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王真 《民国档案》2003,4(2):67-75
抗日战争显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力 ,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这种历史性变化撑硬了国民政府的腰杆 ,促其加紧外交上的努力 ,去寻求中国的大国地位。一方面 ,它重新同美、英交涉 ,准备废除不平等条约 ,以谋求中国在法理上的平等地位 ;另一方面 ,则是以大国姿态出现在国际舞台上 ,施展中国对国际事务的影响。国民政府在外交上的这些努力 ,顺应了中国国际地位水涨船高的趋势 ,同时也增进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了解 ,为中国获得大国地位创造了条件。  一、国民政府对历史机遇的把握大国一般是对国际事务能够发挥强有力影响的国家。它必须在政治、经济…  相似文献   

2.
刘利国 《沧桑》2008,(6):58-59
晋中作为晋冀鲁豫、晋绥、晋察冀三大抗日根据地的最前沿和结合部,在全国抗战和华北敌后游击战争中处于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并发挥了华北抗日战略支点的作用。晋中人民所具有的勤劳勇敢、吃苦奉献的传统美德和在抗战中所形成的"太行精神",对于加快晋中科学发展,构建和谐晋中,全面完成"十一五"计划,把晋中市建设成为山西中部最具活力的经济带和城市群,实现晋中在山西中部的崛起,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抗战期间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呈现类似二律背反的特点:一方面是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在抗日战争和创建联合国等国际事务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另一方面则是这种提高的有限性和表面性,在英、美等西方国家看来只不过是给了中国一个“礼节性”性的位置。这种现实大国与虚幻大国的矛盾与罗斯福的对华战略有直接关系,但主要还是取决于中国自身因素,即中国国力特别是经济力的不足,以及中国在事实上没有摆脱不平等条约体系的束缚。中国人民为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付出了巨大而艰辛的努力,但在很大程度上这种地位还是西方大国出于其战略利益的一种给予。只有完全排除这种“给予”因素,中国才能真正获得大国地位。  相似文献   

4.
李会合 《沧桑》2008,(1):31-33
一战爆发后,在中国引起深刻反响。中国利用有利的国际形势,积极寻求参战,借以提高国际地位,并得以参加战后和平会议,收回了部分国家主权,国际地位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5.
王娟娟 《神州》2012,(13):340-340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与观念变迁”学术研讨会综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日,“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与观念变迁”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这次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化史研究室主办,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研究》杂志社及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历史研究所、学研究所等单位的近30位学与会。  相似文献   

7.
8.
张闻天与中国红军从内战到抗战的战略转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红军由国内战争到抗日战争的战略性转变,自红军长征到达陕北至抗战初期,历时两年有余。涉及诸多复杂问题。在这一巨大转变的过程中,时任中共总负责人的张闻天运筹主持,率领中共领袖集团及时提出转变任务。调整军事机制。把握军事发展方向,抉择合宜方略,并为日益迫切的大规模民族战争确立了军事战略方针的基本原则和理论。对此一历史性转变的实现作出了重大的历史贡献。正确认识张闻天的这一重要作用,对于此一时期红军史乃至中共党史的研究。均具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业”,在整个中国革命史上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今年是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当我们纪念这一神圣而光辉的节日,回顾60年前进行的那场波澜壮阔的民族革命战争的时候,就不能不把目光首先投向山西。  相似文献   

10.
对于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重大贡献,亲历二次大战的一些政治家如罗斯福和斯大林都曾经给予高度的评价。罗斯福在1945年1月6日致国会的国情咨文中说:“美国忘不了中国人民在七年多的长时间里怎样顶住了日本人的野蛮进攻和在亚洲大陆广大地区牵制住大量的敌军。”①1951年9月2日,斯大林在给毛泽东的电报中也盛赞中国人民:“在消灭日本帝国主义者的事业中起了极大的作用。中国人民及其解放军的斗争,大大便利了击溃日本侵略力量的事业。”②日本历史学家伊豆公夫也说:“日本帝国主义的失败和投降,是有很多原因的,其中绵延14年的中国人民的民…  相似文献   

11.
近代以来,日本首先从文化价值观和国家定位上实现了对中国的价值自立,随后在外交实践上争得与中国平等的国际地位,在对欧美实地考察后逐渐确立起对中国的优越意识,并在对中国试探性的侵略战争中将这种优越意识固定化。依凭其在亚洲独一无二的近代化成果,日本将其近代中国观在甲午战争中付诸实践,两国近千年来的强弱态势由此发生结构性的转变,日本的东亚强国地位得以确立,并最终以君临的姿态把中国纳入其扩张视野。  相似文献   

