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不朽的业绩我称蹇老生前是贵州文坛的“文学领军者”,这是由作家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其人格精神的魅力所决定的。蹇老德高望重,心存厚道,从无嫉妒他人之心,专以扶持、奖掖文学新人为职志,得到贵州作家普遍的拥戴。但蹇老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他的乡土文学作品曾经产生过的影响,今天的人们就不甚了然了。有人甚至说:“蹇先艾么,不就因为鲁迅先生在一篇文章里对他的小说称赞过几句?没什么了不得的呀!”可是,鲁迅在这篇《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所评价者,还只是蹇先艾1926年以前的创作,那时候,他才不过是一位二…  相似文献   

2.
蹇先艾先生生于1906年,即清光绪三十二年,1994年01月病逝,2006年是先生百年诞辰,遵义举行纪念会。关于蹇老的生平事迹,王鸿儒先生作有《蹇先艾评传》,先生公子人毅编印一本《乡土飘诗魂——蹇先艾纪传(附年表》。蹇老在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就由北平迁回遵义。  相似文献   

3.
<正>早几天,几位文友小聚,闲卿中谈到贵州文学界的元老蹇先艾老人。蹇老身边工作的一位同志说,体检中未查出蹇老患有什么大的疾病,上文联大楼,年轻人坐电梯,他却一口气可以爬上六楼,蹇老可能要活过一百岁……在场的人都为蹇老健康长寿感到由衷地喜悦。谁知事隔三日,这位文友一清早就在电话中  相似文献   

4.
被鲁迅先生誉为“乡土文学”作家的蹇先艾,一般人只知道他以小说名世,而不知道他早年是以新诗创作登上了“五四”以后新文坛的。蹇先艾的新诗创作始于一九二三年,当时他正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附中。在“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影响下,他与同学朱大桶、李健吾等发起成立了“曦社”,并出版了不定期文学刊物《爝火》。从他在《晨报副刊》上发表处女作《二闸记游》开始,以后相继在《晨报副刊》、天津《新民意报·朝霞副刊》、《小说月报》、《文学旬刊》、《现代评论》、《语丝》等报刊杂志上发表了近六十首新诗。一九二六年,蹇先艾与闻一多、…  相似文献   

5.
我正在重庆出席一个会议,忽然接到蹇先艾同志粹然去世的消息,事情非常意外,令我吃惊。我出发的头一天还接到他打来的电话,谈他对《文史天地》第二期的观感。言语清楚,思维明晰,完全没有生病的征兆,怎么会突然逝世呢?当时见到的是电话记录,直到回筑后才略知他突然去世的原因,嗟叹,遗憾之情涌于心底。我第一次见到蹇老是在1953年的共青团贵州省第一次代表大会上,他代表文联到会上致辞。和他接触较多却是近十来年的事,较长时期的接触使我感到在他身上有许多值得学习的地方。高度负责,一丝不苟,是蹇老处事的原则。省政协文史资料…  相似文献   

6.
陈喜儒 《世纪》2023,(2):70-76
<正>“亲王溥杰”和《流浪王妃》我最早认识的是末代皇帝溥仪的亲弟弟“亲王溥杰和王妃浩”。记得那是1984年初冬,中国作协和中国文联在沙滩北街2号、北大红楼后面的地震棚里办公。一位朋友对我说:“有一本书,是溥杰的妻子嵯峨浩用日文写的,想译成中文出版,溥杰委托李文达(溥仪《我的前半生》的执笔者、作家)代理翻译出版事宜,李先生托我问你想不想译?”我说:“我不认识李先生,他怎么会找我?”  相似文献   

7.
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抗战爆发了。一切具有爱国热情的中华儿女,都全身心地投入了抗敌救亡运动。“幽蓟余蛇豕,乾坤尚虎狼。”日寇的铁蹄,正践踏着祖国北方的土地。乡土文学作家蹇先艾,不甘心做敌人治下的奴隶,携家逃出北平,回到了阔别多年的贵州故乡。在这里,他一面积极宣传抗日,一面拿起笔来,从事小说创作,出版了中篇小说《古城儿女》,发表了二十多个短篇,大多收集在《幸福》里。在祖国的西南角上,蹇先艾以他心血凝成的作品,贡献给了神圣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  相似文献   

8.
乡土作家都具有浓厚的乡土观念.以乡土文学著称的现代作家蹇先艾,自二十年代始,就以不少的篇章献给了故乡受难的土地,以及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着、挣扎着的山民.乡土观念是国家观念、民族观念的重要组成部份.挚爱乡土的蹇先艾,在祖国面临危难之时,他的乡土感情便升华为爱国的热诚.一九三六年七月一日,他在鲁迅等发起的《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上签名,抗议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罪行,决心与所有的爱国作家一道,"加紧我们  相似文献   

