民生新闻要进行深度开发利用,以便与群众贴得更近。  相似文献   

16.
以1975年邓小平领导的军队整顿为发端,中国人民解放军逐步走上一条大裁军之路。30年来,中国军队按照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的原则,先后进行了6次大规模的精简整编,使军队总员额减少了65%,年度国防费开支在国家财政支出和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大幅度下降,探索和开创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有力地支持和促进了国家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逐步形成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局面,在正确处理国防和军队建设与国家经济建设的关系方面,创造和积累了宝贵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17.
西北边疆史地研究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重要领域.长期以来,学界在西北边疆史地文献整理、西北边疆经略与边疆管理、西北边疆民族史等方面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在此基础上,改变传统的研究路径,全面、系统、综合地研究西北边疆财政、边疆民生、边疆生态、边疆地区"内地化"进程、边疆民族地区对国家认同等问题,是西北边疆史地研究中需要认真对待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论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加强国家户口管理的原因、措施和对国家财政的效果。认为在中国封建社会,户口的盛衰和管理的好坏与国家财政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租税有许多是以人口为依据的,特别是北朝均田制下这一点反映得更为突出。而且,社会经济的发展更是国家财政的基础,而加强户口管理既发展了生产力,又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繁荣,从而促进了国家财政的好转。户口和国家财政的关系,在中国封建社会如此。在今天也不例外,要振兴国家财政,也应重视对户口的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19.
大清宝钞是清朝中后期政府在巨大的财政压力下于咸丰年间发行的一种纸币。它以制钱折算,通过搭放和搭收的形式参与货币流通,主要用于政府的财政支出和地丁钱粮税务的征收等。但是宝钞发行后,由于部分中央官僚的抵制,地方基层官吏又渔利其中,导致宝钞信誉不断降低。宝钞发行量巨大,又不能很好地流通,最终只能以失败告终,无奈地退出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20.
何芳 《黑龙江史志》2013,(21):132-132
档案部门如何搞好民生档案,如何实现两个转变、建立两个体系都是现在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而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前提就是不仅要认识到民生档案对社会的作用,而且还要充分认识到民生档案对档案事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