12.
在抗战期间,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战场,受到了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广泛关注和积极支持,他们为中国人民战胜日本法西斯做出了有益的贡献。在中国的西南地区,活跃着一支小型国际医疗救援队,包括15名英国人、8名美国人、1名加拿大人、1名东印度人,他们与38名中国  相似文献   

13.
考察客家群体在近代中国的地位和作用,是一个重大的命题。为求得到比较平实的结论,有必要先理清几个关系。客家与中国革命的关系。近代中国社会革命激烈展开,亿万群众卷入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中去,客家人毫无例外地参加革命队伍,英勇奋斗,立下不朽的功勋。在这个尖锐的阶级斗争大舞台上,他们不是以客家人的身份登场,而是以普通的中国劳苦大众一员,和其他人民群众团结一起,艰苦战斗,打击共同的敌人。其次,他们也不是为客家人谋什么利益而奋斗,当然也没有打出过任何客家旗号而活动。所有这一切,既是早已为历史的客观事实所证明,也是久为人所共知的社会真实。  相似文献   

14.
本书英文原名《(China Transformed:Historical Change and the Limitsof European Experienee》。作者王国斌(R.Bin Wong),加利福尼亚大学尔湾分校(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Irvine)教授,多年来一直从事中国史(主要是明清社会经济史)研究和中西历史比较研究,是当今美国中国史坛上有影响的中年学者。  相似文献   

15.
2005年是中国人民全面抗战68周年和抗战胜利60周年。经过8年的浴血奋战,中国人民赢得了抗日民族战争的伟大胜利。这是中国人民近百年反侵略战争中的第一次完全的胜利,洗雪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重新振兴的转折点,为中国的独立和解放奠定了基础。广西人民为取得这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做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16.
陈红民  徐亮 《民国档案》2020,(3):99-106
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为争取国际支持,以各种形式发动国际宣传,影响各国决策与国际舆论。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所藏国民党中宣部国际宣传处档案中,有一组外国民众寄呈蒋介石的信函,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民间外交"的宣传效果。这组信函来自不同国家、不同身份的普通民众,代表了各国民间人士对中国抗战的认识与立场,他们在信中用不同方式表达对中国抗战的声援与支持。民间的认知虽有所限,所提计策亦难切实,却真实反映了外国民间舆情,正是中国加入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厉声 《百年潮》2007,(10):68-74
(一)辛亥革命前后俄英策动的边疆“独立”(1)沙俄策动外蒙古“独立”日俄战争后,尤其是1907年第一次《日俄密约》后,沙俄加紧了在我蒙古地区的渗透和侵略活动。与此同时,清政府也利用开办“新政”的机遇,在边疆实施“新政”,力图改变边疆落后、守旧的社会经济文化,增强边疆防务。1909年底,清政府开始在外蒙地区实行“新政”,沙俄对此表示强烈反对,一方面,沙俄利用外交和军事压力迫使清政府停止已实施的新政措施,  相似文献   

18.
2005年是中国人民全面抗战68周年和抗战胜利60周年.经过8年的浴血奋战,中国人民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广西人民为取得这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做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19.
2013年6月15-16日,“10-19世纪中国制度变迁与社会演进”国际学术研讨会于北京师范大学举行。这次会议由北师大历史学院中古史研究中心主办,来自全国各大高等院校、研究所,以及日本、德国的50余位专家、学者参会,对10-19世纪中国制度变迁与社会演进的诸多问题进行了学术研讨。  相似文献   

20.
近代中国的社会构成是复杂多元的,不仅有轰轰烈烈的民族运动和阶级斗争,有风云际会的政治领袖和社会精英,还有因业缘、地缘、血缘或情感利益、目标等元素组合而成的社群与社团。在社会变迁的历程中,社群、社团的进退行止展现了社会主体的历史参与性与历史创造性。因此,20世纪80年代初期章开沅就倡导要克服辛亥革命史研究中不分行业和地区的空泛性缺点,强调要对资产阶级群体做认真、细致、深入的调查,通过团体、群体及阶层研究的结合来补充单纯阶级分析的不足,还历史以血肉。①为了进一步推动社群、社团史的研究,揭示近代中国社会错综复杂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