9.
冥冥中的先生之意又是一次天意巧合,2002年8月10日晚10时20分,我与家人随“中国小记者西部行”至青海后,共八人赴兰州经嘉峪关落脚敦煌。晚10时40分我师潘兹之子潘贺打我手机,沉重地说:“你老师刚刚走了,我跟你说一声。”我急问何时,他说是10时20分。所以我们在敦煌呆了一天,便匆匆返兰州回北京。本来我们要走西藏,却鬼使神差到了敦煌,这是不是冥冥之中的先生之意呢(他曾对我们说要最后再去一次敦煌)。当我站在莫高窟门前时,心却飞向了北京,恩师潘兹先生的音容笑貌浮现在我的眼前。耳畔响着讲解员的声音,可在那一窟窟,一尊…  相似文献   

10.
上个世纪80年代末,我在贵铝中学退休后不久,就受聘到新创办的《贵州政协报》担任副刊编辑。我的文学启蒙老师蹇先艾时任省政协副主席,他对政协报极为关心。经常抽空到报社与编辑部人员商讨办报事宜,不仅带头写稿、组稿,还为报社多方出谋划策。他嘱咐我,要在报上突出宣传贵州名贤、名人,说明贵州并非“蛮荒之地”,还是有悠久文化,有优秀人才的。他特别提及遵义当代的一批名人,如宦乡、陈沂、周林、韩念龙、雍文涛等人,要我想方没法,主动和这些人或其亲属取得联系,大力宣传他们,最好是请他们为政协报写稿,以扩大政协报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我首先想到了陈沂,他是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老党员;是一位“左联”时期的老作家,曾代表北方“左联”,向鲁迅汇报工作;又是一位人民解放军的高级将领。他的冤案平反后,到上海担任市委副书记兼宣传部长。他的堂妹佘璋嫁给我爱人的哥哥,她是一个心灵手巧、十分贤淑的家庭主妇。早年,我听她讲过,她有两个堂兄,各走着不同的道路。一个叫佘万选,是国民党少将特工站长;一个叫佘万能(后改名陈沂),是四野后勤部政委、总政文化部部长。我直接给陈沂写信并寄去政协报请他指教,希望他惠赐佳作。我在信中说,家乡的人们是多么渴盼看到你的文章...  相似文献   

11.
感谢西藏     
几天前,一个在西藏生活多年的中国作家对我说:“一旦你踏上西藏的土地,你的生活就会发生某种变化。”他把我当作一个例子:“1994年你去西藏旅游,现在你在做西藏文学的博士论文,说不定那将是一生工作的地方。”那时,我还不太在意,只是隐隐觉得他言之有理。国内...  相似文献   

12.
有幸跟蹇先艾老学习;交往近50年中。绝少听他主动谈及他的家世和亲属。文革浩劫之后,偶尔有几次,他才简略地谈起了他嫡堂叔父蹇念益的一些情况,说他叔父对护国运动曾经作出过一定贡献,可是却鲜为人知。70年代末,我从大方调到贵铝工作,一个星期天,我从远郊赶来看望他。其时,这位著名作家刚从牛棚迁回,住到省文联后院的小楼上不久。谈话中,他告诉我,说由于他叔父和梁任公(启超)的亲密关系,1926年4月他在《晨报·诗镌》发表了新诗,任公看见后,曾给了很大的鼓励;还亲自为他书写了一把摺扇,写的是被誉为“词家之冠”的北宋词…  相似文献   

13.
在羊年乍暖还寒的初春,老作家石果走完了他86年的人生里程。他是贵州湄潭人,本名何恩余,石果是笔名。这个名字属于文学,他的作品的光彩照亮了它,伴随他终生。他与文学的不解之缘,在学生时代就开始结下了,曾发表过长诗《穆家川上》,后来又在遵义《民铎日报》的副刊上发表了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辅助线》。这些只是发韧之作,他的成名,是在上世纪新中国建立后的五十年代。他的小说《喜期》,一经《西南文艺》发表,即被《人民文学》转载,编者称之为“标准的短篇小说”。接着,《人民文学》又发表了堪称他代表作的《风波》以及他的得意之作《官福店》。其中《风波》影响最大,《中国文学》译为英文发表,国外译为日文、丹麦文出版,北京电影制片厂将其改编摄制为电影《一场风波》。他在《西南文艺》发表的《石土地》,也以内容的厚重、生活气息的浓烈而引人注目。当时,全国知名的贵州作家很少,除了老作家蹇先艾,石果成了一颗耀眼的新星。我曾听北京文学界的朋友说过,其时评论界有“北骆南石”之说,即北方有骆宾基,南方有石果,指两人的作品风格相近,同受读者喜爱。以后,石果还用“石梦天”的笔名发表过一些作品,并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与旧作一起结集为《喜风集》出版。喜,是他心情的真实...  相似文献   

