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冰戏     
冰戏冰戏,又称"冰嬉"、"冰上竞技",是满族传统的体育活动、娱乐活动。满族统治者很重视冰上运动,称之为"国俗"(见乾隆帝《冰嬉赋序》)。每年十月,清廷都要在京师太液池(北海)举行"冰戏"活动,如《日下旧闻》所载:"太液池冬日表演冰戏,习劳行赏以间武事...  相似文献   

2.
<正>(三)其它习俗1.走百病俗话说:十五十六走百病。元宵节除了庆祝活动外,还有信仰性的活动。"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桥等,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或走墙边,或过桥过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走百病是明清以来北方的风俗,有的在十五日,但多在十六日进行。这天妇女们穿着节日盛装,成群结队走出家门,走桥渡危,登城,摸灯求子,  相似文献   

3.
“二贵摔跤”是满族传统体育活动,也是满族花会行当。表演为一人,穿戴特制道具。道具制作巧妙,加上熟练的表演,可一人扮演两个扎小辫的顽皮儿童摔跤、扭打,令人难辨真假。其表演维妙维肖,幽默滑稽,妙趣横生。“二贵摔跤”这一传统体育活动传承至今,有时作为文艺表演形式出现在舞台上。满族传统体育活动──二贵摔跤@编吉  相似文献   

4.
满族民间体育传承形式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满族民间体育是满族民众经过千百年的历史探索和发展而形成的集健身除病、养生保健、游戏娱乐于一体的大众性的体育活动,它既是一种体育文化,也是一种生活文化,其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本文通过对满族民间体育传承形式的研究,阐明了满族民间体育的锻炼效用与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5.
走百病     
这是传统元宵节里的一项重要内容。除了张灯结彩庆祝之外,还有信仰性的活动,就是"走百病"。又称为"烤百病"、"散百病"、"游百病"等。参与者多为妇女,她们事先相约,选择节日之夜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或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走百病"在民间是很讲究的,必须是在特定的时间进行。元宵节期间,妇女们把孩子交给丈夫,由其带着去热闹处玩耍狂欢。而她们则聚合在一起,约定好一人持香前导,完成"走墙"、"过桥"、"摸钉"等必须的程序。其路线是有墙走墙,遇桥过桥,最后必须到寺观烧  相似文献   

6.
瀛生 《北京文史》2005,(1):51-53
掼跤是满族的传统体育活动,其源久远。清代初年满族人将它带入北京,又成为老北京满族的一项群众性体育活动。掼跤在清代还是一项练武科目,有军事实战意义,是八旗兵必须学练精熟的武术课程。  相似文献   

7.
满族命名纪念与“满族颁金节”柳湖近年来,国内各地满族同胞多于每年农历十月十三日“满族命名日”举行“满族颁金节”庆祝活动,以示纪念满族的诞生。“命名日”是怎么回事?“颁金节”名称又从何而来?满族的先世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时的肃慎。其后,几经发展衍...  相似文献   

8.
<正>三是冰雪影视。首先是影视剧。哈尔滨的冰天雪地为某些影视剧的拍摄提供了理想的舞台,最早的冰雪影视剧当数20世纪50年代末反映哈尔滨冰上运动的电影《冰上姐妹》。1964年有了第一部《冰灯》黑白新闻纪录片。1980年拍摄了反映哈尔滨冰灯的彩色新闻纪录片《北国风光》和第一部电视风光片《冰灯》。80年代中后期拍摄的全部取材于哈尔滨冰雪活动的影视剧有《冰美神在融化》、《冰的故事》、《冰魂曲》、《刘姥姥逛冰城》(原名《冰球世家》)、《冰上小虎队》等;全部取材于哈尔滨冰雪活动并有冰城人参演的影视剧,有《冰上姐妹》、《雪乡之虹》等。  相似文献   

9.
评析满族骑射之变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骑射”是满族的旧俗,源于射猎,由来已久,已有三、四千年的历史。“骑射”在狩猎和军事战争中发挥了极大的威力,清代满族统治者将“骑射”作为“国策”定为“恒制”,以保持“马上民族”、“国语骑射”的本色。从而增强民族的内聚力,维护统治地位。后来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化,“骑射”在军事上的作用的减弱,并非它的衰落,而是进步的表现,作为体育活动,其文化娱乐,健体强身的功能,继续保留、传承下来,并有所发展。  相似文献   

10.
视野     
《南方人物周刊》2014,(31):19-19
真正的冰桶挑战 在炎炎夏日进行“冰桶挑战”,被批评只是消暑活动,失去原有意义。真正的冰捅挑战,你见过没有?近日,英国南极调查局(BAS)工作人员艾雷和沃尔顿,在南极进行了一次真正冻到入骨的挑战:  相似文献   

11.
清代采捕东珠,是满族打牲的内容之一,亦是经济领域中一项重要的生产活动。“打牲”即为渔猎,是满语“布特哈”的引申。满族的先世女真人,向以擅长渔猎而著称于吐。满族的采捕活动,就是由女真人的渔猎传统而发展起来的。所以要探讨清代对东珠的使用和采捕问题,就需要对女真人的渔猎情况,先做个梗概的了解。  相似文献   

12.
满族民间音乐种类繁多,通过对目前所掌握的资料反复辩析之后,我认为当前最能代表满族民间风格特点的音乐是满族“萨满”(即察玛)搞祭祀活动和烧“旗香”或举行跳神仪式时所“喝嘞”的祭祀调,跳神调,即可统称为“满族民间萨满神调歌曲音乐”。这类音乐就其特点实属满族民间“原生”音乐的基本腔调,它是当前唯一能保持满族传统风格特点和基本上没有和其他民族音乐相混杂的宝贵民族艺术遗产。  相似文献   

13.
“二贵摔跤”是流行于河北省满族地区的一项传统体育活动。它是由一名运动员用双臂和双腿分别扮成两个人互相纠扭在一起做摔跤的动作。它要求运动员具有很强的体力性、智力性和灵敏性。这项活动的动作既滑稽又幽默,且又十分逼真,形象动人,风格独特。再配上镪锵有力的锣鼓点,既可以鼓舞运动员的斗志,又活跃了场内外的气氛。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在一些书刊、电影、电视中常出现“满清”这一名称,做为“满族”或“清朝”的称呼。其实,这是一种不合适的称谓,不应再继续使用。但有人出于不理解,不知其误;有人虽知其误,却并未在意。 “满族”和“清朝”本来是两个涵义不同的概念。“满族”是族称,是我国多民族大家庭成员之一。1635年皇太极废除诸申(女真)的旧称,定族名为“满洲”,后简称为“满族”(辛亥革命后均通称为“满族”)。“满族”是十六世纪末至十七世纪初以女真为主体形成的新的民族共同体。“清朝”则是以满族贵族为主的满、汉等族  相似文献   

15.
满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满族的歌舞不仅有自己的特色,而且有广泛的群众性。过去,每逢年节和喜庆的日子,都要举行歌舞活动。 满族称舞蹈为“玛克西木”,形式丰富多彩。本期封三的一组照片,是本刊特约记者任力同志在—九八五年五月辽宁省新宾、岫岩、凤城三个满族自治县成立庆祝大会上拍摄的。这组照片摄下了满族三个传统民间舞蹈的精彩镜头,反映了满族人民欢庆自治县成立的喜悦心情。 “笊篱姑姑舞”是独具特色的满族传统民间舞蹈。它是根据满族民间故事《笊篱姑姑》改编的,表演者多为儿童,手持笊篱,通过舞蹈动作表达故事内容,有的伴有歌曲,歌词有  相似文献   

16.
拉林阿勒楚喀为今黑龙江五常、阿城两市地域.是满族聚居区。本记述了对这一地区满族民间化活动。诸如跳神、秧歌、二人转、“踢行头”、“跑马城”等内容的考察情况。  相似文献   

17.
瀛生 《北京文史》2010,(1):102-103
北京有几项体育活动来源于满族,这些活动在北京盛行二百多年,老北京参加者甚多。它们在老北京中可谓根深蒂固,西方体育传入后,仍有许多人进行这些活动。  相似文献   

18.
采珍珠 “采珍珠”,满语称为“尼楚赫”,是满族传统体育项目之一。它源于古代满族人民的渔猎生活。比赛时有两个队参加,每队七个人上场。比赛场地长三十米,宽十五米,中线两侧依次为水区、限制区、封锁区和得分区。每队一个称为“渔网”的队员,手持一个直径三十厘米,深四十厘米的网兜站在得分区内,用网兜接住本队队员投来的球即得一分。每队两名队员称为“蚌”,手持球拍在封锁区内,拦击对方投给“渔网”的球。其余队员称为“采珍珠人”,在水区内攻防。比赛时间四十分钟,分上下两个半场。得分多者为胜。  相似文献   

19.
吴勃 《满族研究》2005,(4):76-76
为纪念满族诞生370周年,锦州市满族联谊会在锦州市民族事务委员会的领导下,于2005年11月12日-13日开展了以“一典两会”为载体的纪念活动。即:锦州市纪念满族颁金节370周年庆典大会,满族精英座谈会,辽西地区经济化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20多名有关领导和专家学参加了这次颁金节活动。庆典大会上,锦州市满族联谊会会长杨阡做了热情洋溢的讲话,欢迎八方宾客的到来。中央民族大学常委、宣传部长、博物馆长余梓东博士代表与会来宾发言,预祝颁金节系列活动取得圆满成功,并祝愿锦州以及辽西地区能够有一个更大的飞跃。辽宁省民族事务委员会极其重视,为本次颁金节庆祝大会发来电报并致贺辞。  相似文献   

20.
赵书 《满族研究》2004,(4):88-89
七月十五是满族孝亲节,在进关前是满族的重大节日,进关后仍是北京满族重大节日,主要民俗事项有赛威呼、放河灯、赏月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