14.
陈敏 《文史月刊》2010,(7):73-73
南北朝时,文学批评家钟嵘在《诗品》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齐、梁时代负有盛名的作家江淹离开宣城太守的职务后,回家途中,夜宿冶亭,梦见一个美男子自称郭璞,对江淹说:“我有一枝五色笔,在你这儿很多年了,现在可以还给我了。”江淹就从怀里拿出五色笔还给了他。  相似文献   

15.
赵玮玮 《神州》2012,(15):83-84
新课改呼唤老师和学生共同成长,几次习作教学的体验让我品味到了些许的成功和幸福。活动之一:悄悄蒙上老师的眼睛,让你猜猜我是谁;活动二:和体育明星“零距离”接触;活动之三:我也能当编剧作家。  相似文献   

16.
晏氏转型     
吴思 《炎黄春秋》2000,(1):79-80
《晏子春秋·外篇第七》中记载了一段晏子作官的故事。晏子(名婴,卒于公元前500年)是与孔子同时代的齐国贤臣。 故事说,齐景公派晏子去东阿当领导,在晏子领导东阿的第三年,齐景公把他召回来训斥了一顿。齐景公说:“我还以为你挺有本事呢,派你去治理东阿。现在你竟把东阿给我搞乱了。你回去好好反省反省吧,寡人要狠狠处理你。”晏子的态度极好,立刻表示改正,他说:“请允许我换一个办法治理东阿,如果三年治理不好,我情愿以死谢罪。”齐景公同意了。 第二年,在晏子上来汇报税收工作的时候,齐景公迎上前去,祝贺道:“好极了…  相似文献   

17.
2017年,在一场新书活动上,张玮坐在台下,忽然听到主持人用“作家”头衔介绍自己,一下子没缓过神来,“这是第一次有人叫我‘作家’,我整个人都愣住了”。身为“作家”,张玮的作品是他的微信公众号“馒头说”。这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历史公号,人物特写、事件剖析、名人情史无所不有,晚清余晖、民国风波、抗战烟云,他都能侃侃而谈,故事一波三折、文字细腻温暖。这一切,都构成了愉快而丰盈的阅读体验,他也因此收获了一批忠实的粉丝。张玮在“馒头说”上写到第一百六十七篇的时候,决定将这些文字集结成册,实体书《历史的温度》出版。  相似文献   

18.
富可敌国,人才济济,却充满“自杀、疯癫和争吵”1938年,哲学家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身在剑桥。他在和一个学生聊天时问道:“你在生活中可曾有过悲剧?”学生问他说的悲剧指什么。“当然,不是指你祖母在85岁过世。”路德维希回答:“我是说自杀、疯癫和争吵。”作为九姐弟中最小的一个,即将跨入天命之年的路德维希道出了他对维特根斯坦家族的感触。如今,英国作家亚历山大·沃的新著《维特根斯坦之家》揭开了这个家族的内幕。此书副标题“战争中的家族”一语双关——这个家族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内部战争也以各种形式上演。  相似文献   

19.
祁鸣 《世界》2005,(11):13-13
凡是接触过巴金的人都知道,他是个非常谦虚的长者,一向主张作家的名字应和作品一起出现,而不喜欢在其他场合抛头露面。因此,他很少接受记者采访。但是,由于我做新闻记者的“磨功”比别人持久,所以从1977年开始,巴老家的大门向我敞开了。但是巴老在同意我为他拍摄电视资料和生活照片的同时与我达成了一条“君子协定”,巴老说:“你拍可以,但我活着的时候不准用。”我也向巴老保证:“好,保证:您不点头,我不用!”  相似文献   

20.
我和被群众誉为“农民水利土专家”的路银,相识于红旗渠工程开工的1960年。 那年夏季的一天上午,我在悬崖上除罢险,下落到离地面六七米高的时候,一个正在搞测量的人把我叫住了:“喂,同志,你帮个忙怎么样?”我回答说:“行啊,你说吧!”“你帮我在石头上画个记号就行。”说着,他让我用绳子将一把尺子吊上去,然后根据他的指挥,用红漆在石头上画了个点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